APP下载

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以广西滨海地区为例

2016-06-27彭业仁陈惠娜叶素英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区域

彭业仁 陈惠娜 叶素英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

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以广西滨海地区为例

彭业仁**陈惠娜叶素英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采用理论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归纳法,以广西滨海地区为例,对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大致可按地域空间划分为核心区(市)、次级边缘区(县)和边缘区(乡)三种类型。核心区(市)应采用健身、娱乐型的开发模式,进行深度开发;次级边缘区(县)应采用体育节庆、赛事型的开发模式,适度进行开发;边缘区(乡)应采用文化生态型的开发模式,进行保护性开发。

关键词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模式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各省(自治区)内,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众多形式各异且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审美、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1]。如何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对区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传统体育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试着以区域经济学中的“核心-边缘”理论作为指导,以广西滨海地区为例,探索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体联动开发模式,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当前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情况看,各省 (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普遍缺乏整体理念,存在着结构的不平衡性和布局的不合理性。

1.1开发结构的不平衡性

1.1.1空间结构的不平衡

从当前区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来看,往往集中在交通较为便利、人口密集的民族地区,而那些地理位置偏僻、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往往缺乏资金的投入,开发力度差。例如,广西的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比较多,像壮族的“投绣球”、“板鞋舞”、瑶族的“打长鼓”、苗族的“芦笙踩堂”、侗族的“抢花炮”等都已成为本民族的文化名片,但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如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则较少为人知,开发和利用情况也较差。

1.1.2项目结构的不平衡

除了开发空间的不平衡,当前区域少数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还存在着开发项目的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对各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考察的不够深入,一些散落在在民间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难得到挖掘和整理,甚至就此消失了。例如,广西京族的“踩高跷跳竹竿”,此项目形式欢快、活泼,深受大家的喜爱,还曾经获得过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但京族的“踩高跷捕鱼”作为生产技能型的传统体育方式,却很少为人们了解。“踩高跷捕鱼”是京族传统浅海渔捞的一种生产作业方式,人们为了能在海水较深的浅滩上捕到车螺、沙虫等,又不至于被海水浸湿衣衫,就在脚底踩上木头的高跷进行作业。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这种在普通人看来很难操控的浅滩渔捞方式早就被淘汰了,但作为京族人最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生产技能体育项目,应该说非常值得开发、利用。

1.2开发布局的不合理性

1.2.1开发缺乏合理的规划,整体利用水平低

开发必须以规划为依据,才能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这是开发的前提条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与政府的指导与规划是紧密联系的。但目前从各省 (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规划来看,大多存在着“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各省 (自治区) 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而相关体育部门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开展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工作,也存在这难度,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不高。以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为例,广西共有传统体育项目476项、云南共有传统体育项目558项、贵州有传统体育项目655项,但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真正得以开发利用的项目少之又少[2]。

1.2.2开发缺乏正确引导,雷同化现象严重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从各区域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来看,因其起源和发展各不相同,所蕴含的体育文化内涵也各有所异。但综观各省 (自治区) 各地已开发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发现,各地区在资源利用上呈现一定的趋同性。例如,广西的投绣球,原是壮族三月三“歌圩”中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一项传统体育游戏,但由于形式活泼,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在商业利益的驱逐下,投绣球就不仅成为了壮族的主打旅游产品,在其它地区的少数民族旅游景点也常常可以看到投绣球表演,以及绣球纪念品出售,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跳竹竿”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情况。这从根本上误导了旅游者,往往使他们不能真正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也就不能得以根本体现。

2“核心-边缘”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前景

“核心-边缘”理论,是关于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的理论模型,是区域经济学中地域非均衡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核心区和边缘区作为社会地域组织的两个子区域系统,互相依存,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其中,核心区可以产生和吸引大量的创新,而边缘区的发展则主要取决于核心区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双向互动,最终达到“发展核心,带动边缘”的目的[3]。

当前,“核心-边缘”理论在学术界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从体育研究方面看,闫立亮、李琳琳两位学者立足山东省,对环渤海的大型体育赛事与旅游的互动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构建环渤海的体育旅游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4];李增民则从区域一体的角度,对环青海湖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进行研究,分析了区域传统体育旅游圈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5];宋忠良、陈亮两位学者则对京、津、冀体育产业圈的构建和发展进行研究[6]。

以当前各领域众位学者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立足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运用“核心—边缘”理论来指导不同地域文化资源的整体联动开发和有序利用,可以弥补当前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中在结构和布局方面的一些失衡,应该说具有现实可行性,也可以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3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及其特征

3.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地域分类

虽然在不同的地域,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因素不尽相同,但经济、资源、政策和交通作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则共同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7]。经济是开发得以实施的强大后盾;资源的品质和丰度是开发的最基本条件;而区位条件,特别是交通决定着资源开发的可进入性;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资源开发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依据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划分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把经济投入、资源丰度作为主要参考指标,而把交通便利性和政策支持作为次要参考指标,可以将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按地域空间划分为核心区、次级边缘区和边缘区三种类型[8]。核心区可以是省府,也可以是地级市,次级边缘区和边缘区则根据核心区的划分,进行不同的地域划分,考虑到我国行政区域的执行能力和可操作性,按照核心区(市)、次级边缘区(县)和边缘区(乡)进行划分较为合理。

3.2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地域特征

核心区(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密集,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政策扶持力度大、交通便利。但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丰度和特色来看,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开放性较强,使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特色很难得以留存,应该说是文化资源的边缘区;而次级边缘区(县)和边缘区(乡)经济发展较为薄弱,人口较少,特别是乡镇,经济发展处于边缘地带,交通不便,政策扶持力度也相对较小。但从文化资源的丰度和品质来看,大多数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在一起,又较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体育文化资源类型则相对多样化,保护也比较好,是文化资源的核心区。

4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广西滨海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4.1广西滨海地区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及开发模式研究

广西滨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最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代表性的疍家、京族、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大致可归纳成三大类:生产技能类、宗教祭祀类、消闲娱乐类[9],如表1所示。

开发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应在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考虑经济、资源、交通、政策的条件各有不同,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形成适宜的开发模式,力争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得以较为全面的体现,如表2所示。

表1 广西滨海地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分类

表2 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示意表

注:☆号代表级别,☆号越多,级别越高。

4.2核心区(市)健身、娱乐型的开发模式

核心区(市)一般位居区域行政中心,经济、政策、交通等条件优越,虽然缺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但这些优越的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丰度和品质上的不足。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分析,无疑应充分利用核心区(市)经济和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深度挖掘传统体育的教育和社会价值,形成以引领大众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开发模式 。

广西滨海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区是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具体操作上,应该充分发挥南宁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头作用,以及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办地的国际平台优势,逐步使南宁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服务中心、发展动力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这可以在三个方面递进地进行努力:第一方面,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修建、改造、完善市内的少数民族特色场馆和场地、设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场所;第二方面,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并深受大众喜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通过举办各种赛事和活动,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来,塑造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区域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第三方面,考虑到东盟各国自古以来经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应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国际平台优势,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展开东盟各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并以此作为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进行文化旅游。

4.3次级边缘区(县)体育节庆、赛事型的开发模式

次级边缘区(县)的经济、资源、政策、交通都相对较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丰度和品质比核心区要高,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也比较好,适合举办少数传统体育节庆活动及赛事,可以进行适度开发。

广西滨海地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属于开发的次级边缘区,应充分利用滨海和沿边条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资源。通过举办规模适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庆和赛事活动,并充分利用核心城市南宁的辐射作用,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来到滨海城市进行旅游,以发展具有区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例如,2012年6月防城港市举办了“2012防城港年国际海上龙舟节龙舟赛”,共有来自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1支龙舟队,参加了比赛。此次龙舟节打破传统单一的竞技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俗赛事的仪式化特点,开赛前举行了由民俗体育专家主持的盛大祭海仪式,就具有浓郁的海洋民族文化特色。另外,各乡镇派出的花船也都体现出了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比如上思县花船的村民着装就体现了瑶族服饰特色。当然,此次龙舟节也吸引了大批区内外乃至国内外游客参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边缘区(乡)文化生态型的开发模式

边缘区(乡)从经济、交通和政策支持来看,不具备优势,但恰恰是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条件,不发达的经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的原生态和真实性。从文化生态旅游的角度来看,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符合当前旅游从观光、娱乐游向休闲、文化游转化的趋势,能够通过满足人们对特色民族文化的审美好奇心,来达到愉悦性体验的旅游目的。如果能够利用核心区和次级边缘区的辐射作用,与自然生态相组合,形成文化生态型的旅游产品,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对原生环境的依赖性,在开发时应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尽可能保持文化资源的本真性,而不能盲目的进行加工、改造。

防城港市的江平镇“京族三岛”的山心、巫头、万尾三个海岛及附近沿海地带,是京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在万尾村南缘,宛延十多里长的就是著名的海水浴场“金滩”,金滩沙质金黄、海水清澈、滩平浪静,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近些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通过举办京族传统节日“哈节”,开发了“拉大网”、“捉活鸭”、“踩高跷顶杆”、“万人跳竹竿”等一系列的传统体育活动,把滨海休闲游和文化生态游组合起来,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按地域空间划分为:核心区(市)、次级边缘区(县)和边缘区(乡)三种类型。

根据影响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资源、交通、政策等条件,核心区(市)应采用健身、娱乐型的开发模式,可进行深度开发;次级边缘区(县)应采用体育节庆、赛事型的开发模式,适度进行开发;边缘区(乡)应采用文化生态型的开发模式,进行保护性开发。

5.2建议

5.2.1重视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三种开发模式的整体联动关系。

核心区(市)的民族健身、娱乐活动的开展,可起到文化引领的导向作用,并促使游客和市民向次级边缘区(县)和边缘区(乡)流动;而边缘区(乡)的优质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则使外流人群体验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核心区(市)生根、发展的原始动力;次级边缘区(县)民族赛事和节庆活动的开展,则起到了文化中转站的作用,架起了核心区(市)、边缘区(乡)之间经济、文化、信息、人员的互动、互融桥梁。

5.2.2积极打造区域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

应该以区域内现有交通网络为依托,利用核心区(市)、次级边缘区(县)和边缘区(乡)的优势互补,形成具有同一文化特征但又各具地域类型特色的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通过借助核心区强大的发展动力和辐射能力,和边缘区形成联动发展,并在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形成区域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的整体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60.

[2]陈炜,文冬妮.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前景[J].贵州民族研究,2012(5):167-172.

[3]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9-315.

[4]闫立亮,李琳琳.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构建与大型体育赛事互动的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5.

[5]李增民.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运作机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15-307.

[8]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9-54.

[9]陈惠娜,彭业仁,陆元兆.广西滨海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5):43-46.

(责任编辑骆桂峰)

* 基金项目:广西哲社“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年度立项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广西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1BTY005)。

** 作者简介:彭业仁,男,广西钦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B8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59(2016)01-0113-05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区域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小区域、大发展
区域发展篇
鼓浪屿音乐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JSP技术的常用开发模式分析及运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