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与跨文化交流

2016-06-24王少鹏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文化冲突文化交流

王少鹏

摘 要: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了“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4年3月又联合多个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意味着国家层面路线图的正式出台。其中经济贸易合作和基础建设是基础和重点,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同时从文化交流层面,加强人文交流和合作,构建新的语话权,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理解、信任、相互学习、特别是人民与人民的交流,从而达到共建共荣的目的,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可能的文化冲突和以此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 文化冲突; 利益共同体; 机遇和挑战; 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2.028

2013 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东南亚和中亚国家访问期间,郑重地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2014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外交部、商务部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昭示着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规划图正式确立,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化解国内过剩产能、促使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保障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贸易合作,基础建设是基础和重点。[1]但是,加强中国与亚欧各国文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也是不可或缺。人文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了解和发展,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人文交流与合作包括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卫生等多个领域。而民心相通,实际上就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族群之间、具体的、最直观、最实际的就是人与人相互接触、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当然,同时面临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从思想、观念、措施和政策等方面做到先学,先知和先行,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一、历史的必然和任务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其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推动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构建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诸多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1] 中国已发展到一个历史重要节点,在经济利益已遍布全球的同时,必然面对日趋紧张的外部约束,以打造欧亚大陆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是中国在新的地理、历史、社会发展条件下融入亚欧大陆,进而融入世界大格局的第一次尝试。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层面构建新的话语权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将中华文明播撒四方,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结构全面转型和升级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在长期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新的出路,在此背景和形势下,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而许多仍然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与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因此,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些适合本国发展的产业,提高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也是其任务之一。[2]

“一带一路”的战略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发展重点区域,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基础等原因一直处于“追随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甚至距离在拉大。“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火车头”与东南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因其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这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以地区阶段性的探索和成功,最后辐射全球。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改变和摆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规则和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国际关系等层面的游戏规则与标准,这是一个世纪大战略。这是中国在近现代有关世界事务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修正旧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探索中国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新的道路。

二、构建新时期下全新的话语权

首先,我们要立场鲜明地尊重和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并发扬光大。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就被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简单地套用到了国际经济社会关系中,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世界对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和文化交流的认识,而且使得西方国际经济学理念愈加偏离和谐共存之道。[3] 应该承认,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是基于西方以基督教文化为蓝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模式,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是,其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也在新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暴露出来,需要修正和摒弃。尤其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秩序在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各个集团、国与国不再是以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而是以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世界大部分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应该是许多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的新局面。[4]而西方许多国家依然抱着冷战思维积极推行的民主制度,在许多的国家因民族意识增强和民众的觉醒受到不同程度的抵抗,甚或引发很多地区和国家混乱以及人道主义灾难。

其次,以文明对抗和冲突为必然结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明交流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具体举措渲染与激化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甚至民与民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当前世界某些地区硝烟四起、种族屠杀、民情激变,和所谓的“颜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祸起于斯。[3] 不可否认,当前的全球社会是经济社会,所有国家对外方针都是站在本国利益立场上,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最大限度为经济利益服务。例如,美国等西方国家近年不停地参与国际军事争端,美其名曰:推广普世价值,推进民主制度建立。但是,这些国家从根本上讲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家政策往往被国内的资本主导,也就是说,控制这些国家的那些资本看到世界上哪里有他们所希望的巨额利益,就会驱使国家往哪里去,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8] 在这种情况下,话语权大的国家就可以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迫使有关国家退出竞争或接受支配。由于这个原因,当前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很大的市场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争取对国际事务更大的话语权。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和发展中的大国,秉承几千年发展优秀成果,更应该建立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认知体系(是由感知、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信仰、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其他具体科学等构成,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提供社会用以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评判是非、辨别好坏的标准,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应该义不容辞地为人类共同的福祉,为自身的美好未来担当起一个大国应尽的责任,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商共建适合全人类,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全新的和平发展之道,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话语权。

三、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的文明发展史,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过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虽然在期间经历过曲折和坎坷,但是在挫折中没有甘于沉沦,而是具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一个绵延不绝,高峰迭起的文化系统。除了中华文明有其内在强大的发展基因也离不开对外交流所赋予其生命新的活力,这也是我们勇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自信心的表现。中华文明经久不衰,依然散发勃勃生机与历史过程中许多政权不断对外开发的政策和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怀分不开。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开阔了汉政权和中原人民的视野,沟通并促进了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各族,各国人民之间的贸易交流和友好往来,丝绸之路由此开启,继中国丝绸、茶叶、瓷器作为主要贸易产品,受到西域地区、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人民的喜爱,而沿这一商贸之路自西方传入中国的葡萄、石榴、核桃、黄瓜、胡萝卜、胡椒、菠菜等为人们的餐桌上增加新的食材。同时,皮毛、珠宝、玉石、香料等产品丰富了中国人民日常物质生活。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胡舞、胡服、胡乐、西方绘画和雕塑被接纳并融入中华文化且已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对西方社会发展影响尤重的是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5]正如美国学者德克·海德所说:“倘使没有纸和印刷术,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马克思更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西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深深影响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发扬光大,又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区,“丝绸之路”因此或可被称为“佛教之路”;以鸠摩罗什、法显 、玄奘、鉴真等为代表的中外高僧大德们或西行求法,或向外弘法,将慈悲、包容、和平、智慧的精神撒播世界四方,也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

郑和七次成功远航推动了人类文明互动中心从大陆转移到海上,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从陆地向海上的不可逆转的重大转折,导致了自古以来位于亚欧大陆的文明互动中心迁徙到海上,完成了人类文明互动中心的空间转换。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相吻合,[5]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传播中华文化等等壮举不断地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和沿路一带人民的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今天,“ 一带一路”是中华文明回归世界文明主流的历史机遇,回看中外文明交融历史,无不彰显着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无论是陆路或海路,国内外的先驱开拓者们整合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先进资源,实现了文化的互往与互利。这也是我们提倡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在新时期条件下的再发展 。

四、树立正确的文化交流观念和态度

我们应该正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性。[7]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是以儒家主导的中华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等等六七种文明交织共存的局面,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冷战结束后全球所呈现的政治多级性和文明多样性新格局态势,承认当今世界的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及建立在以本国历史发展规律和文化特色基础上而选择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发展模式。

各个文明生存在同一地球村不应该是相互人为地隔离、排斥,甚至相互敌视,而应该摒弃文化相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某种文明遏制其他文明,各个文明必然以冲突为结局的文化发展观。[2] 树立多种文明应该在建设以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和谐世界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也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佛教、伊斯兰教在沿路、沿海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交流,鲜活地反映了文化传播在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丰富各自民族文化内涵和进步(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宗派——禅宗,是为例),对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历史的借鉴和启迪,中华文明所积淀的灿烂文化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思想源泉。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讲的就是协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问题,要求一个有仁德的人不但自己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当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协调。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创立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这种兼容并蓄的理念对于今天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如何相互依存是很好的借鉴。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的“人民满意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根本目标”,正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新的诠释和实践,也是最终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沿路各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宗旨。

五、“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重新崛起和迅速发展的大国,随着国力不断强大和影响的扩大必然改变旧世界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抱着非输即赢的旧理念绝不甘心既有格局被打破,会千方百计阻挠,干扰、围堵、破坏以中国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是其本性和一贯做法决定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互助、相互信任尤为重要。

然而,“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西亚、北非等地区,在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各个国家都有其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念和处事原则。另外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和社会形势使然,各国间互信体系的建立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博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国家深陷其中身不由己,这决定着在“一带一路”的发展道路上必然会面临大国角逐、区域局势紧张、甚至极端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国际犯罪高发的威胁,可以想象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将会困难重重。[6]

我们应该看到一些国家政局并不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不同教派、不同族群的理念差距很大,某个党派下台,其对外政策就会发生变化,国内环境的动荡以及背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往往致使民众安全感匮乏,这必然导致在参与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时持保守态度,[6]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发展。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的障碍和风险。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应时刻树立风险意识和做好充足预案,必须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经济基础等进行仔细研究,做到有备而无患。 “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一定程度是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是对“走出去”战略的延伸和充实,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也促使各种文化之间加速互相影响和融合。因此,在文化领域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经济“走出去”战略共同构成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因而文化影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助推中国国际竞争力,构建和谐世界的有力手段。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尔创办,[6] 至今国家汉办承办的孔子学院总数已达到五百家,遍布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北美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詹姆斯·帕拉代斯在题为《孔子学院和软实力》的文章中所言,“中国政府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而建立孔子学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便捷方式”。整合全国资源,创立专门的常驻的涉外文化机构,培养对外文化推广,宣传专业人才。把类似文化年活动、中国文化周、艺术巡演、文物展等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鼓励和提倡民间文化交流。目前,少林寺设海外文化中心共有50多个,分布于世界各地,全球有各种少林文化机构数百家,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少林寺在推动少林功夫交流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引入禅宗文化和少林寺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将少林文化的理念介绍给当地主流社会。以少林功夫为方便,参禅悟道为究竟,接受中国汉传佛教素食等生活方式,逐步引导他们加深对汉传佛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目前少林功夫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民间对外交流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名片。青年是世界的未来,决定着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鼓励中国青年学生走出去,学习和了解外国社会和文化,汲取其先进文化成果。同时,欢迎外国青年学生到中国来切身感受中国社会生活,加强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共建人类未来美好世界。始终坚持人民与人民面对面的交流应是我们对外交流的方向之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是以经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这也是构建中国在国际事务拥有更大语话权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沿路一带地区国家制度不同,历史历程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文化模式千差万别,多种宗教形式共存,族群矛盾复杂,“走出去”的战略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只要本着“与邻为善”,以“亲、诚、惠、容”的理念进行文化交流,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9]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外交部,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EB/OL].(2015-06-08)[2015-09-11].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670.htm.

[2]郑士鹏.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5,(12).

[3]﹝美﹞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5]张秀平,王乃庄.中国文化概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6]阮耀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7]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

店,1989.

[9]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5).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机遇和挑战文化冲突文化交流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
“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