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2016-06-24任巧玲莱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烟台261400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腹腔镜

任巧玲(莱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烟台 261400)



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任巧玲
(莱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烟台 261400)

【摘要】目的 比较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35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经阴道组、腹腔镜组以及开腹组,各45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经阴道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腹腔镜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开腹组,经阴道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组与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肝门排气时间以及血红蛋白差值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均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最佳。

【关键词】经阴道;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主要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而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手术因其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1]。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35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经阴道组、腹腔镜组以及开腹组,各45例。经阴道组患者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3.56±5.23)岁;未婚2例,已婚未育8例,已婚已育30例;最大肌瘤部位包括:2例峡部,4例阔韧带,8例宫底部,11例后壁,20例前壁。腹腔镜组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2.48±6.25)岁;未婚1例,已婚未育7例,已婚已育32例;最大肌瘤部位包括:1例峡部,3例阔韧带,9例宫底部,12例后壁,20例前壁。开腹组患者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32.78±6.08)岁;未婚1例,已婚未育9例,已婚已育30例;最大肌瘤部位包括:2例峡部,4例阔韧带,7例宫底部,12例后壁,20例前壁。三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经阴道组与开腹组患者在术前均采取腰硬联合麻醉的形式,而腹腔镜组患者主要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形式。三组患者均给予 6U垂体后叶素、20 mL生理盐水,注射于患者肌瘤旁的子宫肌层中。

1.2.1 经阴道组患者手术方式

经阴道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选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充分地暴露出患者的宫颈以及阴道。若患者的子宫肌瘤为前壁肌瘤,应该通过患者的膀胱宫颈间隙进入到患者的腹腔内;若患者的子宫肌瘤为后壁肌瘤,则需要通过患者的宫颈直肠间隙进入到患者的腹腔内;若患者的肌瘤数量较多或者子宫较大,则需要同时切开患者的阴道前后的穹窿,切开包膜后将肌瘤剥离,最后采用型号在1-0可吸收线缝合患者的子宫创面[2]。

1.2.2 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方式

腹腔镜组患者选取臀高头低截石位,并且在患者脐轮上进行长度为10 mm的切口,并且于患者的左下腹与右下腹位置上进行长度为5 mm与10 mm的切口,于其中放置取宫器,将气腹压力控制在11 mmHg左右[3]。若患者存在蒂肌瘤状况,则需要采用型号为1号的Dexon线采用套扎的方式对患者的蒂部进行处理,采用电凝将其切断后进行止血处理。对于属于阔韧带肌瘤患者,则需要避免在手术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输尿管造成损伤,因此需要采用型号为1-0可吸收线缝合患者的子宫肌层以及浆膜层,并采用粉碎器将肌瘤取出[4]。

1.2.3 开腹组患者手术方式

开腹组患者于耻骨联合上二横指处进行横切口,并且切口长度需要严格根据患者肌瘤大小进行确定。为患者常规铺设消毒铺巾后再开腹,当术者打开患者腹腔后要仔细地观察患者腹腔内状况,然后再剔除患者子宫肌瘤[5]。最后缝合瘤腔,关腹。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经阴道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腹腔镜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开腹组,经阴道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s)

注:*与腹腔镜、开腹组比较,P<0.05;#与开腹组比较,P<0.05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经阴道组(n=45) 67.03±28.79* 69.76±15.60#腹腔镜组(n=45) 76.71±40.03* 82.71±24.50#开腹组(n=45) 103.19±58.01 83.81±18.59

2.2 三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经阴道组与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肝门排气时间以及血红蛋白差值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s)

表2 三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s)

注:*与开腹组比较,P<0.05

组别 n  住院时间(d)肛门排气时间(d)血红蛋白差值(g/L)经阴道组 45  5.30±0.94*  21.03±3.98*  13.22±5.19*腹腔镜组 45  4.91±1.17*  19.01±6.86*  14.30±6.39*开腹组 45  7.30±0.69  38.19±9.51  19.39±6.07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因其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手术时间短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次研究中,经阴道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腹腔镜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开腹组,经阴道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组与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肝门排气时间以及血红蛋白差值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阴道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显著疗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以及肝门排气时间短等特点,其中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最佳。

综上所述,经阴道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均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最佳。

参考文献

[1] 侯顺玉.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4,09(24):93-94.

[2] 李正芬,彭冬先,郭遂群,等.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2010,31(16):2085-2086.

[3] 高洪艳.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4,24(31):97-98.

[4] 马剑霞.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25-1126.

[5] 陈玉双,刘明钦,朱仙花,等.三种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9):14-15,18.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6.06.103.02

猜你喜欢

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