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哇嘉·德哇对吐蕃佛教的贡献
2016-06-24索南
索南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论萨哇嘉·德哇对吐蕃佛教的贡献
索南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堪布萨哇嘉·德哇是吐蕃时期被迎请的大学者之一。文章梳理了他的生平事迹,全面整理了他所翻译、校勘的佛经目录,着重探讨了他在吐蕃佛教律典翻译和佛教戒律传授方面的贡献及对吐蕃佛教文学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吐蕃佛教;梵证义;萨哇嘉·德哇
一、梵证义萨哇嘉·德哇及相关情况
吐蕃时期,开通了从西藏西部经过迦湿弥罗进而入天竺的“吐蕃五大道”。这一商贸和文化往来的古代交通的开发,不仅为印度和吐蕃两地间的交流架起了桥梁,而且为迦湿弥罗和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文献的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两地间这样一种持久的交往情况,据《布顿佛教史》的记载,吞弥·桑布扎依据迦湿弥罗文的字形创制了藏文[7]。藏文与迦湿弥罗文之间有某种联系,体现了两地文化交往甚为密切。另外,据吐蕃佛教史著作《韦协》的记载,承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命,重臣韦·赛囊把寂护大师从印度迎请到吐蕃后,“时因无人担当译师,便颁布告示与六处集市,要众人留意并查明来自喀其和阳列的商人中有无可充任译师者。果然从逻娑集市上查得有喀其商人莱秦兄弟、阿难陀等三人。莱秦兄弟仅略通经商之语,无担当译师之学识。阿难陀系婆罗门吉桑之子,在喀其之地婆罗门吉桑本是一个贪婪之渔人,曾犯大罪。因洛帕喀其之法令,婆罗门如犯死罪,不得处死,故放逐至蕃地。阿难陀曾修学过婆罗门经典、声明、医学等,可胜任译经之事。于是由此人作译师,冬季尚论三人在堪布之处探究佛法达两个月之久,终究得知佛之妙法,无不弃一切罪恶,行一切善举,利乐众生引为己任的经纶也。”[8]此中所说之“喀其”就是“迦湿弥罗”;“阿难陀”被藏文史书中列为吐蕃时期最著名的九大译师之一,迦湿弥罗与吐蕃经贸、文化往来的情况可见一斑。
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大力推行佛教,从四方迎请诸多佛教高僧大德,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从迦湿弥罗地区迎请的,如知名的密法传授者无垢友,律法传授者孜纳米扎和达那希拉等等。
藏传佛教后弘期迦湿弥罗地区的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印度中部地区不断遭受伊斯兰教军队的入侵和破坏有关,另一方面这一地区与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之一阿里接壤。著名的意大利东方学家杜齐以壁画、工艺品等考古材料为基础指出:“(芒囊寺)壁画是由几位克什米尔画师所绘,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毫无疑问,他们是被译师或被仁钦桑波募召而来的。我们知道确有几名画师参加了绘制工作,因为从几种不同的绘画手法很容易辨认出来。”[9]“这类工艺品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资料,证实了10世纪和11世纪克什米尔在西藏的影响。”[10]并将两地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置于更长的历史进程中:“弗兰克和我先后公布的出自塔布(Tabo)的另两块残片(图129)无疑保留了克什米尔的原有风格。当然,西藏西部与克什米尔有长期的贸易和文化联系。”[11]
迦湿弥罗地区与藏区无论从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艺术交流情况而论,还是从佛教教义的传播来说都有很长的渊源历史。藏文佛教史著作中称为“印度堪布”的很大一部分著名学者其实来自于迦湿弥罗地区。正如萨哇嘉·德哇在一般的佛经目录著作和译经题记中被记载为“印度堪布”,然实则为出生于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位佛教僧侣、大学者,他所属的佛教派别为分别说派的说一切有部迦湿弥罗派①小乘佛教分别说派又按地域分布情况分成三派:摩羯陀(中土)分别说派、迦湿弥罗分别说派、尼奥(东土)分别说派。,是一名严守佛教律仪的持律者,并精通大乘佛学理论②萨哇嘉·德哇协同藏族译师翻译的佛经目录中有《入菩萨行论》、《百智论》等重要的大乘论典,由此可知,作为小乘佛教分别说派的一名大学者,他亦精通大乘佛法。藏族现代著名的学者东噶·洛桑赤列指出:“小乘佛教中的分别说派有十八分派,他们可归为根本四部:正量部、大众部、根本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其中,除正量部不认可大乘佛教外,其余均认可。”参见《教派概论》(东噶·洛桑赤列文集繳册),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50页。。
二、萨哇嘉·德哇进藏的时间
以赤松德赞为首的吐蕃历代赞普迎请印度的高僧大德在吐蕃传播佛教的过程中建立佛教庙宇,翻译佛经,建立了吐蕃本土的僧伽组织,对吐蕃社会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事关佛教存亡的僧伽律法成为佛经翻译的重要内容。佛教徒认为佛教的戒律是从佛祖释迦牟尼传承至今,从未间断,并且有专门的律法传承史。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也如此,佛教戒律的传承成为关于佛教生死存亡的命脉。
另外在《贤者喜宴》的戒律史一章中较详细地记载了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前、后弘期的佛教律法传承的情况,其中不仅论述了前弘期的律法传承源自孜纳米扎和达那希拉,而且后弘期从阿里传入的佛教律法传承也系师承于以上两位高僧,而这两位高僧的戒律传承又是从寂护而来的,他们在印度和吐蕃的戒律是一脉相承[15]。由此,可以确定此二位高僧是受吐蕃赞普之邀,寂护大师之命,来到吐蕃传授佛教戒律的,并可以肯定是初次传授律法时被邀请的十二位高僧中的两员。
此处,需要稍稍展开论述的一个问题是,以上所引《红史》的资料中认为,从印度迎请而来的十二位高僧属于分别派说一切有部中印度学派的比丘,此说与孜纳米扎和达那希拉所属分别派说一切有部迦湿弥罗派相矛盾。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些比丘迎请于中印度的比噶玛希拉寺,因此《红史》等作者误认为他们属于分别派说一切有部中印度派,实则为分别派说一切有部迦湿弥罗派。
通过以上的论述和分析,可以认为:与孜纳米扎和达那希拉齐名,并同属于分别派说一切有部迦湿弥罗派,而且出现在进藏传教的班智达名单中,更是分别派说一切有部律经译成藏文的功臣之一的萨哇嘉·德哇,也是十二位进藏传授戒律的高僧之一。具体理由为:其一,司徒·曲吉穹乃等明确了萨哇嘉·德哇与孜纳米扎和达那希拉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学派的高僧。其二,既然吐蕃本土接受的佛教戒律是分别说一切有部的律法,那么,翻译并传讲该派戒律文献就成为吐蕃译经事业的首要任务。反映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发展史的著名史书《韦协》①又有称为《巴协》、《拔协》等的多种版本,根据藏族历史研究者巴桑旺堆的研究,《韦协》为其中最可靠的版本,他与人合作将其译为英文,并出版了汉译本。中亦明确指出“建立了译场,………益西旺波奏议‘乌巴牙’②似是指佛教密乘事部和行部密法。适合于吐蕃,于是准予翻译,律藏四部③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律上分。中说一切有部之律法首先阐释因果,因而奏议适合于吐蕃,于是准予翻译”[16],通过藏文大藏经译经目录和题记,可知萨哇嘉·德哇正是分别派说一切有部律经翻译成藏文的功臣之一。其三,《别解脱经广注律集》这部大部头的论典题记中明确署名孜纳米扎和萨哇嘉·德哇为藏族译师鲁坚参的合作者,此为孜纳米扎和萨哇嘉·德哇在同时期为吐蕃翻译佛经的一个重要佐证。
由此,可以肯定,萨哇嘉·德哇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执政时期(755年至797年)进藏的,是吐蕃时期比较活跃的佛教大学者之一,从译经目录等相关情况推断,在吐蕃待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表1 萨哇嘉·德哇协同吐蕃译师翻译的25部经论目录
续表1
续表1
表2 萨哇嘉·德哇协同吐蕃译师校勘佛经
三、萨哇嘉·德哇协同吐蕃译师所译、校的佛经目录
(一)萨哇嘉·德哇协同吐蕃译师翻译的经、论共有25部,具体目录列表见表1。
(二)萨哇嘉·德哇协同吐蕃译师校勘的佛经只有一部,见表2。
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看出,萨哇嘉·德哇协同藏族译师共参与翻译、校勘了26部经典,其中绝大部分为佛教律典,还有一部分为大乘佛教论典。从与其合作的吐蕃译师的情况来看,其中13部与藏族著名译师噶哇·拜则合作,剩余的13部译著中有9部是由噶哇·拜则审订。噶哇·拜则参与翻译校勘的经典约占整个萨哇嘉·德哇协同藏族译师所翻译的经典数量的85%,若按内容的总量看占90%之多。另外,通过对噶哇·拜则所译校的佛经目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梵证义中萨哇嘉·德哇为其最主要的合作者,并与印度堪布布底噶热·巴热八、迦湿弥罗堪布达摩·噶热等有不同程度上的合作;他们主要对藏族译师比丘白吉隆布、仁钦乔、藏·德完达热等的译著进行了修改和审订。由此,也可以推断,吐蕃著名的译师噶、觉、尚等各自主持着不同的译场,并且他们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一定的合作,这些著名的译师所主持的译场也有比较固定的吐蕃译师和印度班智达即梵证义间的合作关系,并有吐蕃小译师协助翻译佛经。各译场翻译的佛经由主校译师噶哇·拜则和类似萨哇嘉·德哇等印度堪布合作修改审订后方可刊印抄写传布。再则,也可知噶哇·拜则等吐蕃主校译师和萨哇嘉·德哇等印度堪布享有一定的官方权力。
四、萨哇嘉·德哇对吐蕃佛教的贡献
(一)律典的翻译和戒律传授方面的贡献
另据《布顿佛教史》的记载,在桑耶寺建成后“迎请持密大师达摩格底于伏魔修密院设立瑜伽金刚界等曼陀罗传授灌顶;由迦湿弥罗班智达孜纳弥扎、达那希拉等在清净传戒院传授戒律;由汉和尚等在不动禅院进行禅定;在梵天院译场进行翻译;在白哈院库房积放财宝;在毗卢遮那院进行讲经说法等,使得全面弘兴佛教。”[17]其中,清净传戒院传授戒律的班智达名单除最著名的寂护大师外只有吐蕃律法传承史上的孜纳弥扎、达那希拉两者,其他则以“等”字代之。然而,从进藏的时间、所承担的使命等诸方面考察,萨哇嘉·德哇为除以上三位外又一重要的佛教戒律传授者是毋庸置疑的。“修持圣说一切有部戒律的迦湿弥罗分别说派阿阇梨萨哇嘉·德哇”这一称谓可以认为是他对藏传佛教律法传授和戒律传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高度概括。
(二)对吐蕃佛教文学发展的贡献
萨哇嘉·德哇的译著除了说一切有部律典外,主要有在藏文《大藏经》中归入佛教礼赞类、伦理说教类、书函类的一些论典。其中就有《殊胜赞》、《天胜赞》、《亲友书翰》、《致弟子书翰》、《百智论》等一批韵味十足的诗歌,是被佛教界广泛传授的融佛教哲学与文学艺术为一体的作品。
其中以《殊胜赞》、《天胜赞》为例,这两部论著在佛教界享有广泛的声誉。相关著述中记载,这两部作品是由起初信奉婆罗门教而后来皈依佛教的兄弟俩创作的,内容主要是以佛陀与非佛教教派创始人进行比较的形式,赞美佛陀的殊胜。“他俩(陀曾和德西兄弟俩)放弃了婆罗门的装束打扮,正式受持了居士戒律,并勤修大小乘佛法要义。为了评判外道上师与佛陀的善恶区别,由陀曾创作了《殊胜赞》,德西创作了《天胜赞》,将其散布到集市乃至王宫。众人将这两篇赞颂诗以歌谣的形式传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18]此说足以说明这两部著作创作时的社会影响。两部作品的藏译本在尊重梵文原典内容的基础上不仅做到了语言的畅通流利,而且还保持了原文格律的形式。藏文大藏经中《丹珠尔》部所收“礼赞类”中将此两部礼赞诗更是排在首位,也就是说排在整个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的首位,可见其地位。随着这两部作品在吐蕃的流传,其影响不可谓不深刻,逐渐成为藏族佛教学者赞美佛陀及高僧大德的范文,对藏族“礼赞类”佛教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萨哇嘉·德哇协同主校译师噶哇·拜则翻译的享誉佛教界的至名论典《入菩萨行论》,是佛家脍炙人口的偈颂体论典,亦是佛教徒的日常诵课,如前所述在敦煌藏文文献中亦有保存,LOL.Tib. J.628号文献为其中较完整的一部。通读敦煌本并与传世本进行对比,可以知道传世本是在完全参考敦煌本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的,两种版本风格一致。从翻译的水准来说,藏译本与原创无异,无疑具有释如石评价这部论典的以下特征:“他(指寂天)写的《入菩萨行》,充满了浓郁的佛学情感;时而洒脱飘逸,时而悲天悯人,时而超尘绝俗。在精辟恰当的议论中,呈现出深刻的哲学洞见;在巧妙幽默的譬喻中,更蕴含着殷切的教诲;真不愧是一部能使顽者廉、弱者立的旷世巨著。”[19]这部论典译成藏文后对吐蕃佛教文学的影响可通过属于吐蕃时期的敦煌藏文文献和一部分收藏于藏文《大藏经》中的吐蕃学者的著作略知一二。如在敦煌藏文文献中有一部称为《开示轮回》的文献,法藏和英藏都存有几篇:p.t.580v;p.t.757v;IOL.Tib.J.316. VI等。《开示轮回》无论从创作形式和句式结构等方面而言,还是从内容特征方面来说,均可知道《入菩萨行论》对其的影响。此举一两例,以明所述:
除以上所述外,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中收有《赠予吐蕃赞普和子民的集要书翰》①德格版《丹珠尔》杂部jo函。一文,这部著作是吐蕃时期著名的藏僧白央所造,他是继韦·赛囊之后的吐蕃佛教宗师②藏语为,是吐蕃时期掌管佛教事务的最高人物。。他在著述中大量地引用了《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引文长达约六十个偈颂,引文顺序和文理都符合敦煌本《入菩萨行论》的特征。这一例足以说明《入菩萨行论》这部由萨哇嘉·德哇参与翻译的论典对藏传佛教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总之,萨哇嘉·德哇是一位兼通佛教大小两乘,尤其精于佛教律典的印度迦湿弥罗地区的大学者,他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进藏,对吐蕃佛经翻译事业、佛教戒律的传授、佛教文学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印藏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参考文献
[2]布顿·仁钦竹.布顿佛教史(藏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207.
[6]霍巍.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交通——兼论西藏西部在佛教传入吐蕃过程中的历史地位[J].中国藏学,1995,(4):56-57.
[7]布顿·仁钦竹.布顿佛教史(藏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182.
[8]韦·赛囊.韦协译注本[M].巴擦·巴桑旺堆,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8.
[9][10][11](意)G·杜齐.西藏考古[M].向红茄,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34-35,35,35-36.
[15]巴俄·祖拉陈瓦.贤者喜宴(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66-483.
[19]释如石.入菩萨行·导论·译注·集要(序言)[M].成都:东方文化艺术研究所,1996.
Sawaja·Dewa's Contribution to the Tibetan Buddhism
Sonam
(School of Humanities,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Abstract:Khenpo Sawaja·Dewa was one of the scholars invited to Tibet in the time of the Tubo Dynast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is life story briefly,and introduces and provides the list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he translated and collated. It mainly discusses his contribution of translating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of Vinaya,and of teaching Buddhist discipline during the Tubo Dynasty.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ubo's Buddhist literature is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Tibetan Buddhism;Vinaya;Sawaja·Dewa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1.008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1-056-011
收稿日期:2015-10-1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CTQ019
作者简介:索南,男,藏族,青海循化人,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古藏文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