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2016-06-24刘宇赤杜艳艳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决策现代化政府

刘宇赤 杜艳艳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刘宇赤杜艳艳

屮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休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依法治国作出了具体部署,这表明从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到治理能力都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或创新。对照过去的社会管理而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要实现从行政权威到依法治理的转变

在带有一定宗法关系的传统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强调的是社会管控。过去我们讲社会管理,就是侧重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社会管理合法权利的主要来源,于是权威显得极其重要。权威首先来源于权力赋予的强制命令,其次也来源于个人品行所形成的威望,这两者都表现于“领袖人物”对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很多情感的因素。因此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相对一致,社会同质化程度很高,人们十分注重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时代中,这种管理模式和能力是有效的。但是在现代以业缘为主要纽带的多样性社会,这种管理模式和能力,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和科学。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也同样是合法权利的来源。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是任何一个单一主体都不能垄断规范和管理的实践过程。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原先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责任部分交由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早在中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治家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在其名著《君主论》中就提到,法律是治国之本,好的法律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长治久安。他说:一个人如果受到法律得当的约束,他就会变得坚定、精明、文雅,所以“关键是人们需要法律,并依照法律来生活”。这表明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下,行政权威必须向依法治理转变。

二、要实现从个人能力到协商听证的转变

传统的社会管理是垂立的、单向式的、自上而下的,这就导致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往往对事情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现场办公、果断拍板”往往被视为领导能力和水平的“点赞”之词。即使集体决策,大都也是决策部门领导个人能力的反映。过去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一般釆取如下程序:决策动议—分管领导负责—部门牵头—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形成初步报告—部门审议—政府常务会议或常委会决定—社会公开。这种决策模式下,决策牵头部门虽然也进行调査研究,但是往往只是走程序、走过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严重不足。在快速高效要求的驱动和传统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行政文化的影响下,职能部门对政策中的潜在风险预计不足,甚至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容易因政策缺乏周密性而遭到利益相关者的质疑和抗议。地方干部的“官本位”思维突出,一些地方干部甚至把“为民做主”片面地理解为“替民做主”,决策过程屮习惯于封闭式的内部决策。从征地拆迁、项目落地等大量的现实冲突中,我们不难发现,地方政府责备群众计较私利而不顾长远,群众则认为政府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这里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个矛盾的先决条件就是协商沟通。社会治理是多主体、多向度的。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必须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商听证制度,不断推进社会民主治理进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备并善于运用协商听证的能力。

三、要实现从只问结果到遵循程序的转变

“只要结果,不管手段”,应该说是带有战时元素的治理方式,极端的表达就是“取胜就是一切”。在我们今天处理社会矛盾时,依然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比如“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招商引资必须达到规模要求”;再比如,“你用什么办法我不管,上访人员必须弄回来”,等等。这是管理者一方面,而被管理者也是如此,少数人有意见或诉求,不通过正常途径,而是以“闹访”的方式相“要挟”,以致“信访不信法”的怪象蔓延。一些地力领导“迷信”用钱“了难”“摆平”,声称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他们不知道用的是谁的钱,用了钱是否从根本上、整体上解决了问题。虽然强调多上项目、维护稳定,但程序上弊端显露。从某种意义上说,程序合法甚至比内容合法更重要。因为内容上出问题影响的是某一件事情,而程序上出问题带来的是一系列、一连串的隐患或后果。这也是为什么要从传统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求法理的公平、公正,而且要求程序的合理、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能力,也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法治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社会利益的表达,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

四、要实现从发号施令到监督反馈的转变

在长期视“国为放大的家、家为缩小的国”这样一种“家国同构”的封建传统影响下,家长制作风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干部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民众被动接收。仿佛在这种行政架构下,只有上下级关系,人民群众都是领导干部的下级,上级有权力命令,下级有义务服从。这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大相径庭。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更注重民众的参与度,更需要民众的监督反馈。在公共服务透明化和权力运行法制化的前提下,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中。只有将社会治理放在开放透明的环境下,置于公众的监督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政府内部体制和利益因素的制约,从而破解政府“为自己动手术”的困境。也只有听到人民心声,得到人民的反馈,政府才能更好地制定出适合民情,符合民心的制度,才能适应社会治理能力的转型和升级,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府。

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管理人员必须勇于投身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本文作者: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李冬叶

刘铁桢 书画作品

猜你喜欢

决策现代化政府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