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人才生存现状谈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问题
2016-06-24李发炘
摘要:文章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通过阐述普遍体育教育学生的培养、体育教育的目标、社会生存的需求反映出体育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人才培养的脱节现象,突出中国体育教育的方向模糊性,体育教育人才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体育教育;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30-02
背景:经过几十年的体育发展,中国体育逐渐在世界各国中树立起不小的威望。在各类大型国际比赛中,中国选手的出色表现洗脱了"东亚病夫"丑名。在这无数光辉荣耀的背后,是运动员十年磨一剑的不屑努力。如今随着体育运动不断普及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体育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部分运动员通过体育教育能获得不错的体育水平。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员,高校体育教育却不能给他们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1932年刘长春代表炎黄子孙孤身一人站在美国洛杉矶市奥运会的赛场上,代表了中国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发展的开始。历经漫长的岁月,许海峰在1982年洛杉矶市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是中国体育运动的里程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运动员的体育发展过程可谓是鲜活的奋斗史。每一个荣耀,每一份骄傲都来自无尽汗水和坚定的信心。
如今,体育运动竞技所带来的荣耀和辉煌使体育运动广受欢迎,民众对体育运动的学习都来自从小就进行的体育教育,也正是这种体育教育启蒙了许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让他们在日后选择了体育这条道路。说到体育教育,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是指狭义的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与体育运动相关各方面的能力。体育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分为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其中,普通体育教育具有教育性,而专门体育教育则具有教学性。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可以在体育领域从事运动训练或在学校、社会体育机构从事体育管理教学工作的高级体育人才。
1.体育人才的生存现状
21世纪中国体育水平提升带来的辉煌折射体育教育的成就令人兴奋不已。但是再优秀的体育人才在社会万象中仍是一个无异于大众的人,人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中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才能存活。从每年的体育类应届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选择从事本专业的应届体育生很少,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并且改行换业的现象很严重。主要的原因是工资待遇和个人能力,应届体育类学生大多数的文凭是本科或专科,而他们在面临着找工作时想要找高校来当教师的话最基本的门槛是要研究生学历。而在高中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高考对体育老师的需求量较少,一些好的中小学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在待遇不好的学校生活又比较困难,在一些俱乐部就业的话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太少或综合素质较低。这时大多数的应届生就迫不得已地选择了非自己专业的地方就业。杨振闻在《能力化生存: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新趋向》中提出"能力化生存"才是正确引领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存的生存方式。能力化生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需求。纵观我们对体育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很显然当今的体育教育输出的人才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在社会中采取这样的生存方式。
2.体育人才的生存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人才的输出的质量问题必定是教育的问题。如今随着体育教育专业在各大中国高校的广泛开展,对体育教育质量的各方面研究也有诸多进展。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当今体育教育对体育学生培养存在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普遍竞技性过强。普遍高校的体育教育仍倾向于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许多高校为了学校的荣誉或是为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对学生在各类体育竞技比赛中的要求比较高,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增加了压力。
2.2 体育教育课程在综合素质方面以及能力突出培养方面不够针对性。作为步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高校,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在体育方面的各种课程并突出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同时提供各类专业以外的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完善体育教育学生在基本素质方面的不足。但现今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涉及方面广,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教学形如走马观花,学生难以从中提炼掌握有用的技能。在一些专业调查中,教学知识的研究能力不足、基础文化底蕴较差、体育训练水平不够高被指出是现今影响体育教育学生就业较为突出的问题,这表明高校体育教育在教育学、训练学、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存在漏洞。
2.3 实际教育质量受到影响。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选拔依赖于高考的文化考试和体育考试,但是这种选拔机制给了广大体育生不必太注重文化知识的借口。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的特招只需要学生达到规定的高水平体育能力便可以免试通过。因此在生源素质较差的情况下,高校老师对学生的偏见以及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都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浪费教学资源。
2.4 在教育方面缺乏实践过程。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从事体育教育、管理方面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恰恰又是教学性、教育性、灵活性、活动性、示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掌握,和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有出色表现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因其可获得的技能局限于体育运动技能方面,而体育运动技能对于通过体育考取高校的学生来说其技术难度不高,只要掌握要领便可容易提高这方面的水平。然而体育教育目标中的另外一方面的能力——"教育"能力由于受重视不高,比不上单纯师范专业所要求的高度,所以普遍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低,对教育学理论的教学的方式也会比较单一和局限。而且对学生唯一可以进行教育学实践的实习阶段,学生管理比较松散,即使通过了实习也未能有实质的锻炼效果。
3.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健全人格,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面对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体育教育的改革亟不可待。根据体育教育学生就业的情况以及新时期对体育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和综合素质。体育教育,包含了"体育"和"教育",体育是外在的运动技术,教育是内在的素质修为。体育教育就业的方向大多数为体育教师,教师在学校中能否为人师表是做教师职业最基础的要求。面对体育教育的问题,健全体育教育人才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社会中部分民众对体育教师的普遍认识——"有相当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便可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面前无疑是片面的,过时的。
4.总结
一个国家体育发展不仅反映了国家人民的在身体健康方面的追求,更加体现了国家对人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追求。每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在社会运转中各司其职,是因为就职者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发展的任务,故而他们也应当在高等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生存在社会中的体育教育人才才能实现人的发展三形态的第三阶段的提升,实现能力化生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所以要实现以上的目标,体育教育的改革是关键所在。说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育,教育改革是实现强国的道路。 让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社会服务,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永不止息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振闻. 能力化生存: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新趋向[J].湖南社会科学,2011(2):17-20.
[2] 张学研, 王崇喜.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20(6):15-18.
[3] 唐宏贵, 周贤江, 陈兴胜,等.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6):110-113.
[4] 沈芝萍, 王俊杰.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改革思路[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0(6):115-118.
[5] 张振东,李真真,张海威.姚明体育人才培养中"以人为本"教育观念解析——从蔡元培"健全人格"学说谈起[J].运动,2012,12:7-9.
[6] 黄汉升, 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体育科学, 2004, 24(3):51-57.
[7] 张妙玲. 大学体育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 教育与职业, 2006(15):93-94.
[8] 黄爱峰, 吴昊, 顾渊彦.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2):222-224.
[9] 陈绍艳, 夏云建, 曾三明,等. 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及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6):836-838.
作者简介:
李发炘,男,(1995-7-),本科,学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