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色

2016-06-24巴桑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巴桑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人格与高尚道德品质的塑造。因此搞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至关重要。以下我们就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5-01

《品德与社会》是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科学启蒙、社会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是一门重要的综合课程。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感悟到作为老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才能出现较好的效果。

1.注重角色的扮演,引发情感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百货商店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便得到了提高。

2.设立相应的情境,学生亲身体验

对课本上的知识设立相应的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上常用且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设立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这种亲身的体验,不仅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和记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

为了使学生体谅与了解父母,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分别挑选学生作为父母与子女,并分配不同的责任与任务,让学生模仿自己父母平时的行为。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充分地去发挥,如,家长在外工作了一天,由于身心疲惫,家长要求孩子去做一些家务。以这个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为话题,让学生自己想象接下来的情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孩子不愿意,因为他们觉得父母照顾孩子天经地义,孩子本就应该享受父母所给的,父母辛苦也是应该的,他们是为了孩子,应该无怨无悔等一些理由,认为父母的辛苦跟孩子没有关系,父母的关爱是理所应当。也许有的学生会真正体谅父母的辛苦,在家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看着父母辛苦努力地在外拼搏,自己应该多替父母分担。对于出现的分歧,教师应给予总结,告诉学生: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的传统美德,要尊敬自己的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与不容易,在家应主动做家务,替父母分担辛苦,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用自己的行动让父母感到欣慰,做一个好孩子。教师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父母,也教会了学生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来体现对父母的爱,并用作文写出来,作文不要求长短,只要求学生用真实的事迹与真实的情感去写。

3.适当的交流加强了解

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不同时代出生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之间的鸿沟已越来越不可能逾越,这也是家长与孩子矛盾的根本。因为代沟,家长与孩子不能很好地交流,导致父母不懂得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不能体谅父母的艰难。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更好地与父母交流,减少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主动告诉家长,今天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以及有趣的事,并主动向家长介绍自己的朋友,让家长可以更了解孩子的生活,从而与孩子更好地沟通。

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与学生经常交流,替学生解决问题。如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越深,所对应的学生的叛逆心理会更强一些,而这些学生也许会羞于开口与父母谈话及交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孩子制作一个精美的卡片,并写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回家后可以悄悄放在父母的卧室,先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能缓和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教师应告诉学生沟通的重要性。沟通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教师、与朋友相处时沟通也极为重要。及时的沟通可以解决不必要的麻烦,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了解彼此等等。沟通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了解与认识的根本方法。

4.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5.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