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转型

2016-06-24蒋永甫

桂海论丛 2016年3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蒋永甫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题是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实际上绘制了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成贯穿全会的灵魂和主线。五大发展理念,重申发展主题,可以有效克服发展的内卷化,摆脱发展陷阱,并引领未来五年及今后的中国发展转型。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发展内卷化;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3-0011-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并在发展理念、发展政策、发展体制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特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成贯穿全会的灵魂和主线。五大发展理念,重申发展主题,可以有效克服发展的内卷化,并引领未来五年及今后的中国发展转型。

一、重申发展主题,凝聚发展共识

任何时代都面临发展的问题,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任何社会制度,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题,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型,大大地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发展主题的确立,是基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命题。这一命题首先是为了克服来自“左”的势力的干扰,“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1]372。为,中国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有解决了社会主义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构成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离不开发展,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不二法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改革开放,判断、衡量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72。其次,这一命题来自于对中国问题的诊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375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尤其显得迫切。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下,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命题。他指出:“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干部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377同时,只有发展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过去长期积累的老问题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老问题的出路还是要靠进一步的发展,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命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主题,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一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为:(1)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呈现出发展的梯度差异且越来越大;(2)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全民,而是呈现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导致社会矛盾凸显;(3)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都是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命题。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主题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维转变。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主题,强调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为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征,成为十六大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同时也更加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发展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克服发展的片面性、减少发展的代价,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各方面相互适应,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永续发展。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秀遗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其核心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适良好国际环境。”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谁发展这个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发展主题的引领下,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前所未有难题和挑战,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面临新的课题、新的矛盾。在这个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既重申了发展主题,凝聚了发展共识,又进一步解决了发展的方法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吹响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挺进的集结号。

二、克服发展内卷化,摆脱发展陷阱

发展内卷化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内卷化(involution)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Coldenweise)提出来的。他把一种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它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身转变到新的形态,而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化的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吉尔茨(Chifford Geertz)借用了这个概念,提出来“农业内卷化”的概念,它是指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长的劳动力不断进入农业生产的过程。其典型特征是劳动密集化、系统内部精细化和复杂化[2]。黄宗智进一步发展了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概念,并把这一概念(他译作“过密化”)应用于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研究。在他看来,农业“过密化”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出的扩展,或者说,总产出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3]。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美国学者杜赞奇把内卷化概念引入社会政治领域,进一步提出了“国家政权内卷化”(state involution)的概念[4]。因此,不仅经济发展存在内卷问题,而且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存在内卷问题。

根据内卷化的含义,我们可以把发展内卷化定义为这样一种现象,即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GDP的增长,而推动GDP的增长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整个经济部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在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的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创新、扩张与再生的原动力和执行机制不足,转而推动整个经济部门内部不断精致化和复杂化,陷入了发展困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内卷化趋势。首先,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投入,主要是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拉动,没有形成技术、生产率和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有增长没有发展的内卷化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20年的数据表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投资、劳动力投入及出口额的增长速度较快,而技术及内需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劳动力投入及出口分别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及出口总额的增长率表示,而可以避免经济发展内卷化的技术与内需驱动增长方式则通过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及最终消费的增长率来表示。从表1的数据可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及出口总额的增长率相对较大,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75%,14.37%及14.84%。而高技术产业在中国兴起较晚,基本在2009年以后才形成发展规模,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4.84%,并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内需驱动方面,最终消费反映了我国居民与政府的消费需求,其年均增长率仅为13.16%,也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方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及出口总额具有相对较大的增长率,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劳动力投入及出口的方式来拉动。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司的统计,201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4%,比上一年提高3.3个百分点[5]。可见,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而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及最终消费的增长率相对较低且发展较缓慢,说明了技术与内需并没有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当经济发展缺乏技术与内需等要素的驱动,将无可避免地会形成发展内卷化的趋势。这种经济增长的内卷化趋势不可持续,正日益面临各种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发展内卷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分利集团的存在。分利集团是美国著名学者奥尔森在分析传统集团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奥尔森认为,社会中的典型利益集团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如果只代表非常少的一部分人的利益,将很少或不会为了社会利益做出巨大牺牲,他们将通过获取社会产品更大的份额服务于成员利益。分利集团的概念强调了利益集团的分利倾向,以及这种分利倾向在经济和政治上对国家的消极影响。“特殊利益集团或联盟降低了社会效率或总收入,并且加剧了政治生活中的分歧。”[6]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市场发育的程度较低,市场吸纳从国家垂直控制下脱逸出来的资源的能力,远不及享有传统特权的既得利益集团吸纳这些资源的能力,这就是分利集团形成的机理[7]。根据奥尔森的理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增长之后,必然逐渐在国内形成受益于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他们将构成经济继续增长的强大障碍。这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更多地将是通过对资源的垄断占据和设置准入壁垒,而不是业绩和创新来谋取利益,即满足于在经济发展中通过特权来分取蛋糕而不是努力去做大蛋糕。根据清华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形成的权力主导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权贵集团,二是国有垄断集团,三是金融—虚拟经济集团[8]125-144。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具有不同的获得社会财富的方式。以国有垄断集团为例,近些年来,经济垄断的程度不断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居于特殊地位,绝大多数分布在要素市场,高管和政府官员可以互换,在获得资金、资源支持方面享受各种优先照顾,并通过设置准入壁垒,排斥、吞并非国有经济,形成不平等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报告显示,多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利润高速增长,与享受的各种优惠补贴有关。2001年至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少计算或者少缴纳成本总额加上补贴,包括少支付的利息是2.8469万亿元,地租3万多亿元,资源租5000多亿元,亏损补贴1198亿元,总计是6万多亿元,这一数字远远大于4万多亿元的企业利润总额[9]。

正是由于分利集团这种内卷化力量的存在,使经济发展可能陷入“发展陷阱”。首先是“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中等收入陷阱”来源于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判断和识别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从人均GDP的量化进行衡量。“二战”以后,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例如,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而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中等收入之后出现的“发展悖论”;他指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投入边际报酬递减、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不断减少等经济增长因素变化导致经济增长失去新的动力[10]。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方式和动力机制应当是不同的。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其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方式和动力机制,都不同于从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如在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转型中,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人口红利,富足劳动力从低生产效率的农村转移到城市来实现。但是,一旦一个国家或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生产率提高的来源就需要发生变化。拉美国家就是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既没有或错误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加上对社会公平重视不够,导致了金融危机、政局不稳、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等经济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掉进了“陷阱”。相反地,从日本、韩国等国成功的经验来看,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一条是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通过实施“技术立国”“技术驱动”等创新驱动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获得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渐进式改革与非均衡增长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相对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统计数据表明:1978-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从381元增至25575元,但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9,中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最为均等的国家之一变成收入分配最不均等的国家之一。收入差距扩大使得不同社会群体的结构重塑成为常态化事件。社会阶层分化形塑一个掌握着总体性资本的阶层,他们开始垄断机会,开始构筑垄断边界,形成“精英联盟”。联盟的精英成为事实上的分利集团。当面对渐进式改革,尤其是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直接或间接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份额”时,利益群体利用各种方式影响变革进程和变革路径。改革或转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锁定了改革或转型的进程,将某种处于过渡状态且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并由此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使改革陷入一种“转型陷阱”。所谓“转型陷阱”指的就是,在这种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转型陷阱”导致的并不是简单地陷入经济放缓或停滞,而是陷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政府投资的拉动,越来越依靠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壮大,越来越依靠大项目甚至泡沫的推动,越来越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最有利于短期快速发展的资源和优势已经基本耗尽,陷入“资源诅咒”,社会生活中的张力越来越大,社会的活力和生机在不断丧失。在发展与改革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将维持现状作为优先选项[8]125-144。显然,如果不对现有的利益格局进行厘清和梳理,特别是不对既得利益群体进行分化和调整,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很可能会落入“利益格局锁住陷阱”[11]。因此,破除发展陷阱,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利益格局,消除内卷化力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驱动力。

三、规划发展路径,引领发展转型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时期。可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此关键节点上,十八届五中全会不仅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而且为未来五年谋划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转型路径。

(一)加强供给侧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新新供给”。创新新供给,就是要推动“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创新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议》通篇体现了更加注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关键是实现制度创新,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制度是一个社会中形成的规范人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12]。在创新发展中,制度创新较隐性,也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生活中社会中的人是创新的主体,而人的创新行为深受制度的影响。制度与经济增长构成密切的关系,制度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生,为经济增长提供服务。在供给侧改革中,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激发人的创新行为。

(二)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推动协调发展,其核心与关键之处在于统筹兼顾,在事关发展的诸多重大关系中,妥善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当前发展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与重要战略机遇期之间的关系。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正是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这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

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二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改变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问题,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四是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是顺应国际潮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绿色发展是一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13]。绿色发展从广义上说涵盖节约、低碳、循环、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等;从狭义上说,绿色一般表示生态环保的内涵。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特别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去的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少循环,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广泛的开放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国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也与世界经济形成了高度关联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开放发展在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同时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一带一路”建设既可以发挥中国西北地区的区位、资源、人文优势,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也可以发挥西南地区毗邻中南半岛、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优势,打通海上连接东南亚、陆上连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并可与长江经济带形成互动。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竞争。发挥中部地区腹地广阔、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联通东西、沟通南北,形成“一带一路”的腹地支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国际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共享发展

小康社会原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一种生活宽裕、殷实的社会生活状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借用这个概念表达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即“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小康社会的内涵界定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说,全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最大多数人的小康。全面的小康社会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民来共享的小康,不能有一个掉队,需要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问题,就是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可见,全面的小康社会与共享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共享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2]Geertz,Clifford,Agriculture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Calif[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82.

[3]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11.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前言.

[5]国家发改委.201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4%[EB/OL](2014-01-22)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2/c1004-24193879.html.

[6]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6.

[7]萧功秦.“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现代化的两重陷阱[J].上海经济研究,1994(4):2-4.

[8]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J].开放时代,2012(3).

[9]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EB/O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4550.

[10]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J].人民论坛,2010(19):10-12.

[11]高 帆.经济发展方式转的三重“陷阱”及其规避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1(1):60-63.

[12]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C]∥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53.

[13]危旭芳.从五个维度看绿色发展[N].南方日报,2015-11-16.

[14]穆 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5-12-11.

责任编辑 任浩明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跨越拉美陷阱: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榕江县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