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生态: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维度

2016-06-24王成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400江苏大学江苏镇江03

桂海论丛 2016年3期

□方 芳,王成华(.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400;.江苏大学 江苏 镇江 03)



和谐生态: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维度

□方芳1,王成华2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2;2.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关乎自然环境,也与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甚至国际形象密切相关。随着中国进入经济中高速发展、注重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中国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态势。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与环境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这些构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维度。

关键词:和谐生态;中国现代化道路;人的现代化;新维度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强调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1]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2]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关乎自然环境,也与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甚至国际形象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超高速增长主动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现代化道路进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整体、协调、系统推进的新常态。新常态的提出是中国对现代化发展机遇的积极把握和主动应对,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迈向了一个新阶段。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建设和谐生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与环境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因此,五位一体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的和谐生态建设构成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维度。

一、和谐的经济生态建设道路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五位一体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特征。经历了30多年的不断改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益成熟,“重视自己创造的经验,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成果,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长处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3]。中国特色的和谐经济生态建设以国际和国内市场机制为决定性力量,保留了一般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但同时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税收调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缩小贫富差距,致力于减小因受竞争与效率原则的支配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新常态下,由于不再需要维持超负荷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从资源、资金驱动型向知识、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生态环境得以改进,减轻了资源、环境及能源等的压力,使经济发展成果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4]只有持续、协调、健康的经济增长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奠定坚实而可靠的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由以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需要改变以往建立在单纯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和谐的经济生态建设道路以更加充分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为追求目标,市场发展服务于社会总体性的需求和公共利益。为了保证市场的规范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两方面加强建设。在外部环境上,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恶性竞争、垄断、黑恶势力等破坏市场正常运行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减少各项行政审批手续,发展自贸区,由市场决定各种资源配置,杜绝利用各种行政权力干预市场运行的行为等,为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在内在要素方面,通过不断发展优质教育、完善各种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措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弘扬社会道德规范来抑制个人私欲的不断膨胀,克服仅以功利为导向、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群体利益的自私自利的言行,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与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为目标的多元化、内外兼顾的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道德环境,促进了和谐、规范的经济生态建设环境的形成。

二、和谐的政治生态建设道路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5]。因此,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各具特色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道路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有维度,它既遵循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充分吸取了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又结合中国国情,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力争构建和谐、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使每一个人的合法权利得以真正实现。

在当前新常态条件下,由于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加上传统的投资、出口、消费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尚未解决,人们对更加民主、更加公正的政治生态的诉求愈加强烈。因此,和谐的政治生态建设除了要坚持以往基于我国国情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如议行合一、坚持人民主权原则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及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富有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以保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行使监督权等以外,还要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大反腐力度,对腐败零容忍,创新包括网络民主、基层民主、社区民主等在内的新型复合民主形式,以使人们享有更多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和表达权的需求。和谐的政治生态建设根本目标是保证每一个人的民主权利都得以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良法治理、司法公正、执法为民等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决定,以法治为基础,进一步推进真正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议行合一的、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统一的政治生态共同体的建设。同时,全面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内容,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地位提供坚强保障。通过加大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法治化,促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统一,使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保证和谐的政治生态建设顺利进行。

三、和谐的文化生态建设道路

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和谐的文化生态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保证。“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来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意义,这个过程就是文化活动,人文化成便意指人创造了文化并据此教化人、培养人。人在文化世界中生存,在文化中确证生命的意义。所以,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文化渗透于人生存的方方面面,构成人生存的本质内容,探讨文化也就是探讨人的生存。”[6]新常态需要新思维、新心态,为了适应更高层次的文化发展诉求,中国特色的文化现代化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构建丰富多样、生动和谐的文化生态。

首先,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传统的再次启蒙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以德服人、成人达己、平等互利、友好往来等理念,所遵循的道法自然、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仁智归一等等优良传统价值观深深融入国民的思想心灵之中,对其现代意义的阐发将起到再次启蒙作用,有助于克服急于求成、华而不实的旧心态,培养积极进取、从容面对的新心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建设弘扬起来。”[7]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丽宝藏。其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形态的巨大引领作用。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永恒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历久弥新,意蕴深远,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现代启示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激励、引导及提升作用。再次,积极开展同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通过大胆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从各种异质文化中汲取营养,实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生态建设灵魂与指导思想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在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指导作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人类社会具有普适意义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思想精髓,实现了现代精神与历史传承、中国元素与世界维度的贯通融合、相得益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元、和谐的精神营养。

四、和谐的社会生态建设道路

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政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权利公平、分配公平、机会公平,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方面。社会建设如同一个稳定器,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协调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现代化建设越深入,就越需要加强和谐的社会生态建设。世界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如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市场管理、现代交通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及促进民间组织自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在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开辟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为目标的和谐社会生态建设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社保等基本方面的需求,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满足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坚持“五位一体”的原则,通过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有步骤分阶段地整体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协调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障和增进人民民主政治权利,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高层次、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需求。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道路加大了对包括户籍体制、城乡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以及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监督制度等各项社会事业制度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力度,着重解决诸如留守儿童上学难、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环境污染严重等老百姓倍加关注的问题,目的是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社会管理体制;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和调动包括民间组织和志愿服务等在内的全社会各种力量来共同推进社会治理,齐心协力,为人的发展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

五、和谐的环境生态建设道路

和谐、优雅、美丽的生态环境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又由于片面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森林、土壤、淡水、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迫切需要有山、有水、宜居、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此,各国纷纷从本国实际出发,加大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如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利用各种法律规范、制裁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等。为了克服生态危机,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更加全面的绿色生态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由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再向生态文明不断转型的过程。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工业社会即将为生态社会所代替。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8]。因此,生态社会追求的是人的自然化生存,人与自然的亲密结合,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改变工业社会“再多也不算够”的消费理念,追求生态、环保、低碳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社会实现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追求生产力的发展,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而不是仅以经济效益的增长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由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坚持整体、系统、环保的生态发展观,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新活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产业,深化经济领域改革,使经济运行机制符合生态系统的规律,并使之成为企业持久生存下去的必要保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摒弃传统的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取而代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倡导生态经济价值观。同时,提倡生态化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责任意识;要求社会成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和谐型生态价值观;要求社会成员养成倡导环境正义、生态关怀的生态美德”[9]。可见,中国特色的和谐环境生态建设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致力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文化支撑和社会规范等,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坚持五位一体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的新维度,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指导方针。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生态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的和谐统一已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独树一帜的标识。虽然,从国际来看,仍然存在着形势复杂多变、热点地区冲突不断、暴恐势力活跃、难民潮影响社会稳定、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等问题,国内也存在诸如反腐问题愈加复杂、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重大事故屡有发生等问题,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继续保持开放的胸襟,吸取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普适性、规律性成分,不断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以“四个全面”战略为根本发展动力,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继续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的和谐统一,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论述摘编[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6/c16411 3-25542941.html.

[2]习近平.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EB/OL]. (2015-03-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 0306/1024-26651686.html.

[3]刘海涛.走向世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历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83.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59.

[5]桑玉成.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生态问题[J].学术月刊,2012(8):5-9.

[6]魏波.文化与生命——中国变迁的人文诉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

[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固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9]方小凤.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7-21.

责任编辑陆昱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3-0028-04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高级人才科研项目《批判、发现与构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探究》(14JDG1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方芳,女,博士,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王成华,男,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