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全球化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确立

2016-06-23赵志业

理论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赵志业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状况确立自身的文化精神。当今,处于文化全球化下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共时存在的文化发展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内部紊乱和失调的倾向,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度分析,其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文化冲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理性文化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并确立其具体内容和发展尺度,从而保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有益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发展尺度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85-0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状况确立自身的文化精神。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是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和过程的精神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确立自身的文化精神,才能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实践自觉,同时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时期,文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对话、交流、碰撞和冲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类型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内部紊乱和失调的倾向。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以应对现实中所出现的种种挑战。

一、文化全球化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状况

当今的文化全球化主要在三个层面进行: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交错更替。前现代文化是由工业文明以前的农业文明所组成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由以理性主义为精神的工业文明所构成的文化形态,后现代文化则是以反理性主义为内核的后工业文明所组成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以历时的方式演进的,即从前现代文化向现代文化,再向后现代文化依次演进的过程。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全球化表现为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间的交流、互融、对立和冲突,是文化的一体化与多元化、世界化和本土化的对立与统一。在内容维度上,是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正是在时空维度和内容维度上的表现,最终构成文化全球化的复杂格局。

我国在应对这样的文化全球化格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发展形态为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共时存在。从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国门以来,西方的强势文化入侵中国,中国自身独特的文化发展链条就被打破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以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化的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全方位地走向全球化,中国人短短20余年就走过了西方人几个世纪的文化历程,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时空聚变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使人们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冲击与裂变。”[1]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后现代文化的兴起,又造成我们出现文化适应困难:我们刚开始推崇理性精神,西方开始反思理性了;我们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现代化工业建设,西方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了。同时,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群体的存在,他们甚至还继续着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是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三重文化并存的局面错综复杂,使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带来挑战。因此,需要对这一挑战进行分析,并确立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

二、文化全球化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神带来的挑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分析

在文化全球化场域下,我国处于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共时态存在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虽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是由于共时态的文化之间存在张力,尤其是现代文化内部的张力以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势必会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神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内部紊乱和失调,其倾向之一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精神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精神冲突

1.文化全球化下现代文化精神内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认识不同。这最直观的反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认识。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官方网站来看,大部分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属的学院即马克思主义学院划分到社会科学部,中国人民大学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划分到法政学部。在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社会科学来看待。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文性的一面,它有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价值关照的功能,彰显了人文的特色,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体现人文的关照。”[2]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所主张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宏观抽象研究和实证研究,也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社会科学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以说,现代文化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识。

2.文化全球化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的挑战。这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处理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着困惑。众所周知,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在它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起,就存在如何处理好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性地继承儒学中的精华。但是,“也有极少数人,继续持一种二者不相容、不两立的观点,他们自称‘儒家或‘新儒家,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非我族类、入主中国的外来文化,坚持‘华夷之辨的立场,明确提出了‘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儒化共产党‘儒化中国的口号。”[3]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一再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但是大陆新儒家“写了不少有意曲解习近平思想的文章,主要是一厢情愿地表扬他‘去马归儒,复归中华道统”。[4]这种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关系的错误认识,势必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中,“解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致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佛道文化为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并一致主张采用批判继承的原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5]但是具体到怎么批判与继承的问题,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泛泛而论甚至是迷茫不解的状态。这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导致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处于“吃不准”状态或流于表面,不能深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精神冲突

在文化全球化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文化景观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层面,让受教育者出现文化精神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全球化下受教育者的现代理性精神萌芽与传统日常思维之间的张力。农业文明经济和计划经济都属于自在的“无主体”经济,在这样的条件下,大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没有太多的自觉阐释和反思。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我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主体型”经济,这就意味着大众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主体性和理性逐渐觉醒。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性地逐渐觉醒,各层次价值主体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并发生了从单一主体向多层次主体转变的趋势。”[6]人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精英对他们进行话语灌输和控制,他们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开始独立、多元地思考问题。这种理性精神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传播内容的合理性、方法的恰当性等方面做理性反思。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民众却在很大程度上按照传统日常思维思考问题,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比较欠缺。所谓日常思维,是伴随着日常消费活动和文化交往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日常观念的统称,它是一种以重复性为本质特征的、非创造性的、以自在的和给定的思维模式自发地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思维。在这种日常思维的引导下很容易导致两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用经验来对抗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受教育者过多地依靠日常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和手段进行判断,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运行的。另一方面是用人情对抗法治。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情感的连接,所以人情在每个社会中都存在,同时人情也发挥着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作用。但是如果人情超出了法律的限度,甚至与法律相对抗,势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阻碍。比如,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本来是需要党性纯洁、能力突出的人担任相关职务,但是一些没有能力的候选人依靠自己平时通过各种方式积攒的“人情”,获得村民的选票并最终当选,这是非常不利于基层民主建设和发展的。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是积极的、正向的、科学的、理性的,同时也鼓励人们做一个正能量的理性人,但是一些经验对抗理性、人情对抗法治的现象,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文化精神面临的理性精神和日常思维之间的张力,从而加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难度。

2.文化全球化下后现代文化对受教育者文化精神冲突的影响。众所周知,后现代文化利用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武器,对科学至上、真理的唯一性和总体性、价值的绝对性及其主客二元对立的观点进行了彻底和无情的批判,从而奠定了后现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后现代文化不仅批判和解构社会的弊端,而且到了解构一切的地步。解构之后,后现代文化并没有按照自己的理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就导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是有限的。这种理论的延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念也被当成批判和解构的对象,而对“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之类的价值倡导,后现代文化并没有具体的建构和提倡。同时,后现代文化并主张,所有文化形态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这一认识忽略了我国的具体国情。毕竟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现代化建设还在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形态出现,这其中有先进的、合理的文化,也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如果遵循后现代文化的理论旨趣,让所有文化形态都在市场上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势必造成落后文化对市场的部分占有而腐蚀人们的身心。同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确实需要用一种主流价值观来引领人们投身其中,而执着于多样化追求,势必会分散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总而言之,后现代文化的种种倡导容易导致受教育者形成价值相对主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没有鉴别力的受教育者出现思想混乱情况,使受教育者产生文化精神冲突。

三、文化全球化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尺度

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精神冲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全球化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认为,理性文化精神是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文化精神。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然,因为我国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理性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并借鉴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使然。在理性文化精神成为整个世界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借鉴和吸收世界精神文化遗产时,必然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理性文化道路。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并不是对西方近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的照搬照抄和简单借鉴,而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所形成的理性文化精神,它是中国特色的理性文化精神。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主体经济,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自觉。所以,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主动姿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批判甚至超越的能力必须得到尊重和发展。其次,理性化与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主要表征。在传统社会中,我们不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还是具体方案的实施,都是依靠经验思维进行的。这种经验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人们的认知结构和图式相适应的。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国要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并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就必须使人们具备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人们在市场经济下从事生产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理性精神和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性启蒙为己任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认知图式变化的需要,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理性化和科学化发展道路的同时,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最后,法治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法治精神更多地体现为一定的规则意识。具备规则意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上所存在的人情换人情、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抵制,使得社会沿着一条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会丑陋现象的抵制甚至消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发展尺度

所谓思想政治理性文化精神的发展尺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必须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来确定其合理的发展尺度。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发展尺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完整人的生成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文化精神的重要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物质财富增长都直接或间接的、或多或少的发挥着作用。因此上述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和尺度。但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因此人自身的尺度才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尺度。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神主导下,人自身的尺度标准也不一样。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在封建宗法文化的主导下,人自身的尺度必然是遵守礼教的顺民人格。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督教文化主导的时期,人自身的尺度必然是人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周围人的上帝之爱。到了近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性主义文化精神主导下,理性至上与技术万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其理性文化精神对人自身尺度的规定表现在人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完整人的生成。所谓完整人的生成,就是不论是作为类的人还是作为个体的人,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人都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去占有自己的本质,都必须完整均衡地发展,而不是畸形片面发展。在理性文化精神主导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完整人的生成,体现在对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以及人所具有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仔细考察后,为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人的各种意义的构建、为人的终极价值的生成提供一个广阔而开放的空间。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向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状态转变,从而使得人们的文化素养、思想价值观念、生存生活方式都能够发生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的改变。

第二,类价值尺度和历史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发展尺度。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都具有类价值属性和历史价值属性。所谓类价值属性,是指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都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生长力和再生力。比如,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虽然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压制下暂时“黯然失色”,但在近现代又复活了过来,演变成为以技术理性和人道主义为标志的现代理性主义。儒家学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但对东方国家仍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且其影响力逐渐向西方渗透,尤其受到后工业文明时代的青睐。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类价值,都在人们的精神殿堂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都要被毫无区别的提倡。因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在西方近现代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儒家文化精神在传统农业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理性文化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主导的文化精神,这一方面是因为理性文化精神体现了人类的类价值,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相吻合。在理性文化精神的主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其他文化精神的借鉴和吸收也必须遵循类价值尺度和历史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要求,一方面要考察不同文化精神是否体现了人类的类本质,另一方面还必须结合我国发展的情况和现实需要对其进行历史考察。只有把握这一尺度,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神保持内部的和谐一致,从而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

第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发展尺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对立与冲突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神中,具有不同的体现。比如西方的技术理性精神从工具理性的视角看,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使得人对自然的征服越来越狂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但是从价值理性来看,技术理性精神却导致人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的精神世界的迷失等。而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强调完美人格的塑造使得人们对终极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同时对维持社会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儒家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一定阻滞作用。在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性文化精神必须努力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一方面,在理性文化精神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能够实现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人生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关照,同时它应该最小程度地压抑人们的个性和欲望,使得人们得到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广文,常晋芳.全球化进程中的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86-87.

[2]佘双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2,(1).

[3]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8,(11).

[4]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宗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5]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6]孙伟平.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86.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