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论要

2016-06-23钟天娥

理论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钟天娥

摘要:习近平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化建设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既抓住了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又遵循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贡献,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59-0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多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他提出了一系列阐述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新论断,如“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149“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文化事业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1]150等等,这些论断突出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对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习近平对文化价值的新概括。其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和学说的冲击下,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习近平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考量,是其文化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53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丝毫不能放松,不能削弱,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就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强调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把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更好”的根本要求。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而奋斗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出发,更加突出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并对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首先,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思想,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问题。其次,提出了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进一步规定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立场,科学回答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问题。再次,提出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具体要求,科学回答了“怎样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问题。最后,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思想,进一步指明了在全面开放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主旨,科学回答了“宣传思想工作要宣传什么”的根本问题。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只有努力“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基本国情,才能够引导人们真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必然选择,从而使人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努力搞好文艺工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文艺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文艺工作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发展大势的高度,强调了重视文化和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从历史上看,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实现这个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支撑,其中文艺作为提供精神支撑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如习近平所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2]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使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文艺工作,习近平强调了“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性,并明确要求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他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那么什么才是“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提出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几个标准:第一,思想性。这是优秀文艺作品的首要标准。要做到这一点,文艺作品必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所谓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会有思想性,才会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起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塑造灵魂、引发共鸣的作用。第二,创新性。习近平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2]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创作要更加适应新形势,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包括文艺观念、文艺形态、文艺内容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文艺充满活力,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第三,人民性。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2]因此,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使文艺作品能够反映人民的心声,抒发人民的情怀,展现人民的美好愿望,真正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能够鼓舞人民奋进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艺才会真正有生命力。总之,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使文艺真正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成为铸造灵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伟大工程。

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道德缺失。一些人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善恶,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使得主流价值被边缘化,社会公信力严重下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基于这一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道德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对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成为其文化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明确提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3]158-160因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知荣辱、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加强道德建设,首先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4]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又继承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还积极吸收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构成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必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2]习近平特别重视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青少年要从小就树立“崇德修身”的意识,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以培育美好的心灵,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其次,加强道德建设,还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他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3]164包括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观念和传统美德构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是支撑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此外,加强道德建设还应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引领作用。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传承者,也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正如习近平所说:“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3]158因此,要充分重视道德模范,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和学习活动,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努力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11在当代中国,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新论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观。

首先,从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历史渊源出发,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培育的精神财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顽强生存、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隔断精神命脉,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滋养。因此,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撑。

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所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然而,历史是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它是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因此,只有认识清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命运,才能够真正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再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出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等。这些思想精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积极汲取思想精华,才能牢固基础,成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价值支撑。

最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出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关联。“崇尚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一直追求和传承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将这一精神特质集中概括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四个方面。在当今世界,人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如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这就需要各国能够秉持“协和万邦”“和衷共济”“携手合作”的精神,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智慧和力量,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五、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3]258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既要立足本国,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面向世界,重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这是习近平文化发展观的思想核心。新时期习近平对如何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应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努力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文明也是如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中华文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因而,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5]8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同时也应当相互包容、互相交流、学习和借鉴,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封闭、不排斥、不取代、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共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让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其次,要虚心学习、借鉴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有益成分,努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思想精华。然而,文明不是封闭的。“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5]10只有交流互鉴,一个民族的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华文明之所以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断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丰富营养。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借鉴、吸纳世界文明的有益成分,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5]10以增强中华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最后,努力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外文化交流的关键就是力求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拉近中外人民的情感距离,这就需要在对外宣传上多用外国人民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努力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在具体的传播方式上,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其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人文交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非常重视留学人员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世界感召力和影响力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把他们看作是“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发挥着“内引外联、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强调要充分借助现代的高端技术和新媒体,使中华文化资源“活起来”,努力创作以中华文化为基本元素的、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结语

总体看来,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呈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实际,抓住了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如意识形态工作、文化艺术工作、道德建设等都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着重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重点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二,遵循文化发展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开放性的特点。文化具有传承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首先应立足于传统,抛开传统,就会失去根本。因此,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具有开放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只有在开放交流中才会有生命力。因此,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交流互鉴,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第三,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因此,习近平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坚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

[5]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0.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