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惜批评的价值

2016-06-23

南方周末 2016-06-23
关键词:沉默权公共事务保持沉默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一个成年人,不管你什么行业,要不要对公共事务大声发言?已退役的著名足球运动员郝海东,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不久前,这位曾经的“亚洲第一前锋”接受媒体访谈,从抨击因金钱人情打假球到建立好的足球“体系”;从说自己“没拍好马屁”到批评中国足协外行指挥内行;从感叹吸雾霾、地沟油到“爱国不是你拿了冠军,爱国也不是你喊两句口号,爱国得是你要给这个国家和老百姓做出什么东西,建立价值观”的一万多字的谈话,充分显示了其“英雄本色”。

尽管郝海东曾被朋友调侃:“就你那三年级的文化,看得懂吗?”但他不折不扣是爱读书的人。对郝海东而言,爱读书是其次,从自身的足球经历中不断反思,显然更重要。一个没好好反思自己生活经历的人,不会说出“作为运动员,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我是谁啊?我就是你的工具吗”这样的话。

这样的“大炮”,对被炮轰者而言,当然非常不受欢迎。面对母亲的担心,他安慰老人家:“妈,没事儿。”“炮轰”未必全然精确,但只要不涉及针对个人的造谣诽谤,所谓“炮轰”,无非就是言辞有些尖锐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足球领域,只要不犯法,进监狱显然不至于。郝海东虽然一直受到一些争议,但人身是安全的。这也是现代社会必须要有的言论空间。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对足协,对社会,对治理者而言,批评的价值,也就在此。前段时间,杨绛去世,引起了知识界关于“沉默权”的讨论。杨钱夫妇一生淡泊,总共捐出近两千万稿费给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但他们却并不是针对公共事务大声发言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化传承和历史尽了责任。

面对公共事务,沉默的确可以看作一种权利。因为逼人表态,可能会击破人的最后一道良心防线。但是,如果面对打假球、地沟油等等这些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都保持沉默,最后,就会连沉默权,也难以保存。

问题就在于,这种逻辑上的推理,往往会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按照概率,哪里会人人都沉默?难道自己沉默一下,沉默权就没有了?面对身边的不公不义,保持沉默就获得了许可证。

不平则鸣,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有的人,要自己碰到了不平之事,才会鸣;有的人,是路见不平就会“一声吼”;但也有自己碰到了事也选择忍气吞声,鲁迅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这些人并不在少数。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普遍的沉默,却也有可能成为现实。而这带来的,是社会整体的纠错机制的缺失。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如果不是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应该特别珍惜这些勇于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人。哪怕他们的言论错了,社会舆论也多半会将其校正到一个大概正确的方向上。鼓励这些啄木鸟一样的批评者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他们的妈妈,不会担心他们因为说了一些并不诽谤的尖锐的实话,而置身于危险之中。

这实在是每一个人的正当权利。

猜你喜欢

沉默权公共事务保持沉默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中国关于沉默权的研究与适用
程序正义视野下的沉默权制度
诗歌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展望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保持沉默
建立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浅谈沉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