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2016-06-22武汉市第十七初级中学吴斌彬
■ 武汉市第十七初级中学 吴斌彬
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武汉市第十七初级中学吴斌彬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尽管各种辅导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鼓励创新,因时制宜,广泛积累。
(一)转变教师角色,变“教学”为“导学”
如果我们把学生获取知识比作是在学海中遨游的话,学生才是“航行者”,在遭遇浅滩、暗礁时,教师要会给学生“导航”,引领其到达彼岸。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授作文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其创造之花就不可能绽放,这种以老师为主体的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就会导致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不浓,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一个好的教师应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终极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导学”的角色,提高教学方法与艺术,浓缩教学内容,突破重点、难点,还课堂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教师可以规定作文的范围,或给一篇材料,或给一个话题,或教师命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根据各自的情况拟定作文的题目,确定作文的中心,选定作文的题材。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每位同学都可以谈谈自己如何审题,如何布局谋篇。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点拨,互相评论,最终形成各自作文的雏形。教师要逐组参与讨论,对学生思想的火花要给予肯定,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最后由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包括大家的审题和立意,特别是有独创性的题目和立意等。让全班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还要对同学们的交流情况进行提示性的、导向性的、鼓励性的评价。总而言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给自己定好位,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写作训练的新天地。
(二)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新生力量,所以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氛围,因“疑”创新
戈登·德莱顿说过:“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质疑就自然而然了。笔者在教授《从三到万》这篇文章时,学生就对文中故事提出了不同于作者的见解:从这个故事中认识到楚地的读书人应教给学生识字的知识,这个老师在教学上有点问题,学生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确实令人欣慰。我当时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我看〈从三到万〉》为题写一篇文章,后来学生的作文颇有独创性的见解。在材料作文的训练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去分析材料,质疑出题者的意图,以期把握材料所揭示的中心。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然后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点燃思维火花,全方位创新
作文课是集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教师应革新教学观念,变“教写”为“导写”,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用,大胆写出有创意的文章。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形态:①立意创新。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换角度思考,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新的角度去见他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②选材创新。浏览我们的学生作文,总让批阅者感到大多数学生作文都千人一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模式化的训练和学生过多的模仿习作。二是选材雷同。有些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素材,在写作时,陈芝麻、烂谷子充塞文中,人云亦云。为此我们教师平时就得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做到善于捕捉生活中许多新鲜的事物、精彩的场面,多思考,多感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力求新颖,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从而挖掘其新意。③构思创新。在作文的形式上可引导学生尝试写日记、书信等。也可以把几个相互关联的画面按一定顺序组合成文,或以排比的形式谋篇布局,或恰当运用小标题,使线索清楚,层次明晰。④语言创新。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文分析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作文语言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多琢磨名家著作的语言,力争做到“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具体举措如下:精心锤炼动词、形容词,使语言具有描摹美;变换词序、句式,深化句意,使语言具有意蕴美;巧妙运用修辞格,增强语言的艺术美;活用诗文名句,创造妙语佳句,使语言具有诗意美。
(三)不拘一格,因时制宜,抓住写作的“契机”
目前,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文章之弊病不外乎以下几个特征:内容空泛,不真实,感情苍白无力,胡拼乱凑,滥竽充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此类文章可说是应试教育下的“新八股”。
随着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不拘一格,因时制宜。笔者教《伤仲永》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探究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后,要求学生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围绕愚公“愚”与“智”展开讨论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生暑假参加徒步励志活动、进孤儿院献爱心活动、体验卖报生活后,要求他们以《社会实践行小记》或《我的暑假生活》为题写作;看到学生在校篮球比赛中取胜后,以《一场精彩纷呈的篮球比赛》为题来练笔……
(四)广泛阅读,重视积累,扩展学生写作的厚度与深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作文教学必须注重课外的日常积累。现在的学生很少经受成长中的坎坷和生活的煎熬,社会知识、生活阅历不丰富,对生活缺少切实的体会和思考,再加上课外阅读贫乏,导致学生在文章中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帮助他们不断积累,充实库存,引来源头活水。
1.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则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应试书”,写起文章来将没有独立的思考高度与深度,灵性凋敝,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和辨证思维,人云亦云,众口一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和经典,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化人,通过阅读丰富学生各类知识,为写作积累素材,并使学生在阅读的感悟中开拓自己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
2.从日常生活实践中观察和积累
要想学好语文,单靠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这是根”。而写作更是植根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它就成了无本之源、无米之炊。所以说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生活内容丰富与否,生活视野开阔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写作素材的累积,从而影响题材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作文的质量。因此老师要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多彩的生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深度。
总之,要让学生做一叶扁舟,穿越于生活的万顷波涛之上,以正确的眼光去认识生活,以求知的心态去博览群书,立足生活和书籍这两个源头活水,学生笔端必将淌出源源清流。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创新,不拘一格地进行写作训练,扎扎实实进行生活积累,真正在写作中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