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浅谈
2016-06-2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谢 琼
STEAM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浅谈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谢琼
伴随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被誉为美国“素质教育”的STEAM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关注。作为强调跨学科整合,基于体验和实践,通过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为未来做准备的教育范式,STEAM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一种新角度,二者融合会碰撞出别样火花。
一、内涵解读
(一)STEAM教育
1.STEAM教育的缘起
STEAM教育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是由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劳动力、创新力而提出的“STEAM”教育战略衍生而来,旨在打破学科领域边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STEAM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者Yakman首次提出,以STEAM课程为主要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于美国、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STEAM逐渐发展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教育。
2.STEAM课程的基本内容
STEAM的践行离不开课程这个概念,STEAM在基础类课程板块涉及到数学、科学(理化生等)、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语言、音乐、美术)等四大领域的核心课程,而且还包含了各类丰富的相关选修课程。即STEAM课程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为主的课程,构成框架如图所示。
3.STEAM的特点
作为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STEAM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STEAM的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设计的学习(DBL,Design-Based Leraning),它强调学生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发展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等认为,STEAM课程具有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特点。简言之,STEAM教育强调学生在繁琐无序的学习情境中的创意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STEAM课程框架(李昭伊,刘君,卢泰天, 2011年)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缘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2008年《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修订稿)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门新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主要涵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系列,且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四性”:一是实践性,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开放性,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三是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四是生成性,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简言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融合路径
1.理念上寻求契合
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于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整合,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念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还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在哪里?二者理念兼容,重体验、重过程,在尝试中经历;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都强调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和真实性,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面向真实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关怀与创造精神同构,是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核心价值。
2.课程上寻求整合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谈到未来五年要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广度与深度,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应用,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在课程方面,STEAM教育代表了课程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中小学除了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课程外,最广泛应用的课程模式是分科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必须超越学科的界限进行思考。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将二者之间的相似项目进行资源重组,丰富学习的资源和平台,开发整合与不同学科内容相关的设计任务,突出可操作性、科学性、探究性、关联性,结合校情学情、进行多门学科或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开发系列校本化课程,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让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3.课堂上寻求共生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课堂的动态和生成。创设更加适切的学习环境,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遴选整合后的问题(项目)。STEAM课程完全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重要的模块。在课堂组织上,一般采用教师围绕一个真实问题(项目),让学生在平等对话、动手实操的交往经验中激发创造的灵感,体验合作的力量。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大多数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活动成果。
4.师资上寻求共享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专业人做专业事”,“科班出身”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目前,两种门类课程单一的专业教师都出现严重不足,要寻求“通才”更是不易。可尝试建立由分科教师和现有的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教师、在职和退休的专业教师、校内和校外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教师小队(teacher team),逐步形成支持性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指导教师小队,为二者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思考
1.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
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重要性的优先选项有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流技能等。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大数据下的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更加明显,更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尤其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教师培养,率先更新观念
任何一项教学离不开教师(学校或社会)的指导,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需要具备学科综合能力的教师。不论是开发整合两种课程形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还是认同课程价值、有学习新技术的愿望和实操水平,都需要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具有专业知识、研发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利用通识培训和实战锻炼,组建专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小队”,帮助教师形成整体的教学观。通过“补充性指导”、专题性质的短期培训、研讨会、校本研修,高校对师范生进行全面培养,招聘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替代性教师等方式,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3.整合多方资源,注重过程评价
只有课程与学生经验高度相关,摒弃单纯的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建设与课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创造充满活力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课程、文化、技术、同伴等力量的挑战和包容,积极寻求和政府、企业界、高等教育机构、协会、科技场馆等社会资源的合作与支持;另一方面,作为综合性课程,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宜采用笔试之类的传统评价方式,而应该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进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提供多种学习的可能,对培养未来全方位的人才具有一定意义,需要更多的实践者发扬工匠精神,让梦想照进现实。
责任编辑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