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016-06-2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刘永林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小学周慧英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刘永林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小学 周慧英
略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刘永林
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小学周慧英
重庆市曾经做过的一个对教师幸福感的调查报告,结论是“四成教师认为教书最幸福”,也就是说还是有六成老师感觉没有“幸福感”。而实际上没有所谓幸福感的老师的比例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为什么六成老师感觉没有“幸福感”?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幸不幸福”?是“繁重的非教学工作”让教师更疲惫?是老师的收入少,或者说老师的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是老师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工作太忙是所有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老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75%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25%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如此超工作量,要老师具有所谓幸福感是不现实的。
一位教师的生活札记里,长长的一份时间清单,列出了一位小学教导主任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从早晨走出家门开始,一直到晚上带着疲惫的身心走进家门,时间是早7点到晚7点。在这12个小时中,这位教师找个别学生谈话、召集全体学生讲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年级教研活动、到区里开会、和家长见面等等一系列事务。这不堪重负的疲惫忙碌中,反映了教师们真实而忙碌的生活,在现实中,许许多多教师就是如此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样的轨迹。
(二)教师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
扬子晚报曾对教师有过调查,显示:教师有“七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其中以怕考试为甚。很多老师比学生还怕考试。为什么?考试结果一公布,其实就是评价老师的时候到了,老师是很爱面子的,教得不好的老师会感到没有地位,不受尊重,心理负担很重的。虽然说的是素质教育,可是我们的评价制度依然靠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这就导致唯分数论,应试教育依旧。当社会舆论和教育工作者谴责应试教育的弊端时,教师仍然在进行着应试教育。
其次还怕出事。“安全”是一个常挂在老师们嘴边的词。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放学和上学的问题,只要是孩子出事了,无论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学校有没有错,学校都要承担很多有理无理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和无奈的叹息。
另外,教师的紧张焦虑还由生存压力所致,领导们惯性推出的竞争上岗、高职低聘、停聘待岗等给了教师莫大的压力。诚然,打破铁饭碗,采取以聘任制为核心的教师人事管理机制,是现代教育社会化的改革需求。让那些滥竽充数、误人子弟的教师落选下岗,一线教师始终持认可的态度。但是,教师们始终担心聘任制会出现走极端或矫枉过正的现象。以这种紧迫感、危机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同时由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收入有限导致家人的埋怨,旁人的不屑和冷眼,都给自以为高高在上的教师沉重的打击。
(三)经济物质上的差异产生心理失衡
就职业群体来说,教师队伍是全国文化水平最高的,但是老师的收入不用说与公务员不能相比,就是与其他私营企业的员工也不能相比。高学历、高工作量、强压力的教师职业,收入却低人一等,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知识不能带来高收入,自己的说教也显得苍白无力。老师劝导学生要认真学习考上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学生一句话“老师你也是大学本科生,工资还是那么一点点。”老师只能无语。
(四)教师的职业特点在精神层面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不受人们的尊重。当今社会金钱第一,权力第一的逐利思潮使得清贫卑微的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很多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特权克扣教师工资,给教师硬性摊派各种集资、捐款,进行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与验收。还差使教师、学生做一些与教育无关的活动,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导致学校教师的强烈不满。
(五)影响教师幸福感的还有其自身主观的因素
教师作为社会的群体组成部分,其性格行为、精神生活、生理特性皆如普通人。即老师不是圣人。他们也会因为个人的主观上的问题影响自我的职业幸福感,比如性格的孤僻压抑,不善于排解压力,不会寻找快乐元素;工作的盲目低效,业务不能胜任;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嫉妒同行,这山望着那山高、与领导关系紧张等等。
二、教师具有职业幸福感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因职业压力造成普遍的职业倦怠和亚健康状态
老师繁重的教学与非教学负担,造成了他们普遍的职业倦怠甚至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较高的成就动机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管理学生的困难与压力……。面对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寻求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手段。其中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对个人的职业认同和积极心态有良好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原因,教师对班级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对自身的评价。随着社会变化,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更加突出,它严重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甚至成为教师重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处理学生问题能力的训练,让教学在安静、有序的情境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减少教师的挫折感,增加教师的自信心。
(二)学生需要具有职业幸福感的老师
假如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环境不能给教育者以“幸福感”,那么,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是不可能给学生以多少“幸福感”的,而没有“幸福感”的教育,恐怕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的。
只有当更多的教师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时,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感到生活不幸的人,很难去创造一个积极、温暖、充满生命情怀的课堂,也很难用真诚的爱心与学生进行广泛交往。只有当一个教师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内心中蕴积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才可能自发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才能够自然、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用心的呵护和正直、光明的期待,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幸福感的社会人。因为,倘若一个社会中,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为安全、和谐,变得更有前途和活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感到生活幸福的人一定会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相反,一个感到生活不幸的人,就有可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严重的还会仇视他人、敌视社会,甚至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教师是社会中庞大的和有影响力的一个职业群体,这个群体生活幸福指数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福利。
(三)教育工作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一位老师说,老师苦点累点都没什么,最怕不被家长和学生理解、社会的认可,教育需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如果老师的观点、做法不被家长理解,家长起的相当于是反作用力,不仅抵消了老师的努力,还会走向反面。教育同时又是有自己特殊规律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家长应当多信任老师,理解老师,而这方面的争执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由此带给教师极大的困惑与压力。
(四)教育事业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动力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以人为本”已经成了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然而,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怎样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每个环节?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时候,如何切实关心教师的利益?给广大老师宽松人性安全的环境。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教师的精神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制定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管理制度、为教师设计人生发展目标、为教师生活和健康做出强力的保障措施……这些工作对教育对教师对学校都是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
责任编辑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