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2016-06-22周静峰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周静峰,何 雄,刘 亮(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周静峰,何雄,刘亮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设计与实践,分析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任务分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任务分配;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设计了任务分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教师分解教学模块,形成若干知识点,并以任务形式分配给每组学生;学生根据分配的知识点,通过自学、查资料、设计讲授思路、做课件,与教师探讨后,回到课堂为全班同学讲授知识点;再通过师生相互交流,使全班同学都能理解和掌握此知识点。为了探索该模式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将其应用于“食品检测技术”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该教学模式的效果,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模式。
1 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随着课堂教学创新的不断推进和知识更新换代周期的大大缩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置疑,呼吁运用现代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1]。本研究通过教师对教学大纲中知识点的拆分,把知识点直接抛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答疑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在课堂上呈现,最后通过师生互动使全班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该教学模式在强化教学主体参与性的同时,对学生自学、文献检索、归纳、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各类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分析,设计了任务分配教学模式。
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过程见图1。
图1 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过程
(1)学生团队。按照授课班级学生的数量以及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团队,一般每个团队3~4人,团队中男女比例适合,这样能使团队具备更大的活力。
(2)任务分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把知识点拆分,每个知识点形成一份任务书,任务书中包括本知识点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难点以及可供参考的资料[2-3]。在课堂上,以竞标的方式把任务书分配到各个团队。
(3)课前准备。团队取得任务书后,队员间合理的分配工作,包括资料的查询、共同学习探讨、教案的设计、PPT的制作以及确定主讲人,期间教师可以参与指导和答疑,最后需经过教师的审核方可确定最终方案。其他团队成员需要对下堂课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4)课堂讲授。团队的主讲人根据定稿的材料讲解知识点,其他每个团队根据预习的情况和主讲人讲授的知识点,必须至少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可以由主讲团队解答,也可由师生相互交流解决[4]。
(5)师生互动。教师根据主讲人的讲解和各团队所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情况,提出若干知识点的难点问题,依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达到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目的。
(6)归纳总结。教师对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2 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应用
为分析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食品检测技术”课程中。通过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适应情况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来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2.1授课班级及分组
选取D13食品储运与营销专业1~2班共44名专科生作为教学对象,由学生自由组队。组队原则:每组3~4人,且每组中必须有男生和女生。经过组队,共形成了11个团队。另选取D13食品加工技术专业1~2班共45人作为参照对象,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
2.2课程任务分配
该课程共68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践环节34学时。由于该教学模式针对理论教学的改革,因此实践环节不做研究。根据学生的组队情况以及课程的教学任务,把课程分解成若干任务,分别分配给各团队和教师。
任务分配见表1。
2.3各团队的任务安排
教师在第一节课给学生介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后,以竞标的形式把各任务书分配到各团队,再详细介绍如何完成任务书[5-6]。各团队在准备阶段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以及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学习探讨,对于难理解或难归纳的知识点可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最后经教师审核形成教案。
表1 任务分配
任务书分解见表2。
表2 任务书分解
3 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3.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分析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多少和时间的长短,深度指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师从每堂课学生提问人数、主动参与人数和参与时间3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课堂参与度对比分析(每堂课)见图2。
图2 课堂参与度对比分析(每堂课)
由图2可知,在3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中,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运用任务分配模式教学的班级,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远远高于对照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参与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越会促使其向理性理解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分析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评价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为了能比较客观分析此教学模式的效果,对各班级进行了针对性的测试。根据统计学原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满分100分,设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学生期末测试成绩对照见图3。
图3 学生期末测试成绩对照
由图3可知,2个班级的成绩分布结构,运用任务分配模式教学的班级中不及格人数很少,取得良好以上的学生人数远远高于对照班级。可见,新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推动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3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
为能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态度倾向,设计了几项问卷调查,包括对教学模式的兴趣、课堂环境的满意度、自身能力的提升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兴趣调查见图4。
图4 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兴趣调查
学生的教学模式兴趣度调查结果显示,73.2%的学生更喜欢任务分配教学模式,通过对剩余26.8%的学生座谈交流发现,这部分学生对新教学模式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①大量占用了他们的课余时间;②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能通过考试,何必花那么多精力;③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调查说明小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提升自我能力的思想和动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动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调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见图5。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环境满意度的调查,“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全心投入这个学习氛围,并能在主观意识上愿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学生不仅在本课程的学习上创造了良好的兴趣,并对整个专业的课程学习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7]。不过,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学生对课堂环境的不适应,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全面地覆盖到每一位学生。
图5 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
能力提升调查统计见表3。
表3 能力提升调查统计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教师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由表3可知,在各项能力提升方面,学生都有自我的感觉,特别是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近90%的学生都有提高,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在解决问题方面,互联网上信息日益丰富广泛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快速在网络上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在离开校园,没有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困难。
3.4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评价该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成绩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一种重要关系就是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就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析学生,这种人际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见表4。
表4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由表4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持肯定的态度,说明本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需要。
4 研究探讨
将基于任务分配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使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通过对本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学生在对课堂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和对教师评价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效果。说明此教学模式在本次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花费精力,因此下一步需要创建该课程的视频资源,使学生在资料收集与使用上能更轻松和准确。
存在少数学生对教学的不满意性,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关心学生,努力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竞争意识,教师聘请优秀学生作为该课的课程助理,主要工作是配合教师做好课堂中各组的表现,并在课后及时公布每组的表现作为课堂成绩,学生通过对比更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效果显著。
分析本次教学实践,基于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而且对其自学、文献检索、归纳、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和兴趣度。今后教师将不断完善该教学模式,使其也能广泛地应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11(5):43-45.
[2]师萍.在启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中不断进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45-47.
[3]李巍.大学研究型教学重在培养能力[J].科技信息,2010(4):53-54.
[4]朱淑华.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教师的角色定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7-119.
[5]王晶莹.美国探究教学模式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0(4):61-63.
[6]刘祥伟.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9-30.
[7]邸兆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55-57.◇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Analysis based on Task Allocation Teaching Mode
ZHOU Jingfeng,HE Xiong,LIU Liang
(College of Food,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Ningbo,Zhejiang 3151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 of task based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design and practice,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is teaching mode and students' feedback situation is analyzed,which provides a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allocation.
Key words:task allocation;teaching mode;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 9646(X).2016.04.052
文章编号:1671- 9646(2016)04b- 0071- 04
收稿日期:2016- 03- 02
基金项目: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项目(SH- 042);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5627)。
作者简介:周静峰(1978—),男,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食品专业教学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