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乡村教育的希望之灯
2016-06-21徐光明甘甜邓高平
徐光明+甘甜+邓高平
2013年毕业于井冈山大学的齐齐哈尔籍学生程召寒,在北京实习、上海工作后,却在2015年考取了山区小县乐安县最偏远的乡村学校——大金竹民族学校的特岗教师。
“刚开始,只是为了女朋友,来到这儿之后发现比想象中的乡村学校好得多,学校及教育局的领导也特别关照我们,顿时有了家的感觉,就不想走了。”刚领了结婚证的程召寒,爱人和他是同一所学校的特岗教师,在他们任教的学校,还有4对特岗教师夫妻。山东籍教师邓茂玉在结婚后,还把远在山东的父母接到身边,将根深深地扎在了山区学校。
像程召寒、邓茂玉这样的特岗教师,在乐安县并不少,且已成为这个山区小县乡村教师的主力军。乐安县教育系统严格程序,注重管理,完善待遇制度,让特岗教师倾心于农村教学。
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乐安县的乡村壮大着。
“只要符合政策,怎么优待都不为过!”
乐安教育系统的人都说,“特岗计划”是乐安教育的一大利好。
“我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腹地,全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是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原中央苏区。农村教师招不到、分不进的现象一度相当突出。”乐安县教育局局长龚幼光介绍道。得益于中央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自2009年以来,乐安县招聘了509个特岗教师,不仅补充了教师数量,还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是蓄水池,是缓冲剂,激活了山区小县的农村教育。” 龚幼光如此评价特岗教师。由于我省2008年以后就没再重新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一些地区缺编严重,中央的“特岗计划”缓解了乡村教师紧缺的状况;中央财政还承担了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更为县财政减压。“原来我们农村教师以民师转编的中老年教师为主,一批以本科学历为主、专业对口的年轻教师的加入,优化了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提高了学历标准,更优化了学科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龚幼光补充说,“每年我们县都有100多位老师退休,现在省里又坚持‘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原则,多亏这些特岗教师,给我们提供了3年的缓冲期。”
认识到“特岗计划”的重要作用,乐安县在实施“特岗计划”时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以摸清家底,制订科学合理的招聘计划;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招聘程序;落实待遇,让特岗教师工作安心。“举个例子,一般特岗教师的工资按年平均为2400元,由中央财政拨款,在我们乐安县特岗教师每年工资(含绩效工资)约4000元,高出部分由县财政全额负担。此外,根据特岗教师工作岗位的地域特点,每人每年可享受2400元到8400元不等的艰苦边远农村中学教师特殊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保障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龚幼光同时说,“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局里都占编安置,截至目前共安置了112名特岗教师。这就也让特岗教师有了盼头。”
但毕竟乡村教师流动性大,怎么留住这些年轻教师,成为乐安教育系统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暑假招聘到特岗教师,教育局都会免费提供吃住,在乐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安排岗前培训。“每年8月30日是特岗教师选岗的日子,各个学校的校长就要面向特岗教师发表演讲,列出学校能为特岗教师提供哪些条件,特岗教师也可在现场和校长提条件,双方沟通过后,校长当场承诺。比如招携镇中心小学校长就在一次演讲中向特岗教师承诺:外地的特岗教师返校时如果错过了班车,只需要打个电话,学校便会让人开车去接。” 乐安县教育局副局长罗志华介绍说。
派车接送只是一个小细节,却透出乐安教育人对特岗教师的细致关怀。每年选岗结束后,教育局要求特岗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必须开车到教育局门口把老师接回学校。如果是外地的老师,校长则要到火车站去接,碰上是家长送来的,学校还要安排好家长的吃住,以此体现对特岗教师的尊重。
为了让特岗教师在农村工作得舒心,乐安县教育局要求特岗教师所在的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吃、住,而且住处还必须有浴室和热水器。教师周转房没建成的,由学校出资租住条件相对好的民房。而每到一个乡镇,就要看看特岗教师的生活情况,已经成为乐安教育局干部的一种情结。
“怎样才算把工作做到位?把这些特岗教师当成自己的孩子,这些待遇能让你安心放孩子一个人到农村教书,那工作才是做到了位。” 罗志华坚持这样认为,有事没事到村小转转也成了他的一个习惯。一次他来到离县城有70多公里的教学点——严杭小学,发现学校4个特岗教师只能自己烧开水拎到一闲置的大教室洗澡,异常生气。本来学校就处于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出行都相当困难,很难留住教师们。为此罗志华立马赶往中心小学找校长联系解决办法,发现校长出去办事后,立马拨通了该校长的电话:“如果学校有经费,立马给装上热水器;如果没钱,我们局里支持;如果你自己的宿舍有,就把你自己的拆下来给这些老师先装上。”最后,没到一个礼拜,严杭小学的特岗教师也能用上热水洗澡了。
“这些教师和我们的孩子差不多大,要像对待自己家孩子一样,怎么安心怎么对待。” 罗志华总是这样和校长们苦口婆心,“只要符合政策,怎么优待都不为过。”乐安县教育系统千方百计为特岗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像呵护花朵一样”
竹涛阵阵,连绵上百里,60多公里的山路跋涉而过,记者来到了金竹畲族乡的大金竹民族学校。由于是乐安县最偏远的学校,山高路陡,虽然硬件不比城里差,但在特岗计划实施的头几年,大部分年轻教师工作一两年就会离开,或转到县城教学或另谋他路。“每年向局里汇报要给我们学校分一些老师,局里都说‘分老师可以,你们要留得住。”校长杨威说。为能留住特岗教师,学校领导班子做了许多针对性的工作。为每个特岗教师提供一个独立单间,配备床、桌子等一些生活必需品,而且安装了空气能热水器;每周组织教师篮球赛,鼓励村小的特岗教师参与。总之,对每一个特岗教师更多一些关注。
深丘小学是距离大金竹学校10多公里的一个教学点,2014年分到了两个特岗教师,由于住在中心小学,特岗教师每天上下学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大金竹民族学校便为两个特岗教师配了一辆摩托车,同时还为他们向当地县政府争取到每年2000元的油费补贴。
“选岗时我们发现学校有4个鄱阳籍的特岗教师,很惊喜。更惊喜的是为了方便我们生活与回乡,学校还把我们4个安排到同一个学校任教,平日生活和回乡都更方便照应。”记者到招携镇中心小学采访时,正碰上学校每周一次的特岗教师业务交流会,从村小赶来中心小学学习交流的特岗教师程伊枫告诉记者,“2013年分到村小后因为腿脚不方便,每天都要到学校外面打水,学校了解到情况后就特意花了上万块钱在学校里给特岗教师打了一口井,还配上了水泵、吸水管。由于我行动不便,2015年学校还帮我申请到教育工会的春节慰问金。”
“我们招携是山区镇,面积大、网点多,特岗教师在报第一志愿时很少会选这儿。现如今我校有42名特岗教师,大多是外地人。” 招携中心小学胡良介绍。为了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学校除了做到局里要求的“规定动作”,还结合实际,完善了一些细节。为让特岗教师安心教学,专门聘请工友为他们做饭;为减轻特岗教师人生地疏的陌生感,学校安排本地教师陪护这些年轻教师一起生活,共同工作。每个节假日,中心小学还会组织留校特岗教师一起过节。
“由于特岗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一时难领到工资,中心校便会预支生活费给他们。每年外籍特岗教师开学、放假来回的车费,学校也安排报销。像这个学期一开学,一东北籍的特岗教师就拿了3000多元的车票报销,当时学校经费紧张,依旧咬咬牙给报了,毕竟人家一年就回去一两趟。” 胡良介绍说。不仅学校,当地百姓也非常照顾这些到村里教书的大学生,时常会送些自家种的时令蔬菜到学校,碰上村里谁家有喜事,都会叫上特岗教师去吃饭,和乡亲们聊聊天。“所以说学校的42个特岗教师就像42支绚丽的花朵,用特有的馨香熏染着招携教育这片广袤的热土。而我们也要像呵护花朵一样,好好地呵护这些特岗教师。” 胡良笑着说。
乡村教育被点亮了
“原来在我们农村学校,大多是民师转编的老教师,一到冬天就围着个火炉给山里娃上课,这些年特岗教师的加入真是大大改变了我们农村教育的面貌。”暮春三月,行走在乐安的乡村,听着村民们细数特岗教师给乡村带来的变化。现如今,这批学历高、素质高、有活力、肯学习的特岗教师不仅成为乐安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更点亮了乡村学生的梦想。
2015年,会昌籍特岗教师田映兰结束了在乐安流坑小学的特岗教师生活,回到了会昌。但直至今日,流坑村的村民还是常常提起她:“田老师真是用心啊,平日里上课认真,每到周末还会挨个到学生家里去家访,陪学生写作业。碰上下雨,就见她一个人撑把伞,走街串户不得闲。”流坑小学留守儿童多,田映兰便用家访的形式弥补这些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村民有感于田映兰的用心,也常留她在家里吃饭。田映兰早已走进了乐安村民们的生活。
“都说教育要提高质量,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确实因注入了新鲜血液而显著提高。”在大金竹民族学校,校长杨威介绍说。这些接受过专业培养的特岗教师思维开阔,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学方面上手快且肯钻研。他们很善于学习,利用网络,向中老年教师请教等,他们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不少特岗教师也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能力竞赛中屡获佳绩。就拿特岗计划实施以来这几年说,大金竹民族学校的教育质量年年都在提高,2013~2015年连续被评为乐安县中考优胜单位。2015年中考抽考还获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不仅如此,特岗教师还点亮了山里娃的生活。
“像我们山村,原来能配齐语数英主课的老师就很不错了,语文、数学老师兼任音体美是很正常的。学校修了单双杠等运动器材,却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使用,体育课就先让学生围着操场慢跑,然后丢一些皮球,让学生自己玩。毕竟没有专业的教师嘛。”杨威回忆起原来的体育课堂,特别感慨自从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学校相继分来了3个专业的体育教师,学生在乐安县大山深处最偏远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能接受到专业的体育课程,山里娃的课余生活也因此丰富起来。
在吴超老师到招携中心小学任教之前,招携镇的孩子从未奢望过能开舞蹈课。为了能在课余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吴超在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同时,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专门从县城赶回学校,帮助学生排练舞蹈,不仅让这些从前没有上过舞蹈课的孩子成立了舞蹈队,有了舞蹈服和舞蹈教室,更带着这些孩子勤学苦练,还登上了乐安县、抚州市里的比赛舞台,获得过抚州市三等奖的好成绩。
特岗教师倾情回报着乡村教育。
“在这儿教书让我觉得很安心,学校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在招携中心小学,特岗教师生涯结束后,“90后”女教师许萍原本可回家乡会昌县城教书,但她放弃了这样的宝贵机会,继续留在招携中心小学教书。她认真地告诉记者:“我要继续留在这儿,把书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