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与蚂蚁:结果大不同
2016-06-21叶存洪
叶存洪
生活在海边的人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几只螃蟹从海里游到岸边,其中一只也许是想到岸上体验一下水族以外的世界,只见它努力地往堤岸上爬,可无论怎样执着、坚毅,却始终爬不到岸上。不是因为它不会选择路线,也不是因为它动作笨拙,而是它的同伴们在作祟。眼看它就要爬上堤岸的时候,别的螃蟹就会争相拖住它的后腿,把它重新拖回海里。人们偶尔能看到一些爬上岸的螃蟹,但不用说,那一定是单独行动才上来的。钓过螃蟹的人都知道,把钓到的螃蟹放在篓子里,不用盖上盖子,因为只要有一只螃蟹想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会死死钩住它,互相钩在一起,结果所有的螃蟹都白费力气。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却演绎出迥然不同的故事:酷热的天气,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逃。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被烧成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更多的蚂蚁却能死里逃生。那么平静,那么悲壮,这就是蚂蚁团队的精神。
在人类社会中,也不乏螃蟹互相“扯后腿”的现象,一些人因为嫉妒心、“红眼病”和一己之私作祟,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拆台阶、下绊子,千方百计竭尽倾轧之能事。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半斤八两”、彼此彼此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谁冒尖了,脱颖而出了,就“告状信”满天飞,举报他“历史有问题”“经济有问题”“生活作风有问题”,让他“不死也得脱层皮”,真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们把蟹篓看作一个组织,蟹篓中的螃蟹相当于组织中的成员,大家将动物世界中的“明争”演变为人类社会中的“暗斗”,其目的不外乎一条:我不行,你也别行;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结果只能导致组织缺乏活力,员工全面平庸。
蚂蚁很渺小,几乎任何动物都可以置之于死地。但是,无数蚂蚁团结一致,竟可以战胜无情的水火,战胜体重比它们大千万甚至超过亿倍的大象和狮子。圣地亚那大森林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羚羊在奔跑,因为狮子来了;狮子在躲闪,因为大象发怒了;成群的狮子和大象在集体逃命,那是蚂蚁军团来啦。”这一抱,是命运的抗争,是力量的凝聚,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呈现,是生命奇迹的爆发。
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将蚂蚁精神奉为学习的典范。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曾多次强调:“我们不仅要学习蚂蚁分工协作的精神,还要学习蚂蚁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精神,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在行业里第一的位置。”IBM公司也把蚂蚁精神作为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公司要求员工们不仅要有奉献意识,更要能够团结协作,共同享用“觅食利益”。同样,飞利浦公司也把蚂蚁精神视为对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强调员工要有忘我的奉献意识,要在团结协作中成就卓越。
学校办学也是这个道理,管理者要教育员工在目标、宗旨、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相互谅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要培养员工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挖掘员工的团队意识,培养员工的默契度,实现各岗位间在职责、流程等方面的“无缝连接”,保证教书育人工作的协调有序进行。人心齐,天涯咫尺;相反,心散了,一定是咫尺天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少奖励个人,多奖励团队”,是不无道理的。这两则关于动物的故事所说明的“互相掣肘,易事难为;抱团发展,难事可成”的道理值得培养人的教育管理者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