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不应止于“校墙文化”
2016-06-21贾宪章
贾宪章
若干年来,校园文化的说法和做法很是盛行。然而,不少学校仅仅在校园内的各种墙面上做文章,把校园文化弄成“校墙文化”。可以说,“校墙文化”是时下校园文化中最普遍的一种符号。
先看校门之墙,一排排荣誉奖牌、一段段“办学理念”、一幅幅“公示信息”,经常更新的“活动启事”“招聘公告”“校舍布局图”……自然让“读墙”成为每个出入者的“第一习惯”。
再看校园之墙,目之可及的墙壁上或贴,或挂,或镶,或嵌,或刻,或染,不管有无阅读需求,“校墙教材”早早打开在你眼前。
教室之墙更甚,黑板两侧除了课程表、值日表,还要设置诵读园、摘抄台;后黑板要么办板报,要么作为作品展评阵地,两侧要么是争章栏,要么是风采板;两边墙壁要么悬挂师生作品,要么高挂学生守则、一日常规;外面墙裙也贴上了雪白的面砖,可写又可画,让“可读之墙”得到了彻底的“武装”……
如此“校墙”早已是动态的育人载体,的确在校园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除了这些,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明镜似的——校园文化不应止于“校墙文化”。
可现实中许多学校却偏爱这一招数,做着东墙,想着西墙,说着南墙,看着北墙,什么制度好像“一上墙”就民主,必要的讨论过程和表决环节似乎可以省略;什么活动仿佛“一上墙”就精彩,必要的体验过程和渗透途径也许可以简化;什么奖惩只要“一上墙”就公正,必要的沟通过程和监督程序也就随之淡化……好像有了如此万能的“校墙文化”,其他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在校园中应有地位自然可以被无视、忽略、淡化。如此“一叶障目”“顾此失彼”的错误文化导向,岂不是校园管理的一种悲哀?
“校墙文化”其实仅仅是一面“规范明镜”,校园文化在借其塑造“榜样文化”和“警示文化”的同时,还需要不断丰富养成教育的“实践文化”,方可清晰自己的“真面容”。一方面“校墙文化”仅仅是养成教育用以浓缩“师生旧表现”的一面“后视镜”,上墙内容或褒或贬的典型事例,或美或丑的人物形象,只是“过去式”的课堂活动、课外实践、班队建设等各种活动文化“土壤”上的一株“小芽”,在师生们眼里,也仅仅是可以及时警示、催促反省的一面“对照镜”,帮助他们在素质养成过程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对于养成教育的其他文化方式,也仅仅是可以指明教训、提供经验的一面“借鉴镜”,可以借此在行动前优化预案、在活动中预判障碍。另一方面“校墙文化”仅仅是养成教育用以引导“校园新风尚”的一面“前视镜”。墙上内容或宽或窄的新视野,或多或少的新资讯,在评价过去各种养成实践的同时,也悄然把新标准、新目标清晰地展示出来,在不断更新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对师生们的言行提出了新期望,还为其他养成教育载体划清了底线、指明了目标。
“校墙文化”其实仅仅是一张“激励面孔”,校园文化在以此展现“自信神情”和“健康风貌”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载体文化”,方可勾勒自己的“美脸谱”。一方面“校墙文化”仅仅是思想教育用以感染师生“表现好”的一张“温暖面孔”,师生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可以感受到一种被关注、被呵护的力量,可以滋生出以“墙上标准”约束自己的自觉。另一方面“校墙文化”仅仅是思想教育用以引导师生“品行好”的一张“严肃面孔”,“墙上规范”在推动各种主题实践有序开展的同时,也可以唤醒师生自我管理的意识,督促他们及时看清自身的不足、及时激活其见贤思齐的动力。
“校墙文化”其实仅仅是一扇“资讯窗口”,校园文化在凭此输送“创新空气”和“新鲜营养”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宽书香校园的“渠道文化”,方可扮靓自己的“俏模样”。“校墙文化”在诵读实践中仅仅是一扇引领师生“爱阅读”的“时尚窗”,随时呈现出来的“墙上美味”可以激活师生主动阅读、阅读交流的热情,可以有力地拓展校园阅读渠道;“校墙文化”在阅读教学中仅仅是一扇引导师生“爱探究”的“趣味窗”,课外“读墙”时的“一知半解”、“零散记忆”,在课堂上可以顿时转换成思考的话题、讨论的焦点、探究的兴趣,可以有效展现阅读教学的魅力。
校园文化不应止于“校墙文化”。即使是作为载体之一的“校墙文化”,“上墙”前也要多些“精心”,“上墙”后也要多些“用心”,才能如愿成为校园文化的“肥沃土壤”,才会不断为“墙外文化”提供“营养”,不断为各种“特色文化”提供支持,校园文化才会花香宜人、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