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有意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目的分析

2016-06-21张红岩

现代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

摘 要:冒犯性言语行为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不礼貌现象。有意冒犯性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故意以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为手段引起听话人的不快。本文基于“目的原则”,对文学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有意冒犯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指出了任何言语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

关键词:有意冒犯性话语 不礼貌 目的原则 言语行为

一、冒犯性话语和“目的原则”

(一)冒犯性言语行为

冒犯性言语行为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不礼貌现象。《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冒犯”一词的定义是“言语或行为没有礼貌,冲撞了对方”。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礼貌原则,通过言语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现实交际当中,有时也会由于有意或无意的不礼貌言语引起矛盾和摩擦。针对冒犯性话语这类不礼貌现象,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讨论。

冒犯性言语行为最初只是被看作一种非主流的社会现象来对待的。Leech(1983)认为:冒犯性言语行为只是一种边缘化的社会现象;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使用受制于一定的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并存在实施冒犯的不同策略。Culpeper(2009)则认为冒犯性言语行为是实现不礼貌的一种手段之一,冒犯性话语和不礼貌不是等同的关系,有时候存在形式上是礼貌但实质上是对他人的冒犯的情况,而有时候冒犯性话语则会增进交际双方的关系,并认为不礼貌不是一种边缘化现象。申智奇(2010)对冒犯性言语行为进行了定义,并对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构成、会话进程和其发生原因进行了研究。胡剑波(2008)对属于冒犯性话语之一的冒犯称谓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其类别、特征、语境制约因素、功能和其体现的心理差异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尧春荣(2009)则对汉语骂詈语进行了研究。冉永平、杨巍(2011)对人际冲突中的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特征,实现方式和语用用意进行了语用分析,并简单地将“冒犯”分为“有意冒犯”和“无意冒犯”,并将“有意冒犯”的实现方式分为批评或责备、嘲讽、威胁、责骂、负面类比等。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明显属于“有意冒犯”。本文将讨论的便是“有意冒犯”的话语现象。

(二)言语交际中的“目的原则”

廖美珍(2005)在《“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一文中首次将建立在哲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的目的性原则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解释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的语用新原则———目的原则,将其应用到言语行为分析和研究当中,探索出一条用于语用分析的目的分析模式。她认为,任何一个理性的人在其理性状态下所说的话语都是带有目的性的,都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意图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实行),说话就是实现目的”(廖美珍,2005)。也就是说,任何言语行为的产生都是以“目的性”作为出发点的,“目的性”是言语交际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没有了“目的”这个“发动机”,言语交际就会变得没有意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廖美珍(2005)所言,“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从“目的原则”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拓宽了言语行为分析的视角,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将运用“目的原则”,以文学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例,对其中的有意冒犯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这对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冒犯性言语行为的语境因素

言语是交际中的语言,是在特定的话语环境下产生的语言,正如廖美珍和韩大伟(2012:122)所说,话语带有自己的语境,就像蜗牛随身带着自己的家一样。因此说话者有意图的表达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元胜(2014:104)指出语境对不礼貌言语行为交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制约言语不礼貌的产生和对影响言语不礼貌的解读。说话人的言语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听话人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够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正确的解读,否则只能是“错进错出”,不能成功实现交际的目的。

关于语境的分类,中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语境观。本文在胡壮麟的语境框架模式下,将语境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上下文语境,这里的上下文语境是指话语产生的具体交际环境。有些冒犯性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便不具有冒犯性,比如,儿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父亲张口便说“你个小兔崽子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卖了啊!”这里的“小兔崽子”不但不会让人觉得有冒犯之意,反而让人觉得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亲昵。同样,本身不具有冒犯之意的词在特定语境下也会产生冒犯之意,比如,“心宽体胖”本身是个褒义词,但是如果对一个肥胖的人说“您真是心宽体胖啊!”很有可能会招致对方的不满。二是文化语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于每个群体都有自身的文化和习俗,因此他们对于冒犯的理解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比如菊花在中国通常都会有很好的寓意,教师节送老师菊花寓意品格高尚,中秋节、重阳节赏菊以祝老人长寿,家人幸福安康等等;但是在很多西方国家,菊花象征着悲伤和痛苦,是一种不吉利的花,不能随便送别人菊花。三是社会语境。由于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等的不同,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也会产生冒犯。比如,一般情况下,在韩国或是日本不可以对长者或职位高的人直接称呼为“你”,而必须用敬称;又如,中国人对长辈直呼其名会被视为冒犯性的行为,但是在欧美国家却是普遍现象。语言的得体与否必须要考虑语境因素,这样才能够正确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

三、有意冒犯性言语行为在具体话语中的目的分析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任何言语行为的产生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说话者的意图是在其选择何种言内行为和如何实施言外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说话者目的的实现与否则体现在言后行为中。下面,笔者将以汉语文学名著《西游记》(2006)和《水浒传》(2007)中的一些话语现象为例,从“目的原则”的角度对其中的直接冒犯性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

(1)行者闻言道:“你这厮原来是天蓬元帅水神下界。怪道知我老孙名号。”那怪道声:“哏!你这诳上的弼马温,当年撞那祸时,不带累我等多少,今日又来此欺人!不要无理,吃我一钯!”行者怎肯容情,举起棒,当头就打。(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节选部分的对话发生在收服猪八戒之前,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谁都不服谁,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在双方的对话中,二者都直接使用了骂詈语:作为拥有“七十二般变化”、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自然不会对一个曾为天蓬元帅的小神有些许客气,更何况他现在还被贬下凡尘,名气和地位皆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孙悟空直接称猪八戒为“这厮”。“厮”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贬义词,是对对方不恭敬的称呼,现代汉语可以译为“小子、畜生”之义,足见大圣对猪八戒的不屑一顾。而作为被贬凡尘的“好色之徒”猪八戒而言,孙悟空到此妨碍了他的一桩美事,自然对孙悟空恨得咬牙切齿,又因孙悟空大闹天宫曾让众仙伤透了脑筋,因此故意对孙悟空使用了“弼马温”一词来嘲讽孙悟空,以达到激怒孙悟空的目的。“弼马温”一词实为“避马瘟”的谐音,是玉皇大帝封的一个养马的小官。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这么一段话,说:“《马经》言,马厩畜母猴避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意思是说母猴子每月来的月经和马饲料混合在一起喂食可以避免马生病。天庭让孙悟空担任“弼马温”一职,实质上是对“猴子”出身的孙悟空的一种莫大讽刺,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孙悟空而言,这段历史着实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是无法抹掉的记忆,因此对于这个词十分忌讳。当孙悟空听到猪八戒又揭自己的“伤疤”的时候,当然恼羞成怒,顿时火冒三丈,面对猪八戒的有意冒犯奋起还击,以至于“举起棒,当头就打”。至此,猪八戒也成功地实现了激怒孙悟空的目的。

(2)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吗,叫作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鲊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此段对话发生在孙悟空因为“三打白骨精”却被唐三藏误以为是滥杀无辜而将其赶走后。唐僧一行途径宝象国之后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猪八戒和唐僧不是黄袍怪的对手,于是猪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前去搭救师父。猪八戒为了请孙悟空回去,采用了激将法。猪八戒向孙悟空转述了他编造的与黄袍怪的对话,用了“妖精”“死无葬身之地”等有意冒犯的威胁性字眼,意在用孙悟空的名号吓住黄袍怪,从而让黄袍怪放了师父。但是黄袍怪却偏偏不吃这一套,反而变本加厉地回敬了更多直接冒犯的威胁性话语,扬言要“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还要“剁鲊着油烹”。受到了猪八戒的“鼓动”后,孙悟空听后实在是忍无可忍,堂堂齐天大圣怎能受得了如此侮辱,顿时“气得抓耳挠腮”,暴跳如雷,恨不得立即将妖怪碎尸万段。最终,在猪八戒的激将法下,孙悟空成功“上当”,便随猪八戒一同前去搭救师父。猪八戒也成功地利用直接冒犯性话语来激怒孙悟空,达到了请孙悟空去搭救师父的目的。

(3)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膛,提起那醋钵儿大小的拳头,看着郑屠道:“洒家始投老钟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作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作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恰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鲁达道:“咄!你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叫俺讨饶,洒家却不饶你!”(《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达听了金翠莲父女受到渭州状元桥下的市井一霸、绰号“镇关西”的郑屠欺侮的悲惨遭遇之后,义愤填膺,便决定替他们打抱不平,讨回公道。第二天,鲁提辖把金翠莲父女送走之后,便到集市找正在卖肉的郑屠算账。节选部分的对话便发生在郑屠不堪忍受鲁达的刁难而与其发生冲突之时。面对郑屠的卑劣恶行,鲁达直骂郑屠为“狗一般的人”,把郑屠与狗进行比较,气愤之情溢于言表,对郑屠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鄙视,意在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紧接着,郑屠虽然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但是却还煮熟的鸭子——嘴硬,直言“打得好”。鲁提辖见此情形,内心越发气愤,直骂郑屠是“直娘贼”“破落户”。“直娘贼”意为“不知廉耻,把娘都卖了的狗贼”,“破落户”意为“地痞流氓”。鲁达用如此露骨的字眼直截了当地对郑屠进行羞辱,意在表达自己负面情绪的同时,想要激怒郑屠,向鲁达进行反抗,无奈郑屠却向其讨饶,惹得鲁达大怒,偏偏不饶郑屠。从二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提辖对郑屠的直接冒犯性话语并未达到他想要的目的。

(4)李逵道:“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确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宋江喝到:“你且听我说。……”李逵道:“哥哥,你说什么鸟闲话!山寨里都是你手下的人,护你的多。那里不藏过了。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正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宋江道:“你且不要闹攘。那刘太公……”(《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伯双献头》)

刘太公的女儿被假宋江给抢走了,李逵路径此地,听说此事后误以为是自家哥哥做的,非常生气,于是便跑到水寨为刘太公父女讨回公道,上段对话便发生在此时。虽然是自己的哥哥,但是李逵受“正义感”驱使,对宋江没有丝毫的尊重,直言哥哥是“畜生”,竟然强抢民女。面对宋江的解释,李逵毫不赞同,竟说哥哥是“酒色之徒”,说的是“鸟闲话”并扬言如果不把刘太公女儿还与他,便要早晚杀了宋江。李逵通过直接冒犯性话语表达了对宋江“所为”的批评与责备,同时对宋江进行威胁,意在让宋江放了强抢的刘太公之女。面对李逵的无理取闹和冒犯性的言语攻击,宋江并没有立即严加惩办李逵,而是问清缘由,向李逵解释,然后进行当面对质,显示了宋江的“大哥”风范和领导才能。显然,李逵利用直接冒犯性的话语对宋江进行言辞攻击和威胁并没有达到本身的目的,反而让自己受罚。

从以上带有直接冒犯性话语的例子不难看出,任何言语行为的产生都具有目的性,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利用目的原则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具有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四、结语

本文运用“目的原则”对文学名著中的直接冒犯性话语进行了语用分析,从节选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直接冒犯和对冒犯做出的反应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我们在言语交际中应该利用这一原则,促进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Culpeper.J.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3.

[3]胡建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8.

[4]李元胜.现代汉语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

[5]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语用研究新途径探

索[J].修辞学习,2005,(3).

[6]廖美珍,韩大伟.语境创造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5).

[7]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

语,2011,(3).

[8]申智奇.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

(2).

[9]施耐庵.水浒传[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0]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1]尧春荣.汉语詈骂言语行为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张红岩 广东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 510420)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