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6-06-21陈静
陈 静
(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重庆 400021)
阿司匹林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陈 静
(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重庆 40002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溶栓、抗凝及降纤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ESSEN评分、复发率及肝肾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V0),观察组治疗后第2周(V1)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余时点两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24周(V4)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V0~V3时点,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其余各时点组间和组内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V3时点AA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其余各时点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ESS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认知功能,通过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具有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作用,降低复发率,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阿司匹林;银杏酮酯分散片;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
脑血管类疾病作为目前临床常见多发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内新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每年达200万以上[1]。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该病的溶栓时间窗较狭窄,临床治疗非常棘手[2,3]。脑缺血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参与炎症反应的主要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2)等,均可加重其脑损伤[4]。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饮酒吸烟等高危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激活血小板,并使其聚集或黏附,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5,6]。国内外药理试验均证实了银杏叶中黄酮类和萜类内酯类等成分对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等疾病均具有显著的功效,而银杏酮酯可改善缺血引发的电解质紊乱、脑水肿、血小板聚集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症状[7~9]。本研究分析了阿司匹林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58例,女34例,年龄(67.4±6.8)岁,均符合1995年修订的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0]。纳入标准[11]:①发病时间72 h内,且符合TOAST分型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②年龄18~80岁的男性或处于非妊娠、非哺乳期的女性;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4分且<20分;④需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⑤首次发病;⑥对资料的采集与保存及随访均可配合。排除标准[12]:①具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出血史;②患有心源性脑栓死及严重残疾或严重疾病且处于终末期;③患有抗血小板疗法的禁忌证或正在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或凝血功能障碍;⑤合并肺部感染或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史;⑥脑部发生器质性病变而引发颅内高压者;⑦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梗死部位:放射冠区16例、基底节36例、脑叶18例、脑干6例、多发性16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47例、高血压72例、冠心病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65.6±6.2)岁;对照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68.7±7.2)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溶栓、抗凝及降纤药物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剂量为100 mg/次,1次/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江苏神龙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5 g/片)治疗,银杏酮酯分散片剂量为0.15 g/d,3次/天。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脂血症患者,需给予常规降糖药、降压药或降脂药。
1.3 观察指标[13,14]①在治疗前(V0)、治疗后第2周(V1)、第4周(V2)、第12周(V3)、第24周(V4)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和NIHSS评分;②在V0、V1和V3时点采用血小板分析仪(型号PL-11,江苏英诺华公司提供)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③在V0时点进行ESSEN评分,在V4时点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④在V1和V3时点采用生化分析仪(日本OLYMPUS公司提供)测定肝肾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V0时点,观察组V1时点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余时点两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与V0比较,P< 0.05
2.2 MMSE评分比较 两组V4时点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V0~V3时点,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其余各时点组间和组内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分)
*与V0~V3比较,P< 0.05
2.3 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观察组在V3时点AA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其余各时点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2.4 ESSEN评分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ESS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6,P> 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1.04,P< 0.05),见表4。
2.5 安全性分析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的ESSEN评分及复发率比较
表5 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而使其血管发生病变,其管腔进而发生狭窄或闭塞,最终引发血栓,使其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及缺氧而坏死,引发神经系统方面的临床症状。如果使其血供及时恢复,会使少数缺血细胞恢复功能,所以对可逆性神经元进行修复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15,16]。
银杏叶提取物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该药的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可用于血瘀型脑动脉硬化引发的脑血管疾病[17]。其作用机理:通过提升脑血流量而使其血管的阻力下降,改善其循环功能;还可稳定细胞膜结构,使其脑细胞不会由于缺血而造成损伤;当供血恢复之后,可使已受伤的脑组织得到快速修复,继而使脑电图电位得以恢复至正常;通过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延迟其血液凝固的过程,防止血栓的形成[18,19]。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采用阿司匹林和银杏酮酯分散片进行治疗时,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银杏酮酯分散片对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改善作用。但在治疗后12周和24周时其NIHSS评分变化无明显差别,推测原因是由于脑组织具有自身恢复的能力,并且具有时间正相关性。本研究还证明了银杏酮酯分散片可通过拮抗其血小板的活化因子PAF而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效应。但仍需要进行大规模研究给予证实。本研究发现,24周后对照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明显高于观察组,可见银杏酮酯分散片具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另外,银杏酮酯还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局部循环和脑组织供血。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其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的变化,可见银杏酮酯分散片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具有协同作用,可控制血栓的形成、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对肝功能和肾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曹贵方,毕齐.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8):885-887.
[2] Zhang Z,Peng D,Zhu H,et al.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 as a neuroprotective agent in ischemia stroke rats[J].Brain research bulletin,2012,87(2):193-198.
[3] 袁远,徐燕,高旭光,等.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24-1026.
[4] 唐焱,周宏,罗光华,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斑块超声、CT血管造影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4):391-395.
[5] Kiberd MB,Hall RI.Aspirin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Current Opinion in Anesthesiology,2015,28(3):349-355.
[6] 何国富,季立功,袁文全,等.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6):466-467.
[7] Nash KM,Shah ZA.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beneficial role of ginkgo biloba in neurological and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J].Integrative medicine insights,2015,10:1.
[8] 张丽丽,李华,杨春燕,等.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临床与CT灌注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39-341.
[9] Hong JM,Shin DH,Lim YA,et al.Ticlopidine with Ginkgo Biloba extract:a feasible combina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J].Thrombosis research,2013,131(4):e147-e153.
[10]作者名.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11]Diamond BJ,Bailey MR.Ginkgo biloba:indications,mechanisms,and safety[J].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3,36(1):73-83.
[12]姚济荣,张京,贺茂林,等.缺血性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临床因子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0):63-65.
[13]Lim S,Park KS.Diabetes:Chapter 17.The Use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in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M].Chapters:Elsevier Inc,2013.
[14]李江,张然蓉,张庆侠,等.缺血修饰白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34-36.
[15]Rodrigo R,Fernández-Gajardo R,Gutiérrez R,et al.Oxidative stres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ischemic stroke:novel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J].CNS & Neurological Disorders-Drug Targets,2013,12(5):698-714.
[16]崔桂萍,刘萍,杨萍,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FAP、NDKA和PARK7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9):779-784.
[17]Thanoon IAJ,Abdul-Jabbar HAS,Taha DA.Oxidative stress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ischaemic stroke):the role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J].Sultan Qaboos University Medical Journal,2012,12(2):197.
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spirin joint Ginkgo biloba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Chen Jing
R743.3
B
1672-6170(2016)06-0144-03
2016-05-09;
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