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视齐读的意义,打造书声课堂

2016-06-21张恩梅

现代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书面语言语感感情

◎张恩梅



正视齐读的意义,打造书声课堂

◎张恩梅

齐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朗读形式,曾经活跃于课堂教学之中。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渐渐已有退隐之意。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它,认真思考应该怎样对待曾经的功臣。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论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正确认识齐读的意义和价值,让功臣挺起腰板

在影视节目中古代的学生们摇头晃脑齐诵的场面比比皆是。这说明齐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正是用这种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脊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这个角度说,齐读就是语文教学的功臣。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功臣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齐读是学习汉民族语言的需要。

语感是学好一门语言的灵魂,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已经对口语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但是他们对书面语言还比较陌生,因此培养孩子对汉民族书面语言的感受能力是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的事。

汉民族的书面语言有它独特的美,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中都蕴含音韵节奏、遣词用语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培养学生感受汉语魅力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遣词用语之妙,并且通过视听的结合,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汉语独有的魅力。

齐读作为朗读的一种形式,有它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其一,齐读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一个人的朗读是寂寞的,容易疲劳的,而齐读则大不相同,大家彼此之间相互比较、合作。谁也不想掉队,拖大家的后腿。因此,齐读往往是欢快的,兴趣盎然的。其二,齐读可以发挥一部分语感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对语感比较差、能力相对弱的学生的带动、纠正的作用。齐读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注意到自己的表现,还会注意到大家的表现,会自觉地合上大家正确的节拍,纠正自己的错误,找到朗读的感觉。其三,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赛读,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其次,齐读是班级授课制下,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途径。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一个老师可以教好几十个学生。但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要想做到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就必须发挥齐读的优势。试想,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六十人。如果采取个别读的话,平均每个人摊不到一分钟,显然学生的朗读是不可能得到有效训练的,这样的课堂也不能称之为书声琅琅的课堂。因此,书声琅琅的课堂必然是齐读使用得比较成功的课堂。这样或许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10到15分钟朗读课文的时间,这才是尽最大的可能实现面向全体最有效的方法。

二、澄清对齐读的误解,还功臣以清白

误解之一,齐读读不出语调,读不出感情,容易出现顿读、唱读等毛病。其实不然,出现这些问题,恰恰说明孩子不会读书,这绝对不是齐读的错。如果某个班级的学生齐读时,经常出现读不出语调、读不出感情的情况,出现顿读、唱读等毛病。笔者敢说这个班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会读书,即使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读,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齐读只不过是大家一起来读,齐读出现了毛病,说明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说明大多数人不会读书。如果大多数人都能正确地读书,少数人顿读、唱读毛病也能在齐读中慢慢地被纠正过来!

语调、停顿,语言抑扬顿挫的变化是什么?是语感。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拿到手就能很有感情地朗诵,有的人读了很多遍,依然不能读出感情,甚至磕磕绊绊,原因就是语感的差异。

与口语相比,书面语言接触的较晚,因此学生们对书面语言的感受能力就相差很多。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学会通过朗读来表达感情,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语感。要想一个班五六十学生都能得到指导和训练,齐读仍然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不应把学生不会读书的责任推到齐读的头上,而是要加强对齐读的指导和训练,让每个孩子都学会读书,这样就不会出现读不出语调、读不出感情、顿读、唱读等毛病了。

误解之二,齐读会成为某些学生滥竽充数的掩护。这种看法,说明没有真正承认差异,善待差异。如果勇于承认差异,我们就应该看到学生朗读能力是有高低差别的,应该看到滥竽充数的价值。

现实中像南郭先生一样愚笨和懒惰的学生是很少的,像齐宣王一样的糊涂蛋老师,恐怕更是没有几个,自己的学生,对他们的情况,虽然不一定能了如指掌,至少也略知一二。齐读时用眼神给以适当的关注和督促,想必那些“南郭先生”会有所收获。话又说回来了,齐溟王一个一个听吹竽,吓跑了南郭先生。难道你也打算把学生吓跑吗?教师正是要利用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带动少数人“致富”。

误解之三,齐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果学生良好的语感没有形成,笔者想不光是齐读,恐怕让学生自由读或是默读,他也很难做到边读边思考。如果良好的语感形成了,不管是哪一种阅读形式,都不会阻碍学生的思考。默读应该是大家认为最适合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习惯的一种方式。但语文课标中,一二年级默读的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这说明只有到了三年级才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思考。那么一二年级的学生靠什么来思考呢?应该是朗读。大声朗读不是学生思考的阻碍,恰恰相反,朗读——有声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靠语言来进行的,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的语言——文字。朗读利用视觉和听觉同时感知一段文字,更有利思维的进行。

作为朗读的一种形式,齐读自然不会是学生边读边思考习惯形成的障碍。至于说一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为了跟上整体的节奏,无暇顾及思考。教师应该有宽容的心态。课文都不能读好,又怎么能要求他边读边思考呢!读好课文对他来说才是最首要的。

误解之四,齐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对于个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就朗读来说,抑扬顿挫的变化是根据文字表达的感情来处理的。不能把应该高亢的地方读得低沉叫做个性;不能把高兴读成悲伤,叫做个性;也不能把该连续的地方读断了叫做个性……至于音色、音质等方面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培养,想抹灭它都很难!

同时,笔者认为所谓的阅读个性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对文字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不应该过分地关注朗读技巧。比如说,“我能行”这几个字,如果课文表达的是自信,学生用犹豫的语气来读,这就不是个性,而是错误了。如果教师片面地追求所谓的阅读个性,忽略共性的培养,将贻害无穷。当然,其他有利于阅读个性培养的方法,可以配合使用。

三、加强齐读指导训练,实现课堂书声琅琅

由上文可知,齐读是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培养学生书面语感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齐读的指导和训练。

(一)发挥教师和部分语感好的学生的示范作用训练学生的齐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唱歌要有乐感,读书要有语感。感觉的获得,主要是靠模仿、体会得来。孩子在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主要就是靠模仿,他们的口语语感正是在不断模仿和不断的纠正中获得的。孩子和成人相比,模仿能力甚至更强,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师和部分语感好的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语感优势。笔者的做法是:一二年级的时候,笔者经常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带领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齐读已学过的和将要学的课文,甚至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指导和训练学生齐读上。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朗读的节奏,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停顿、快慢、起伏等变化。对孩子一时难以掌握的地方,反复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从三年级开始,笔者会选几个语感较好的学生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齐读,逐渐把自己解放出来。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齐读。每一种学习活动,如果要学生保持较为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在形式多样上做文章,齐读也不例外。有时可以全班齐读,有时可以小组齐读;有时组与组轮读,有时组与组赛读;有时大组赛读,有时小组赛读……根据课堂情境,安排不同的齐读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使其得到朗读的训练。

(三)从形式到内涵,从技巧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先从形式着手,通过教师和小老师的领读,学生的模仿,让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解文字内涵的角度,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去读。从而实现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做到感情的自然流露。最终,做到自主有感情地朗读。

(四)在指导学生进行齐读时,教师要多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练习,少一点批评和指责。批评和指责的时间,笔者可以带领学生练习很多遍,或许就已经纠正了错误,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教育是慢的艺术,是耐心的比拼。并且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目前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制度中,齐读仍然是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书面语言感受能力的“顶梁柱”,它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是其它任何阅读形式不可替代的。应该摒除对齐读的成见,加强对齐读的指导和训练,让教师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享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张恩梅 安徽省长丰县双凤工业区梅冲湖学校231100)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语感感情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带着感情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带着感情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