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预习作业让课堂更高效

2016-06-21袁玉英史伟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作业

袁玉英+史伟

【摘 要】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多元化地预习作业,从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相互之间交流知识、提出质疑问题等入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多元预习 作业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91-0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上新课前,很多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导致其在课堂上学习被动,与整个教学进程脱节。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叶圣陶先生曾大力提倡课前预习,他说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有“成功的快感”,有“比量短长的思索”,有“追求理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可见,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学生应充分地做好课前的预习作业,以更快地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方法。

一、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是学习语文新知识的起点。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预习应该是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这与新课标的要求完全契合。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授课时总会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往往要求学生能正确读生字词。这样的环节能积极参与的是少数人,除了被点到名的学生外,其他大部分学生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在布置预习题时,教师应要求所有的学生不但要找出生字词并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还要指出在字音字形方面自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鲜活的实用例子,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展示出来。这样的预习作业给了学生展现能力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夸美纽斯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的缺失或薄弱环节,进而养成弥补这部分知识漏洞的意识和习惯,也为无障碍地听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前先预习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课堂上再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学以致用,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就会增强。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查找课外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在扫清字词障碍以后,教师一般会通过课件展示作家作品的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可现实是,教师的充分准备与学生的兴趣寥寥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预习作业的布置里增加新的内容和要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找资料,上课时在展示字词后进一步介绍作家作品知识。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择取要点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更高要求:规定对每一个作家作品的介绍不要超过一分钟,要学生挑选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在前一个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还可以进行重点知识的补充。如此,教师既可以借这样的环节检查和评定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让他们享受到通过展示预习成果而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他们今后能更积极更有效地去预习。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能锻炼学生搜集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良好习惯,更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这样长期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交流各种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在引导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笔者认为,根据生情和学情,采用分层次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驱动力,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在用传统方法教授新课时,很多文体知识的传授都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方式进行。学生已经习惯于将这些知识点落在纸上,没有更多的“化人有为我有”的理解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预习要求:学习说明文和议论文时,先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各种知识点并做成课件进行展示。为了巩固成果,要求学生对照讲解的知识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来验证。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笔者要求他们指出同学课件展示中的问题即可。

根据生情和学情,采用分层次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也给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因素。学生在课堂上听说结合,口头表达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分析思辨能力乃至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旨在“相机诱导”。最值得教师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提出质疑问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育的重要思想。上面的第三环节其实已经涉及了这个层面。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平台,用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相互评价交流等手段和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边读书边思考。学生的求知欲很旺盛,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疑惑,会有不懂的内容,而学生不懂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要深入有效地学习,提高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就必须首先弄懂这些预习时还不理解的内容。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导,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布置每一课的预习作业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预习收获,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主题等多方面来谈。在预学中学生不仅要有收获有体会,还要写下在预习中生发出来的疑问,带着思考进课堂。借助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提高预习效率,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而不是将预习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学生预习时有了这些疑惑,听课时的目的性就会更强,更容易全神贯注,课堂效率提高了,听课效果必然会更好。

心理学理论表明,预习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更加有利的心理状态。教育学的理论也启示我们,学生预习中生成了问题,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学习,是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表征。预习中能掌握的知识,正因为有了自己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印象自然会更深刻。预习中没能掌握的知识,经过了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学生获得知识会更加顺畅。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

由旧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向新课标背景下动态生成的转变,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现疑问、解决疑问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面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分类整合,选取重点问题形成讨论的核心。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质疑,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准备来到课堂,通过课堂探究再让学生带着更高的期望与疑问走出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预设的教案,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成为高效学习的舞台。

总之,预习是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的先决条件之一,它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极大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也会极大增强。

【基金项目】江苏省扬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学科作业多元化的研究”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作业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作业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