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城港市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2016-06-21章太长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防城港市乡土资源历史教学

【摘 要】防城港市特殊的地域因素和人文因素,蕴含了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海洋历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客家历史文化、边境历史文化。但现实情况却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学生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未能真正地担当起历史责任感。这种认识与资源极不对称的现象,对历史教学工作者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也决定了历史教学需要承担的任务艰巨,可以改进和努力的空间还比较广阔。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就以防城港市为例,探究有关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和应用的方向。

【关键词】历史教学 乡土资源 防城港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64-03

防城港市特殊的区域因素和悠久渊源,促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资源和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精神纽带。正是在这种精神纽带的作用下,防城港地区聚居的汉族、壮族、瑶族、京族、侗族、苗族等21个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影响,形成了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比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京族的“哈节”、瑶族的婚嫁习俗等。鉴于防城港市民族特殊性和区域文化性,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历史教育更多的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继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爱国意识的任务;另外,通过历史教育发掘防城港史上的民族文化和相关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合作友好、频繁交流、天下一家的内容,对现实的意义更为巨大。但防城港市当下的历史教学中民族地区相关知识文化所占比例较少,缺乏相应的关注。基于以上,笔者不揣浅陋,在全面地陈述防城港市的历史教学问题和造成这种现实局面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有针对性地挖掘防城港市的乡土资源付诸于历史教学上略陈己见。以期引起人们适当添加和关注民族地区的历史,以达到凝聚民族力量,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程度的发挥防城港乡土资源的作用。

一、防城港市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为了任务而教学,忽视民族地区的乡土资源和民族素质发展教育。具体问题大致涵盖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边境地区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堂仍旧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课堂的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难以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和特殊性。加之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限,僵化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对历史民族文化教育中出现分歧,无法理解民族文化知识内涵,达不到民族认同感的要求,难以实现知识的应用性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永久停留在课堂层面,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防城港乡土资源中,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二)历史教学忽视民族文化的作用,实地联系少

值得肯定的是,防城港市在区域位置上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布局的钢铁能源基地和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同时防城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民族边境地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边境交往也大有历史渊源。可见,上述区域优势为防城港地区的历史教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防城港这一区域位置并未变为教学优势。究其原因,是教学工作者忽视了民族文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忽视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一味追求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范围内的知识灌输,把鲜活的历史变为枯燥的时间和理论。缺乏实地联系的历史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造成了兴趣的缺失,同样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关于民族地区历史教材选编较少

就防城港市历史而言,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行政设置。如在先秦时期,防城港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归秦置之象;自汉为合浦郡地,三国至晋仍属于合浦郡地(三国期间为吴国辖地);至南朝宋、齐时为宋寿县地,属交州管辖,梁、陈时为这宋京郡安京县地,属安州管辖;隋、唐时为钦州辖地。可见,防城港市历史悠久,时间、空间跨度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防城港地区存在历史教材选编较少这样一个客观现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历史教材编著内容有限,不可能一一详尽跨度大的时间、空间。于是缺少民族历史知识的教材,这就导致历史教学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教育功能作用发挥。因此,需要本地区行政部门或者是学校有针对性的做与之相关的工作。

(四)民族地区语言和习俗给课堂教学及培养师资造成困难

防城港市近90万人,其中壮族34.5万、瑶族4万、京族2.2万等。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甚至还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应该说,注重民族的语言和习俗的差异性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各民族学生汉语的掌握程度有差异,就会影响到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融入课堂、融入集体的实效性,这对历史课堂教学、师资力量壮大以及防城港市历史教育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市里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缺失

从居住环境来看,在防城港市既有山区居民,也有沿海居民。其中壮族、瑶族多居住在山区,文化较为封闭落后。与壮族、瑶族居住地相比,京族则聚居于京族三岛,以渔业为主。显而易见,上述各族人民成长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具有多样性。这种地域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彼此之间交流,也阻碍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和整合,进而导致了历史教学水平差异及效果参差不齐的状况。

总而言之,防城港地区历史教学中存在多方面问题,指向明确。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防城港市的情况,开发民族地区特色历史教学迫在眉睫。

二、防城港市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海洋历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客家历史文化、边境历史文化一起构成了防城港的乡土资源,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鉴此,历史教师可以充分使用防城港的民族地域优势进行教学开发与实践探索,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历史教学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教学中海洋文化的开发

防城港有大陆海岸线580公里,这里蕴含着深厚的海洋文化。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海洋文化,为学生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例如,在讲必修二经济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把防城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古运河的元素融入到课堂当中。再比照宋朝时期防城港的繁荣与明清时期实施海禁后的衰落。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闭关锁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心中开放的海洋意识会油然而生。这种依托乡土资源的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得历史教学更有说服力,也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效率。另外,作为历史教学课堂的延伸,开展课外活动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沿岸去寻访历史遗留文化,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如考察贝丘遗址,触摸海洋的历史痕迹;参观簕山古渔村的建筑,领略古先民海洋生存的创造力;探寻差点成为第57个民族的疍民,体验“海上吉普赛人”的习俗、服饰文化。通过上述教学活动,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另一方面,也更新了教学理念,使历史教学变得清晰鲜活。可谓一举多得。

(二)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的开发

防城港市壮族、京族、瑶族等民族的学生众多,即如下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东兴市,总人口93.03万(2013年户籍),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8.14万人,占44.00%,以壮族、瑶族、京族为主。针对这一地区民族学生众多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融入民族发展史,把民族文化真正落实到学生中。在讲中国的历史变迁时,利用防城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特性,教师可以就身边的事情进行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知意识,展开深入学习。此外,防城港地区有许多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伏波文化。而这一文化的外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防城港有伏波将军庙建立,二是正月初四至初八“马留人”和京族就会举行一系列民俗活动。其终极目标是纪念伏波将军马援为巩固边疆及发展当地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在讲述汉朝历史特别是涉及边疆关系时,教学工作者就可以联系伏波文化,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值得一提的是,田野调查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开发也有积极作用,课后教师也可以多带学生去实地体会民族风俗的魅力,比如去参加瑶族、壮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活动,感受历史遗留下来民族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体验民族文化的传承。综上可见,防城港市民族文化的开发具有可操作性,通过结合现实,教师把民族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三)历史教学中客家文化的开发

防城港市现有约10万客家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两晋与唐宋时期被迫南迁的汉人。基于以上客家先民兼收并蓄各地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特、完整的客家文化精神。而防城港市现存许多客家遗迹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凝结。譬如,那良望龙楼、峒中客家围屋都是高墙合围,寓意着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这些高墙上设孔,便于放哨和架枪的事实,既折射出了明清时期的政局动荡,匪患严重,又反应了客家先民历尽艰辛和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可见,上述客家遗迹隐含了浓厚的文化精神,同时也蕴含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防城港市客家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客家精神最终落实到学生身边。如在讲述必修一中国近代史内容时,教师通过设问,把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三次南移,与客家民俗的由来和汉族习俗的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南迁的时间和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更加到位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地区文化,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客家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促成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爱国精神。

(四)历史教学中边境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发

针对防城港市位于边境的特点,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全面发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构建起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联系的纽带。其具体做法如下:1.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探寻历史遗迹。防城港市历经了抗法战争、抗日战争、越南战争等重大战役,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历史遗址、遗迹。比如白龙炮台,抵抗法国入侵;一号界碑,清政府与法国勘定中越边境;刘永福的“三宣堂”;“南天王”陈公馆。这些历史遗址、遗迹是最真实的一手史料,蕴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合适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2.紧扣教材,把握历史信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特别是近代以来爱国主义信息更多。为此,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有用信息,如在讲述中法战争时,最有效的信息是冯子材、刘永福钟爱故乡、敬爱百姓、热爱国家的伟大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启迪学生,进一步探讨冯子材、刘永福爱国精神的现实价值,以激励学生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讨论、总结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把握了爱国主义素材。3.开拓校本教材,发扬乡土文化。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专题史,还可以编写校本教材,把和防城港有关的英雄人物许廷金、刘永福、杨瑞山、黄兴、陈济棠等,加入教学中,来开展人物传记学习,以更好的发挥乡土历史文化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而言,还是从推动边疆民族文化发展而言,防城港市出台符合市情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案已经迫在眉睫。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防城港具备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即其自身文化的丰富性。众所周知,防城港乡土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不可多得的,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若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使其最大功能的接近学生,会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历史,一改以往历史教学的弊端,突破应试教学的藩篱。同时,学习掌握更多的乡土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为此,历史教学工作者应该审时度势,在加快防城港民族地区历史教材的开发和乡土文化传承时,不断拓宽历史教育渠道,为民族地区的整个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防城港之窗系列丛书编委会.防城港人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李务起.京族经济社会的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陈国强.我国东南古代越族的来源和迁移[J].民族研究,1980(6)

[4]华迅.广西中越边境兴起生态旅游热[N].中国海洋报,2000

[5]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6]防城港之窗系列丛书编委会.防城港简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7]曲淑贞.浅议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防城港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研究”(2013B097)

【作者简介】章太长(1978— ),男,汉族,安徽庐江人,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历史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防城港市乡土资源历史教学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广西防城港市2015年7月下旬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