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6-06-20黎正求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黎正求

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黎正求

【摘要】目的 探讨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惠东县平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星蒌通腑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更明显、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有利于恢复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

【关键词】星蒌通腑汤;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临床效果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广东惠州 516300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脑中风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2]。急性缺血性中风是脑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使脑组织细胞坏死或软化,继而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发生脑缺血后,受损脑组织可产生各种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上述因子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可加重组织损伤。在中医上缺血性“中风”属于中风范畴,为多种因素一同作用所致,应用中医药物治疗本病具有显著优势,治疗效果较好[3-4]。本研究就常规治疗加用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惠东县平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发病在14 d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存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因血液病、脑肿瘤及脑外伤等所致卒中者;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肝肾疾病、造血疾病、精神病患者;药物过敏者;资料不全者。7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研究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平均(56±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以上2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5~77岁,平均(56±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及以上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脑保护剂、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及对症处理等。研究组患者加用星蒌通腑汤治疗,药方构成:大黄10 g,枳实9 g,胆南星12 g,瓜蒌15 g,对于偏阴虚患者加用枸杞子、沙参、熟地黄各15 g;对于偏气虚患者加用太子参30 g和黄芪20 g,每天1剂,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鼻饲或温服,每次使用剂量为50 ml。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制订疗效评判标准[6]。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且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有所好转,同时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和体征未发生显著改变或加重,同时证候积分减少<30%或增加。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ADL-R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R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ADL-R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ADL-R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例数 中医证候积分 ADL-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8 24±6 11±5*53±11 36±4*11.7±2.6 6.0±2.3*研究组 38 24±6 14±6*#53±11 40±11* #11.7±2.6 8.2±3.5*#

2.2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中风的74%,又称为“卒中”[7-8],多因过度饮酒、忧思恼怒及饮食不节等,造成脏腑阴阳失调,使得气血逆乱于脑而致。临床主证有口舌歪斜、突然昏仆、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等。由于缺血性中风起病急剧,同时病情变化快速,类似于风邪特性,因此古人又称其为“中风”[9]。关于中风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其中卒中昏迷期间又称为“薄厥”“仆击”“大厥”等,半身不遂期间又称为“偏风”“痱风”“偏风”“偏瘫”等。目前,在中医学理论中关于缺血性中风尚无明确概念,一般将其纳入“中风”范畴,大部分缺血性中风为中络、中腑或中经。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基于气血阴阳亏虚,风、瘀、火及痰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造成机体脏腑功能出现紊乱,且气血逆乱,最终引起本病。在缺血性中风证候表现中以痰热腑实证最为常见,约占68%,尽管缺血性中风为本虚,但是在急性期仍然是标实为主[10]。

通过分析,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可见,其基本治疗方法为通腑化痰、解毒通络、清热熄风及活血化瘀。临床上中风患者所表现出的脉滑、言语蹇涩、苔腻舌胖大、神昏,痰鸣,体胖臃肿及咳痰或痰多均为痰湿表现。通腑泻下一方面能够通畅腑气和祛瘀达络,改善患者的半身不遂;一方面还能够将阻滞在机体胃肠内的痰热积滞消除,减轻浊邪对神明产生的干扰,纠正气血逆乱;另外还能急下存阴,防止阴劫于内及阳脱于外。活血化瘀能够改善经络闭塞问题,缓解神明之府瘀滞。中风后可产生痰毒、瘀毒、热毒等,毒邪对机体容易产生破坏,使脑络受损,故针对上述毒邪在中风治疗中施予解毒通络尤为重要。既往研究报道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应用星萎通腑药方治疗,只要患者不是极虚欲脱,则通腑攻下均能使用,其中必用之症为腹胀便秘和脉实。星萎通腑药方由枳实、大黄、瓜蒌、胆南星等构成,药方中胆南星和大黄均是君药,胆南星味苦、微辛,具有息风定惊和清热化痰的作用;大黄味苦寒,具有活血祛瘀、通腑泄热及解毒的作用,内服可清热解毒,同时借助于其自身所具泻下通便作用还能促进热毒下泄。联合应用胆南星和大黄具有解毒通络、通腑攻下及化痰清热的作用。瓜蒌和枳实均是臣药,其中瓜蒌甘微苦,具有润肠通便及清热化痰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能够促进结肠运动,可抑制机体肠内水分吸收所致泻下,降低血液黏度及血脂,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同时还能降低脑缺血以后血栓烷素B2,有利于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上升,以此对血小板聚集发挥抑制作用,清除活性氧,抵抗脂质过氧化。枳实能够增加机体胃肠收缩节律和脑血流量,对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胆南星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静和抗惊厥作用。瓜蒌不仅可降低血脂,同时对血小板聚集还具有抑制作用。诸合各药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胃肠道,增加胃动力、血管活性肠态以及P物质的释放,促进胃肠运动,有效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改善微循环,达到排毒护脑的目的[11-12]。贾翔等[13]对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试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及症状表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贾翔等[13]的报道结果相似。由于本研究样本例数较少、研究时间较短,关于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对于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远期影响还需今后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进行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应用星萎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效果好,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根明.星蒌承气汤对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0,25(7):1129-1130.

[2] 白雪,罗钢,杨思进,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9):768-771.

[3] 张中福,周厚援,孟定强,等.解毒通腑法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51-52.

[4]张海波,叶景郁,葛淑芝,等.星蒌承气汤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因子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1,26(7):619-620.

[5] 李云波.通腑解毒法调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保护机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64-266.

[6] 马文强,华琼.中风通腑清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J].中医研究,2011,24(9):42-44.

[7] 吕敏捷,吴新贵,黄伟贞,等.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各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关系[J].广西中医药,2012,35(6):15-17.

[8] 赵文博,赵瑞成,张崇泉,等.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2):90-92.

[9] 朱宏勋,胡文忠,曹锐,等.化痰通腑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2,31(11):808-810.

[10] 洪霞,李涛.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11):1041-1044.

[11] 晋秀琳,甄建华,陈志刚,等.糖尿病与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始发状态中医证候分布相关性的聚类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2):35-36.

[12] 邵聪,杨景青,李长生,等.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3):433-434.

[13] 贾翔,朱敏,王新志,等.星蒌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30例[J].河南中医,2015,35(6):1272-1273.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6.030

作者简介:黎正求(1964.9-),专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