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必要性

2016-06-20蔡聪颖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临床检验必要性

蔡聪颖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必要性

蔡聪颖

【摘要】目的 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因发热、贫血或经血常规检查提示应列为危急范围的13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13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RDW-SD)。结果 试验组受试者的MCH、RDW-SD、MCV、H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C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受试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4,P<0.05)。结论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十分必要,其可真实有效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辅助诊断某些疾病。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临床检验;必要性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葫芦岛 12500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也随之有了很大变革,先进医疗器械以及检测设备的普及与推广,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提高了血液检测的效率,减少了检测人员的工作压力,且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1]。但是,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器内部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且受细胞复杂性与多样化影响,其无法准确识别细胞的具体结构与形态。所以,若需要研究疾病的病理基础,仅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已不能满足临床检验工作的所有需求,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人工显微镜进行检验,同时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方可获得准确的临床结论[2]。本研究就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因发热、贫血或经血常规检查提示应列为危急范围的13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60例,女70例,年龄16~75岁,平均(42±4)岁。具体疾病情况:血常规检查急危42例,贫血30例,发热58例。同期选取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13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9名,女71名,年龄18~74岁,平均(37±5)岁。排出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血液疾病;意识不清楚、不配合患者。所有受试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两组受试者均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制作血液涂片时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一切操作均必须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使用静脉采血法分别抽取两组受试者静脉血2 ml,将其制作成血液涂片,在载玻片上使用彩色笔在两端划线,将血液涂片标本放置于在染色架上,立刻滴加适量瑞氏染液,直到血膜完全被覆盖为止,静置2 min后滴入等量缓冲液,并与染色液充分中和,静置在23 ℃左右室温下约10 min;染色完成后,使用蒸馏水冲洗多余染料,完全干燥后,置于显微镜下等待检查。检测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RDW-SD)。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比较 试验组受试者的MCH、RDW-SD、MCV、H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C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受试者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MCH(pg) MCHC(g/L) RDW-SD(%) MCV(%)HCT(%)对照组 130 30.0±2.4  352±6  13±5  83.1±2.7 39.1±1.6试验组 130 36.0±0.3  350±7  12±6  82.2±2.0 38.2±0.8 t值    4.027  4.160  4.005  4.619  4.7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血细胞形态异常率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细胞形态异常例数分别为120例、25例,异常率分别为92.3%、19.2%;试验组受试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4,P<0.05)。

3 讨论

受细胞自身特性如多样化形态、复杂性以及血细胞检测仪器构造存在的缺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人工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才能确保检测质量符合既定要求,降低误诊率或漏诊率,血细胞自动检测分析仪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3-4]。对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主要检测内容为血细胞中的具体成分、种类以及各成分含量、不同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就目前而言,临床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或者判断病情过程中,主要通过检测MCH、MCHC、HCT、MCV、RDW-SD等指标以及单位数量寄生虫、细菌、病毒等,获得最后的临床检测结果。针对凝血功能障碍、发热或不明原因出血、贫血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有利于降低临床诊疗工作的难度[5-6]。

在实际的临床检验工作中,检验血细胞形态学必不可少,其对诊断和判定治疗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可知,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具有复杂性,其融会贯通了多种学科,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临床检验[7]。鉴于人体血液中细胞含量、种类较多,且细胞形态呈复杂性和多样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操作人员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觉症状以及具体的临床表现,以此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或对临床治疗效果作出客观评价[8]。不同患者的血细胞之所以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原因在于患者体质各有不同、疾病类型和病程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自动检测分析仪器对血细胞的上述形态变化并不能进行准确辨认和识别,所以,要求负责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认真分析和对比既往相关病例,积极参与各种学习与竞比活动,总结自身不足之处,吸取经验和教学,以便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尽量控制误诊率或漏诊率[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受试者的MCH、RDW-SD、MCV、H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CH、血细胞形态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十分必要,其可真实有效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辅助诊断某些疾病[11-12]。

综合上述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是现代医学检验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已经成为疾病确诊和评判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相信随着生活水平及医学检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也会取得更加突破性的进展[13]。

参考文献

[1] 张龙.临床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5,3(9):270-270,271-271.

[2] 张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756-756.

[3] 郭明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5(17):3441-3441,3444.

[4] 张生莲.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医学信息,2014,23(1):457-457.

[5] 何旭春,黄慧芳,马少宁,等.提升临床检验人员细胞形态整体识别水平的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35(7):901-902.

[6] 李妮.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对提高临床诊断的意义[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15(2):208-209.

[7] 韩临凤.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31):349-350.

[8] 杨川,郑权.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学检验中混合染色法的应用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4,25(6):75-76,31.

[9] 张永娟,何晓东,孙余婕,等.BLM 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2):1130-1134.

[10] 宋蓓,张元珍,岳秀玲,等.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8):58-59.

[11] 李佳,张曼.病态造血特征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3):657-661.

[12] 马鹏鹏,朱丹,刘北忠,等.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对U93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6):507-511.

[13] 席洪刚.细胞形态学检验技术工作者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9(6):28-28.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6.075

猜你喜欢

临床检验必要性
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妇科门诊阴道分泌物的临床检验及感染情况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检验探讨
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及检验前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