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鼐与李若讷交游考
2016-06-20冯兆娜
冯兆娜
(唐山学院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公鼐与李若讷交游考
冯兆娜
(唐山学院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公鼐与李若讷同为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公鼐标举“齐风”诗帜,李若讷紧随其后,反对模拟,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声情”。二人自万历十六年定交以后,交往频繁,酬答诗甚富。对他们交游情况的梳理,不仅可以勾勒二人交游的大致轮廓,亦可填补对他们研究之缺失。
关键词:公鼐;李若讷;交游
公鼐,字孝与,号周庭,山东蒙阴人,“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之一,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卒于天启六年,是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由于公鼐资料的严重缺失,对他的研究一直无法开展,而通过对与他同时期交游对象的横向梳理,则可获些零金碎玉,来填补这些缺失。笔者在做《公鼐年谱》时,对他的交游对象作了梳理,李若讷就是其中之一。
李若讷,字季重,又字渤海,山东临邑人,明隆庆六年生,卒年不详。据《临邑县志》记载,他生有夙慧,自幼攻读,万历十六年中举人,三十二年成进士,任夏邑知县,文名籍甚,政尚严断,吏民畏威,一境肃如,后官至四川参政。万历间以息县知县调知内乡。清惠精明,民爱而畏之,迁归德府同知,历官湖广荆南道副使。为官廉洁自持,不俯仰权贵。时朝中魏忠贤专权,人多趋附之,独若讷超然于进退,杜绝与其通融,终谢政归里。辞官后,隐居其花园中,工于文、表、疏、策、论、序、记、说、赞、诗、赋等,无体不能。著有《四品稿》《五品稿》(二十九卷)和《犁邱赋》《二清堂诗集》(一卷),《杨花诗》两百首(按,公鼐《季重迁户部郎过里,迟之,汶上不至》中“喜见君诗元礼韵”后有自注云:“元礼,王筠也,能押强韵,季重作《杨花诗》至百余首。”),与王象春、公鼒并称“山东三才子”。
公鼐与李若讷的交游,自定交始,至公鼐卒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他们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称之为初识期、深入期及密交期。
一、初识期
这一阶段自定交始,至万历三十年。在此期间,二人初识,被对方的才情所打动,际遇也较为相似,二人的交游多为相互的拜访,酬答诗中也多为赞誉与恨晚、离愁与相思。
二人的交游始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当时公鼐在济南读书,恰逢李若讷亦在济南,二人相见恨晚,于镜湖盘桓数日,遂定交。公鼐有诗《历下逢季重定交》,诗中称赞李若讷“风流天下闻”[2]219,说“今朝得御应怜我,何地逃声始见君”[2]219,为什么现在才看见你,恨晚之情字字可见。同年访之于犁邱,有诗《访季重于犁邱,邢子愿持诗来会并赠》,诗中有“握手今宵如昨梦,论交倾盖见新裁”[2]219之句。是年,李若讷中举。
后公鼐有《赠李季重》《忆李季重》诗,其中《赠李季重》诗八首,《忆李季重》诗二十首。诗中有“愿君珍重成三李,一代名家总赞皇”“离君一步一生愁”“齐州倾盖结心盟”“垂髫独尔冠群英”“片心忽逐白云去,只在犁邱客路中”[2]337-338之句,尽是赞誉与恨晚,离愁与相思。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公鼐过犁邱,不过李若讷当时在晋阳,未能相遇,甚是遗憾,有诗《庚寅至犁邱,季重时在晋阳,过旧斋,怆然有述》,诗中说自己“目极晋云碧,心随汾水长”[2]144,思念之情浓长可见。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二人重会于济南,公鼐有诗《辛卯济南重会季重》,诗中有“相逢欲问何劳苦,但指冰壶对远人”[2]342之句,对好友拳拳冰心最是辛苦。
二、深入期
这一阶段自万历三十一年始,至万历四十二年。在此期间,二人刚刚踏上仕途,相互的寄赠也多为二人有所变动之时,二人惺惺相惜,甚为关怀。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三月十五,李若讷中进士,辞选中秘(按,公鼐《闻季重自县得郡寄赠》中“待从辞荣久”后有自注云:“季重昔辞选中秘,得县令去”),后授夏邑县令,得第归娶后赴任,公鼐有诗《送季重之夏邑令》,其中第五首后有自注云:“季重将过家娶。”[2]163公鼒有诗《寄李季重进士》《李季重得第归娶赴任夏邑因寄》亦可为证。是年,公鼐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公鼐奉召出使江楚,汴上偶遇李若讷,二人相携行至襄许,至南阳才分开,有诗《汴上偶逢季重,遂偕行至襄许,抵南阳始别》,其中有“汴水逢君喜更疑,神交何用刻前期”[2]251之句,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公鼐第一次“引疾归”,中秋时节,他刚刚病起,李若讷与其会于斋中,当时小儿公甸在座,李若讷有诗《中秋坐公孝与斋中小饮,诗孝与方病起,其季君宣子在焉》。
后李若讷由息县调知内乡县,公鼐有诗《怀季重》,诗中有“怀君临菊水,寄我慰相思”[2]172句,其中菊水为内乡县一水名,传说饮其水可长寿。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李若讷因为在知息县及内乡期间,清惠精明,民爱而畏之,迁归德府同知,公鼐有诗《闻季重自县得郡寄赠》《季重起守归德,道出鲁西,迟之不遇》,为好友的左迁感到高兴。
三、密交期
这一阶段自万历四十三年始,至天启六年。在此期间,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使性情相投的两个人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交心,这从李若讷尺牍的紧密可窥一斑,虽经常因各种原因不得相聚,但他们之间的鸿雁往来和诗的酬答从来不曾间断。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李若讷迁户部郎,公鼐有诗《季重迁户部郎过里,迟之,汶上不至》,感慨“故人在处成廖阔,独契何因亦自疏”[2]273,契阔全不由人,甚是寂寥。后李若讷分司易州,有诗《别易州官舍花卉》《易州积雪斋居》,公鼐曾到易州,二人一起游易水,李若讷尺牍《与少司成公孝与》中有“易水薄游咫尺”[3]292语。
是年七月,公鼐为国子司业,李若讷有尺牍《与少司成公孝与》:“倾闻成均之命,旋知驺从已入长安,料光莅桥门有日矣。仁兄宏钜,久切东山,一朝崇陟,鼎铉仰止,非私语也。弟近日风会波流,物情琐刻,较之昔日,顿似不同。兄固远识,亦云然否。昨闻轩车过敝里,以里舍无人,恐缺芹贡以其餼从者。易水薄游咫尺,都下又靡获促膝。奈何?弟坎坷瓦全,仓曹分计局间,季重日切呼庚。既似为贫而仕,又非抱关可比,弟之不善行藏如此。一转外吏,会且拂衣,无一可为兄道者。耑力代申,词不竟愫,惟有韫结。”[3]292感慨公鼐“一朝崇陟,鼎铉仰止”,而自己“日切呼庚”,不仅穷困,仕途亦淹留不前,且已转外吏,整日奔波,没有什么好的事情说与好友听。
李若讷曾有事密云,还曾出山海关至抚宁,公鼒有诗《李季重使辽》,李若讷亦有《抚宁王明府招引》《奉使饷辽记》可以为证。
他作为户部户曹郎,常年在外奔波,生活甚是困苦,到了冬天,连炭几乎都买不起,这在给公鼐的几封信中表现的很明显。《答公孝与司成》:“昨耑一力薄贡,易釀乌薪想,已达几下。忽使来,翰注殷殷,且姑羢之赐,比於授衣,即绨袍未足道耳。其别发醸薪之值,不敢存。乃更贸醸薪若干,付使者去。吾兄札示,风会波流,且谓一出非本怀,旋图去。就夫仕宦,如棋枰,亦在人置之也。弟偃蹇仓曹,困于牙筹,呼庚之喧,□无常夫已之,毁誉未定,况中年绪纷,儿女稚弱,加之脾病,易彂向者,几损右目,近日面孔殊异畴昔,乃仕宦真嚼蜡耳。惟保岁寒,庶几不諼,临楮曷勝绻仰。”[3]292-293
这封信写于冬季,天寒地冻,李若讷穷到买不起碳过冬的地步,加上孩子小,自己又有病,很是艰难,幸亏有公鼐送给他的姑绒防寒。而公鼐处在魏忠贤阉党掌权的恶劣政治环境中,则想弃官回家。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公鼐三月为左谕德,八月为侍讲,九月主武闱,詹事府左谕德与翰林院侍讲皆为从五品。二人的酬答诗在这一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和完整,包含了次韵、步韵、和韵多种形式。李若讷有诗《公孝与以少司成进宫谕,奉寄》(其一):“鹓班清切重才贤,半岁水衔两招悬。甲观新参中孰秩,桥门旧授少仪篇。功名遇晚芝仍紫,心事时违草亦玄。我羡除书君羡道,谁知朝市即神仙。”其二:“上林花色五云多,飞傍春宫切玉珂。家令能文除艳丽,词臣法酒沐阳和。长贫犹得如陶节,爱老何嫌为汉皤。故旧于今俱已暮,东风借尔破愁疴。”[3]98以此来恭贺公鼐仕途的高升。公鼐即有《次韵答季重以除目后见赠》来回答他:“投簪东海避时贤,忽枉徵书两命悬。璧水更趋青禁召,丹台虚受赤明篇。鄴侯人道仍加紫,杨子陈符尚草玄。君莫羡吾吾自笑,不成朝市不成仙。”[2]277
四月,李若讷有事密云,公鼐有诗《维夏季重有事密云,留宿近关,以诗见告,追之不及,步韵寄问》:“渭城柳色结愁多,人剑锋车马散珂。久别欲言思水镜,良宵顾景负清和。须知然诺心如素,无奈遭逢鬓已皤。泉石膏肓今渐愈,金门迷茫是沉疴。”[2]229表示好友久别未能相逢,很是遗憾,迷恋山水已成过往,迷茫于仕途则成顽疾。
公鼐作诗《咏白鹇简宫端僚长》:“幽棲久寄水云间,何意来从鸳鸯班。铃阁碧山增羽翼,觚稜金爵睹容颜。红尘出入身常洁,丹地趋跄意自闲。莫羡九皋仙路近,倦飞且伴海鸥远。”[2]283对詹事府詹事表达了希望自己像白鹇那样,虽然闲久,但可以伴远。李若讷作诗赋和,有诗《咏白鹇和公孝与太史韵,时太史新阶五品》:“太素非矜五色斑,氷衔相傍凤池间。蹁跹亦受银銙束,饮啄犹憎玉署闲。视草词林麻比素,名禽相府客应间。青莲佳句真难续,那得吟成便赠还。”[3]102说白鹇虽素,亦可与五色名禽相傍,以此鼓励公鼐。
这一年秋,公鼐一女亡,李若讷作诗《咏邓节妇诗,节妇,公太史女而妇于邓,邓家舅姑及夫俱亡,妇携孤依其父家,孤亡,妇亦自圽》,并作《邓氏公贞妇墓志铭》。墓志铭中记述了公鼐女儿嫁入邓家,丈夫及公婆相继去世,只好带着儿子回到父家,尽力维持生计,后儿子夭折,无存生念,待父主武闱归则殁,整个过程的交代清楚明白。其中“万历丙辰,余客燕都,闻友人公太史公之女早寡,而贞携其孤稚依父宦邸,心窃怜其志高。一夕徔太史公坐月,闻其孤且病,急召医,遂罢饮散,其孤是夕殇,又窃怜其遭。值越月余,忽闻女齋哀以没。太史公次君自乡适至,乃以其姊襯归,将谋窀穸于其翁邓氏之藏,而余从太史公。询其生没梗概,嘅然咨羡,此贞妇也,兼以烈,因为之志”[3]262,交代了写作墓志铭的原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若讷在京城时经常与公鼐坐饮,二人交往密切。
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李若讷至公鼐京师的家,有诗《燕都夜访公孝与宫谕,既别途中感成》,其中有“尔也九年棲鲁望,去岁才回蓟北看”“他心讵知余心托,余心仍在十年余”[3]46之句。后公鼐奉旨出使秦藩,八月十七日行册礼(按,公鼐《问次斋西游稿》有诗《奉使秦藩,八月十七日行册礼,正值圣节》),李若讷郊外送别,有诗《郊外别公孝与先生》,中有“华轩奉使行堪羡,粉署为郎计已殚”[3]111之句,另有诗《送宫坊公孝与先生使秦藩,因旋东蒙里》。
李若讷在京师的时候经常去公鼐的家里相聚,二人畅谈不辍,有诗《入京晤公孝与,斋中剧谈有作》;有时休息的时候也要去坐一坐,有诗《公孝与宫谕斋中小坐,招来星海民部,不至》,诗中有“我值休衙尔减疴”[3]107之句;梦见公鼐,益添相思,《遣讯公孝与宫谕先生,前夕梦之而作》中有“相别生悲相见欢,都从梦觉夜初阑”[3]129之句。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李若讷在京师得公鼐书信,还没回信呢,刚刚东还回家就又收到公鼐的信,即作答,有《答公孝与宫谕先生》:“都门再承讯,附答未竟万一,奉使东还,方拟走,一力候兴,于蒙山,而于抵家之日,即有盛使华椷,翩然及之,何?相念之殷也。神之所感,两地若符对,使询之,更得仁兄近况,为慰远心。弟郎署一淹留,求归子舍,山屋渐狎,陌路已疏,从此将无复缨绂之念。而惟是念兄多病,缩地良难,顾自宽以保健耳。沂阳杨茂仁兄投劾在即,而仁兄及弟复值里居,札示合并之意,深得我心。明春当策以蹇往,先此附候,旋有耑遣,临启神驰,感于泪并。”[3]308李若讷在信中表达了与好友公鼐、杨茂仁能一起里居的美好愿望,并相约次年春天相聚。他另有诗《送别杨茂仁,时茂仁病,将辞官,且旧日公杨二兄与余契交》。
这一年可谓是多事之秋,杨茂仁在弃官回乡途中去世,李若讷有尺牍《又答公孝与》:“前□伻旋,裁答匆匆,方图耑讯,而使命再至。词情倍切,加之渥仪,遥赐百过绨袍,仁兄所施如此,弟之为谦尤深。读札知茂仁兄归途长逝,不胜惊痛大凢。吾侪交情至穷而见,至穷死而益见。正茂仁兄今日也。前台札合并之说,弟已订之明春,今拟三月间走东蒙,向仁兄叙此阔绪,随走沂阳,奠茂仁兄,并唁其孤豹如,仁兄幸待之。序文暂留,改竟耑人奉览,别附以略,见纻缟之意,捉笔魂销,不知所云,即有苍头往候,更希鉴之。”[3]309信中说与好友“交情至穷而见,至穷死而益见”,对于杨茂仁的去世,很是悲痛,约定次年春天相聚,并奠茂仁。信中提到为公鼐诗稿作序之事。
关于公鼐《问次斋稿》序文,李若讷改就以后又附一篇尺牍《与孝与先生》:“昨再奉翰注,再为裁答,书往而情余,笔殚而绪拓,乃耑一介上候仁兄,而以戋戋侑之,才一拜送,便以情极。盖闲则感慨益多,岁晚则悲凉转迫,别久则绪缕倍乱,老至则抚念顿增,固知仁兄之同此种种也。春二月间东游已决,将以班荆慰此梁月下。序文改竟附上,如其不可,乞更削正,长公次公季公书函,幸指示去人投之,临楮涕零,惟有远溯。”[3]309这封信中李若讷感慨“居闲则感慨益多,岁晚则悲凉转迫,别久则绪缕倍乱,老至则抚念顿增”,定过的春约还没有改变,序文已写好并修改完毕,并且还附有给公鼐三个儿子的书信。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大年初一,李若讷拜太平守,李若讷《姑孰元旦元宵记》有“守姑孰值己未元日”[3]258之句,另有诗《寄赠赵慎初于燕京,时慎初以邑令内召,余有守太平之命》。公鼐亦有诗《寄季重姑孰》。李若讷作为户部户曹郎,常常四处奔波,可谓是颠沛流离,历时五年五月,有诗《计曹历俸五载五月,仅得守郡,感作》,颇为感慨。
是年春,六十二岁的公鼐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变故,长子公光国因病去世,老年丧子,悲痛异常。李若讷有尺牍《与公孝与先生》:“顷者,令侄文矦北行,过敝邑,闻长公武子之变,不胜惊悼,仁兄晚岁值此,情之钟谅必难遣。客冬尺素,往来相订,原拟以今三四月间至东蒙,握手聚晤,既闻兹耗,即欲裹粮速赴,以唁以奠,而时已有太平之命,文矦以南行,即可取道蒙山,不为迂途,遂而稍待。今耑一介,先代絮炙,旋图经过以践夙盟也。弟五载有奇之计郎,仅一麾江左,仕进淹留,几如嚼蜡,便欲捐弃。而既惟禄养之义,古人不废,复为低回。仁兄已陪大司成之推枚卜,非遥云泥悬,绝所可同者心耳。蘭之所芬,遂忘蘭艾,捉笔缕缕,情极数言,诸不能殚。临启绻仰无任。”[3]310这封信写于公光国刚刚去世之时,应为三月之前,这时公鼐陪国子监祭酒推举内阁主事。信中李若讷因为要赴太平之任,取道东蒙并不绕路,所以等公鼐侄子文矦一起南行,往吊公光国,安慰公鼐,另外表达了淹留仕途的无奈及无趣。
六月,李若讷赴任太平,他的《游姑溪雷锋诗序》中有“李子来守太平,当六月”[3]212之句,《南行记》亦有“己未之夏,有太平之役”[3]246之语,本来打算过东蒙赴盟约,但因夏天暑热,老母年高,孝子李若讷只好负约,不能往吊公光国及杨茂仁。有尺牍《答公孝与宫谕》:“里居时满,拟过东蒙,与仁兄握手并奠宾王,且走易水吊茂仁兄也。而算其程颇迂,又时方溽暑,老母年高不堪绕折,遂负约而南。幸遇使者肥城孟丈之家,口传数语,乃心怍多矣。倘兄尚缓北行,则弟入计时决可取道珂里,了此命驾相思也。但弟未審能瓦全以需否,计郎久淹,方得一麾江左,郡域狭小,颇以鱼米供太守贫馋。惟是冲疲,不免劳人采石青山,蟂矶牛渚,颇一寓目。未妨吟興,实苦客怀。眷属仆人,十病其五,暑湿侵人几于喘月。秋风稍至,余烈未消,用是出入萦纡,姑自排遣,一官鸡肋,可怜可笑矣。捉笔及此,兄得无哂其婆娑不已,自取狼狈乎?鼎仪拜领,小物仰酧,亦纻缟之义,当即耑遣,不尽韫结,情极惆然。”[3]311信中,李若讷解释了负约的缘由,跟公鼐讲如果能暂缓北上,可以等他入京考核时过里一聚,从中亦可知他赏石的个人嗜好。
是年深秋,定下公光国下葬之期,李若讷又有尺牍《又寄孝与先生》:“顷者远烦蘧使,匆匆裁答,未竟万一,兄同郑缟,弟惭吴纻,转睇踌躇,已及秋深,绪风虽减毒热,而相思益感凉燠。闻长公埋玉之期已决,九月不获躳奠,生耑人布以戋戋,用代千里,薤露之悲与秋飚并堕。惟乞达观,破除情累,以慰交亲,仁兄长安之驾,何日驱前,不肖弟蹉跎一官,荏苒江上,禄仕之况,鸡肋不割,但恐水乡浸滛为家口病者,暂减终增耳。昔韩昌黎莽撞,何以独恋采石,弟无古人之才,而枹今人之累,言之啼笑相兼,亦相妨也。仁兄以为何如?琐琐附及,北望东蒙,云树萦怀,相晤无期,恍惚梦幻,但祝素心,用保松竹。”[3]311信中,李若讷劝慰公鼐要节哀,多想开一些,也表达了自己仕途如同鸡肋,唯有采石可以消解一些郁闷。是年十二月,公鼐为詹事府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公鼐八月为讲读官,后拜国子监祭酒。李若讷得公鼐扇诗,以《得公孝与司成扇诗却寄》作答。公鼐存乐府序一篇,诗八十六首,甚是丰富,李若讷即有《读公孝与司成古乐府》,认为公鼐的乐府诗已经“流为江左靡”[3]38,可谓是赞赏有加。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公鼐为詹事府詹事,李若讷修书一封以问近事,公鼐作答,尽抒对国事的无力与无奈,《季重自太平有书问近事,即答》诗中有“抗疏传经何所补,请缨借箸将焉施”[2]380之句。
二人的书信来往甚是频繁,李若讷有诗《秋初太平郡中得公孝与太史青州书有作》中即有“欲寄遥心终莫寄,双鱼日日渡江津”[3]136之句,说公鼐“奉使仍兼赐沐余”[3]136,可见二人交情之深。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李若讷因太平府大治,迁湖广荆南道副使,本打算取道蒙山,后不至,已赴任,公鼐有诗《癸亥,病中寄李太平季重,时已迁楚皋》《季重将自姑孰还里,寄书取道蒙山,久待不至,闻已入楚矣,作此讶之》。
天启六年,公鼐卒,时长子公光国已逝,而次子公端学又无成,身后两个女儿一亡一寡,李若讷有诗《侄端秋日书至,因感亡兄身后二女一亡一寡,侄端学又无成》,对此甚是感怀。后来夏至日,公端中举,甚是欣慰,有诗《侄端举子,正逢长至,因以至喜》。
二人的交游,用李若讷的话说是“交情至穷而见,至穷死而益见”[3]309,他们互相欣赏,彼此慰藉,见证了彼此的宦场沉浮和人生跌宕,在明末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能得一知己互诉衷肠,又是何其幸之至。
参考文献:
[1]李芳元.公鼐诗文辑注[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2]公鼐.问次斋稿[M].赵广升,点校.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李若讷.四品稿九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0.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天启二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责任编校:李亚平)
On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ong Nai and Li Ruone
FENG Zhao-na
(The Library of Tangshan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Gong Nai and Li Ruone were famous writers and poets during Wan Li Perio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olding the “Qi Feng” poetry banner, Gong Nai advocated that “every age had its own ideas and emotions”, and strongly opposed literary imitation and Li Ruone followed him closely. In the sixteenth year of Wan Li, they got acquainted, frequently visited and conducted literary creation together. The study of their friendship can reveal when and how they mad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and fill in some missing links in the research on them.
Key Words:Gong Nai; Li Ruone; making friends
作者简介:冯兆娜(1980-),女,山东费县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地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2-0076-05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