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016-06-20胡钟月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是创新2.0前提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人才供给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索,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高专 计算机网络专业 教改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45-03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侧重于实用性人才的教育培养。但由于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工作存在严重的滞后问题,教师本身知识体系、教学经验等也和新时代互联网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简单地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进行教改探索,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互联网+”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产业概念,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互联网经济的形式、内容和理念,以更宽泛的思想角度促使互联网经济迈入“创新2.0”领域。简单地说,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其他传统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所选定的传统行业简单地和互联网“做加法”,而是将传统产业经济形式和互联网经济形式融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适应性的互联网平台,在创新思想下构建的一种全新发展生态系统。很显然,每一种“互联网+”项目都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生产关系。

新的概念产生、应用和发展,必然需要与之匹配的人才,其中以能够直接参与实践生产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既存在极好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并符合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特点,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转型的方向。

由于一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严重落后等。教学改革探索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同时也符合当前“互联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与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特征分析

尽管在“互联网+”概念出现、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却是越来越大。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线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等,都属于“互联网+”的概念,而在这一概念下所形成的产业(或市场)形态,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对较高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水平。但同时,“互联网+”也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手段,更多的则需要具有一定的商业意识和经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产业人才的需求。以下针对“互联网+”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特征展开分析,并寻求两者的契合点。

(一)“互联网+”特征分析

第一,“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的特点。“互联网+”可以视为一种思维模式,它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自身强大的融合性、功能性、分享性等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呈现出“跨界”的特征。而所谓“跨界”,简单地说,就是在传统领域完全不可能相匹配的产业之间,形成开放、重塑、变革的构建,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整体。“互联网+其他产业”的模式执行中,互联网是主动参与并改变的部分,并通过对“做加法”的产业进行改造,从而实现融合、协作,促使产业化的路径更加顺畅。

第二,“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力。“互联网+”的概念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现阶段,它也意味着目前最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抛开技术层面的限制,开始以产业形式向周边扩散。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粗放式经济形式改变带来了新的途径,而创新也是主要通过借鉴现有互联网理念展开的,这是互联网的优势。

第三,“互联网+”完善了结构重塑。将陈旧的内容打破或颠覆,以促使其发展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革命与互联网全球化的发展,本身对社会机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等都是一种严重的冲击,产业、商业和经济没有理由不受到影响,这种结构重塑不是内在诉求的满足,而是外部力量的推动,具有不可抗拒性。

第四,以人为本的特性明显。互联网经济也好,互联网技术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应用的前提,更好地实现经济进步、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互联网+”形式的出现,原本就是对人性的顺应,对人类智慧的一种理性转化。

第五,“互联网+”的生态开放性。互联网的价值理念是“分享、创新和开放”,任何通过互联网思想渗透的产业,也都相应地形成了这样的理念。而“互联网+”的生态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人类社会生态的本质表现。在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除掉创新环节的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则要用人性的本质去驱动市场,提高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特征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与综合类高校有明显的区别,后者主要以理论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为主,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的是关注能够在社会现实中实现很好的应用。也就是说,参与性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人才培养特征方面,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人才培养目的明确。结合我国人才教育的特点,主要有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两个体系。本质上说,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不同性质生源的进一步划分,促进人才的有效性培养。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院校人才的水平较低,是从事社会低等工作的人才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化程度提高,社会对人才的认识逐渐理性化,高职院校学生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更近,相对来说减少了竞争压力,因此近年来重新得到了重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工作要充分借鉴传统专业的特点,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强烈。从教育特点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工作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既包括理论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实践方面的区别。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具有“知难行易”的特点,而参考实践性人才的特点,并没有必要一定弄懂技术原理,而要懂得计算机操作理论即可,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很显然,这就需要学生实际和理论的联合,特别是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以满足现实应用中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次,强化职业技能为主。强化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还有一个隐藏的操作手段,即针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有很高的灵活性,简单地说,社会在短期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适时地进行灵活调整,在有效的培养时期内满足市场需求。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不难发现,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在教学改革中也必须突出“实效性”的特点;但是,教育与科研、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经费方面的投入。在高职教育中一次性投入计算机教育硬件设备的费用很大,需要长时间地开展教育工作收回效益,但由于现有技术不断落后,会造成学习过程中的方向偏离,对提高学生网咯计算机专业能力缺乏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强化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工作环境中来,如实习基地的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等。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探索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育改革工作应具备充分的灵活性,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特征,最大限度地提高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人才的“适应性”,而并非专业能力。本质上说,在互联网经济领域中讨论“专业能力”也是没有意义的,它需要的是互联网思想、商业理念以及创新的综合性能力。基于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改探索。

(一)以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理念改革

很显然,高职院校中突出学生技能的实用性、操作性和执行性是教学工作中的必然表现,单纯地以意识培养、体制建立等从外部进行督促,无法实现本质的推动。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教学改革工作中很大一方面内容都体现在教学内容层面。从理论角度出发,教学内容的改变是促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改变的重要动因。

同时,教学内容也是较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融合因素,例如,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摒弃一些陈旧落后的技能和教学点,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出全新的教育内容构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些长久性的校企合作,或者增加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与社会中流行的、先进的技术做更多的融合,与工作就业等做好技术衔接,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材进行处理,形成模块化的实训环节,在做好教学任务衔接的同时,每一个模块都做好必要的考核设计,提供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中,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一些日常办公使用到的技术设备,可以将经济领域的内容数字化、形象化,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也可以进行引进。例如,BBS、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等,已经是基本的教学工具。

(二)以模式创新实现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并非完全的标新立异甚至脱离现实就属于“创新”,结合人才教育的创新模式,主要指的是利用现有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思想,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方面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采取现场教学的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改革尝试,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前提下,必须强调一定的手脑结合能力。

(三)以实践操作完善教学评价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在学历价值方面不如高等院校,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倾向于高等教育,很容易给人一种教育投入和产出不平衡的错觉。由此,教育部门客观上加强了对考核方面的要求,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不适合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的,应该进行创新改革,将实践操作部分的内容引入教学评价,改变传统的以分数高低考核为定论的形式。

事实上,国外针对计算机实用性人才的考核,大多关心的是技能鉴定,即着重考核人才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实践操作引入国内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这既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应该充分地把握这一机遇,促使教学任务向多方向发展、转移,以提高计算机网络专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池瑞楠,蔡学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3)

[2]翟宏群,冯茂岩.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王慧,沈凤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33)

[4]陈康.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

[5]李清平.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6]彭辉.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8)

[7]岳淑玲.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信息通信,2013(2)

【作者简介】胡钟月(1979— ),广东鹤山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互联网+互联网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