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探究

2016-06-20黄艳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对策

黄艳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招生体制,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79-03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层次问题

以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作为分类标准,可将高职教育分成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属较低层次职业教育类型,培训主体包括下层劳动者,比如工人,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从业能力,掌握某个行业的工作技能,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出一份力;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专门培育应用型人员与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使其真正具备从事一线生产、服务、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为主,目的是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具备在某一领域专业的操作技术,以及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高。从现有教育体系上看,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导致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职业教育的各层次之间不贯通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与现代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定位为专科,定位偏低导致所培养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对自身的有效、高效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普适度。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问题

首先,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看。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的基本知识与办学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部分院校把校企合作看作单纯的实习过程,顶岗实习是最普遍的实践形式,认为工学结合与见习一样,重点在于学习基础知识,而不注重对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于普通院校来说,高职院校表现出严重的优势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制定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培训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师资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相关实战经验欠缺,致使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开展缺乏信心与积极性。

其次,从行业、企业的角度上看。某一行业的生产经营者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协调组织内部成员利益、方便信息之间的交流传输、维持发展秩序、加强有序管理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即为行业协会。目前,企业行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行业协会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对企业吸引力不够大。企业较少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过程当中,难以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真正意义。企业不仅要向院校提供人、财、物力资源,还要担负一部分风险,这也是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

最后,从政府的角度上看。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发布之后,我国有关法律机制建设仍未趋于完善,在促进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上,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与具体工作细则,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高职教育发展止步不前。可见,政府在管理与协调院校与企业利益、促进校企合作发展上,还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另外,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政府的缺位导致校企合作的主体仅为院校和企业,加上政府内部仍缺乏专门的协调处理机构来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和管理,致使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行业与企业之间交流受阻。

(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对接问题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显著存在对接方式单一、沟通不畅等问题,从根本意义上看,这种对接模式仅是单纯的单向流动,不具备互动协作的意义,仅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向普通高等学校转移,而不存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向高职院校转移的情况,这不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就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上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然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被认定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低层次,社会各界对高职生知识能力的认可度也较低,使得本科生不愿意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中来。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不理想,缺乏对高职教育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了解,仍然注重对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相比拟,自然吸引不了本科生到高职院校中学习。

(四)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衔接问题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致力于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比如技工与技术员;而高职教育则致力于培育大量高技能人才,比如专业技术员与工程师。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健全职业教育机制,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推动高职教育有序、稳步地向前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政府应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对外的吸引力,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连接机制。同时,该纲要也指出了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践行这一内容,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指导意见,针对协调与管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指导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重点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对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上的积极意义。近年来,有关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事项,政府为其制定与落实了大量实施政策,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整治,比如尚未建立畅通、有序的沟通渠道,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纸笔测验仍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方式,也是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种招生模式,既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潜在能力,又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严重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办学宗旨,阻碍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对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次要是中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主要是以对口升学考试来升入高职院校,针对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问题,目前尚未建立便捷、畅通的平台。

(五)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首先,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政府尚未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专业化发展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建立有力的制度予以保障。1995年,党中央发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要求具备教师资格才能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任职。21世纪初,教育部发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但该文件都没有针对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制订出具体计划与实施细则,更没有在深入了解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高职院校的教师任职要求,师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其次,缺乏健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制。高职院校之间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各个院校逐渐加大对教师知识能力的培训力度,而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专业培训缺位、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对高职院校的基本入职要求包括,既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的教学方式,又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由普通高等院校负责,致使培训成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实施相应的教育模式。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与教师进修机制,没有针对教师制订科学的发展计划,致使培训工作的缺位,以及培训效果不显著。

最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工作能力较低。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实行了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增加了多个专业课程,对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招聘要求也由此放松。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构成主要分为:一是技校、中专、普高专科学院与职工大学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在参与有关培训活动之后筛选出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观念较为传统,知识水平不高,职业素养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要求;二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这类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但不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没有相关的实战经验,工作能力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三是在企业中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拥有较长的工作经历与专业的操作能力,但缺乏基本的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能力不高、公关意识较低、产业发展观念薄弱、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而这些通常都是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要求的主要原因。

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

高职院校要强化教育观念,时刻关注市场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凸显办学特色。从整体上掌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认识到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优化与改革高职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应关注企业的发展,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形成互利、协作的双赢局面。根据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与教学方式;设置由行业专家、科研工作者与政府机构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针对学校重大项目进行讨论,并给予参考意见;建立包括教育专家、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在内的专家委员会,研究与制定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方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高职院校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合度。高职院校要对自身发展状况形成正确的认识,按照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律,与高职教育办学目标有效结合起来,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和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广西经济管理干部院校在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与企业建立了多元化的互惠协作方式,它联合南宁高新区及广东、江苏等地知名企业开办专业的特色培训班,建立了新型的人才培养形式。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上的作用越来越强。

(二)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招生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成长特点,建立健全职校毕业生直升与继续学习机制,实行知识与技能并举的考试考查模式,不断探究与形成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方式。政府将加大对三年基本学制中专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人数。国务院强调,政府将不断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文化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专业人才,使学生拥有更多方式来选择接受何种高职教育,国家将按照院校招生的实际要求,来增加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全面践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的、课程安排、专业制度、教学模式等内容的对接,增强院校在招生、培养工作上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建立多样化、多种途径的对接体系与对接方式。所以,要全面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对接,就应做到: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招生体系的建设力度,对职业教育招生体系实行进一步的健全与调整,并参考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措施,切实落实职校招生制度,完善改革方案,探究与制定多种考试招生方式,制定适应专业人才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升学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多层次的高职教育。第二,政府要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根据实际情况来相应的提高中职学校升入高职院校、职校升入本科院校中的学生比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选拔方法与培训计划。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

高职院校应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正确认识学校在现阶段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从专科层次发展为本科层次,再由本科层次向研究生层次递进是成为必然选择。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英国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就已建立了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发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其中把高等教育划分成A、B两类,A类包括专门培养理论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B类则包括实用技能,能最大限度满足具体职业要求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应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同一层次,并引导高职教育建立以专科层次为基础、本科层次为主体、研究生层次为顶尖的高职教育机制。

政府要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多项教育法规在内的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为职业教育有序、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制度。通过提高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升高职教育地位和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

(四)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上看,应建立健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政府应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并切实将该标准予以实行,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方式的改革。与此同时,还要健全有关政策制度,实施优惠政策,提倡各高校根据相关要求来自行决定招聘兼职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则要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力度,每隔五年对全校教师实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推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建设力度,为高职院校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

其次,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看,应健全高职院校教师任职专业化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政策,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提倡在职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与生产工作当中,进而促进教师在实践技能、经验积累等方面上的综合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

最后,从教师个人的角度上看,教师要强化自我提升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自我提升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自我提升、自我进步意识的培养,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日趋多样化,要求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适应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还要为自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归属感,对自我进行清晰定位,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高职教师还应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其他教师之间的课程交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共同促进双方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文.分层定位与分类发展——试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选择[J].职教论坛,2009(2)

[2]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3]张宇,马振华.中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与新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5)

[4]陈鸣鸣.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特点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作者简介】黄 艳(1979— ),女,河南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