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填空题带来的思考
2016-06-19◇梁玲
◇梁 玲
一道填空题带来的思考
◇梁 玲
中心校对全镇小学三年级数学进行了一次质量检测,我班成绩虽然不错,但我心中却有挥之不去的失落,究其原因,是一道小小的填空题带来的思维涟漪。
题目:把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做风车,正方形卡纸的周长是( ),剪掉部分的周长是( )。
第一个空正确率很高,第二个空做对的寥寥无几,部分学生的答案为4厘米,他们的计算过程是用长方形的周长减去正方形的周长,正好是4厘米。他们自信的表情毋庸置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无从下手。
问题出现在哪里?一定是教学中某些环节没有关注到,我抛出问题与学生交流。
师:还记得什么是周长吗?
生1: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生2:就是沿着图形边线一圈的长度,一定要从哪儿开始就到哪儿结束。
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略)
师:这道题你能读懂吗?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个别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手)
生1:就是把一个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纸。
生2:我补充一下,是把一个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纸。
师:请试着用示意图表示出这道题的意思。
(学生慢慢地画出示意图)
师:想一想,剪掉的部分是指哪里?是什么形状?
生:应该是长方形。
师:请用笔描出剪掉部分的图形的周长。
[交流到这儿时,许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8-6=2(厘米),(2+6)×2=16(厘米)。”]
思考:回顾以往教学习惯,通常是教师解读题目学生听,学生只注意算式及演算步骤,而忽略了对题目本身的理解,长此以往,慢慢养成了看问题想当然的不良习惯。
我想,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问题中信息的搜索和取舍及分析、理解、判断。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还发现画图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图形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思考到这里,我顺势给出一道题:有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沿它的边裁下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剩下纸板的周长最长是 ( )厘米。
只见学生静静地思考着、画着,他们专注投入的表情深深感动着我。这让我明白,学生出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把握好方向,借助一定的媒介,帮助学生澄清错误,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并把经验延续到后续的学习中,这可能比订正错题本身更为重要。
(工作单位:安徽萧县白土镇孤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