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
2016-06-19武晓慧
武晓慧
(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 寿光 262700)
分析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
武晓慧
(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 寿光 262700)
目的 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8%、3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优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导致部分心肌急性、持久性缺氧缺血,从而发生心肌坏死[1]。因此,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的护理方法为优质护理,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1±9.25)岁;病程3~10 h,平均病程(6.63±0.49)h;其中,下壁梗死19例,前壁梗死15例,侧壁梗死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6.73±9.49)岁;病程3~12 h,平均病程(6.94±0.82)h;其中,下壁梗死19例,前壁梗死16例,侧壁梗死4例。所有患者均已排除药物过敏、恶性肿瘤、心律失常以及严重肝肾不全患者。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其对疾病的了解度,并多与其交流,缓解其负面心理等。
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①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熟悉医院周边环境,减少其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②当患者因疾病发作而感到疼痛时,护理人员需多与患者交流,转移其注意力,消除其负面心理。③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鼓励其建立对抗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预防并发症护理:①护理人员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并严格进行记录,若发现患者的血压出现下降现象,需及时告知医生。②护理人员严格控制患者的输液速度及输液量,防止心力衰竭症状的产生。③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一经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做好救治工作。
(3)饮食护理:①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把控,提醒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②叮嘱患者合理饮食,以食用低热量、低盐食物为主,且多食水果、蔬菜、牛奶、鸡蛋等食物。③严禁患者饮酒、吸烟,同时,忌食用刺激、易上火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其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人数,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生发生率分别为7.68%、3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又称急性心肌梗塞,该疾病具有死亡率高、易发生并发症、病情重、起病快等特点[2],如得不到正确的护理措施,会影响该疾病的治愈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优质护理可从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和饮食护理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负面心理,使其建立对抗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把控,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两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8%、3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素君.优质护理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04):336-33.
[2] 杨亚佳,范雪华,江 溶.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08):718-720.
[3] 张晓杰.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01):199.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5
B
ISSN.2095-6681.2016.2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