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一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分析
2016-06-18刘晨晨
刘晨晨
【摘 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媒介迅速在媒体和人们的生活中流行起来,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近十一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分析其演变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进而分析其对社会文化生活造成的影响。希望人们能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并文明地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演变特征;变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40-02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心理学层面等。语言学层面主要从固定句式的语用修辞特征、编码规律、构词方式等方面研究,如:方毅华,罗鹏(2011),冯美(2014)。社会文化层面主要包括产生原因、传播效应、社会文化意义等,如:宋振超(2015),骆昌日(2015),姚必鲜(2011)等。心理学层面主要包括网络受众心理、传播的心理因素、认知价值等,如:张涛(2014),谢之君(2015)等。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十一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演变的特征很少有人研究,本文从演变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近十一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特征
表一综合了各大网站评选的网络流行语,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其变化的特征:
(一)外在形式上的演变
近十一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外在形式由简单变为复杂,由多为单个字、词变为多为词组、句子、中英文混合词等。如2004年的网络流行词多为单个字词,像:汗、顶等。2005年的网络流行词也多为单个的单词,如:PK、博客等。之后,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渐渐变得复杂,既有词组,如2008年的打酱油,2011年的普通青年,也有句子,如:2009年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2012年的元芳,你怎么看等,还有中英文混合词,如2011年的hold住、2B青年,2012年的江南style等。此外,还发展出一系列固定格式的网络流行用语,这类语体格式固定,用法简单。
(二)承载内容的演变
网络流行语承载内容的变化大致为:从方便网络交流形成网络文化,到对国家时事新闻的关注,对社会个人的关注,对文化娱乐的恶搞,对自我的关注,表达网民话语权的诉求。2004年的网路流行语基本上是在网络聊天中衍生出来的一些简单的可以传递发出者的表情或态度或意志的词,如:强、顶等。2005年的网络流行词多与社会时事新闻有关,如:神六、禽流感等。接着网络流行语多是对社会个人的关注,如网络暴民、草根等,对诗词、广告等进行改编、恶搞,如农夫,山泉,有点田等等。这一时期的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体现由关注新闻时事到关注个人的变化,也体现社会的一种浮躁和拜金倾向,如: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2009年,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发表见解和看法的心理诉求,如:躲猫猫,体现网民热切表达自己看法的需要和对社会某些不公、不透明的强烈斥责。到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承载内容体现了网友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乃至对自我的调侃,如:屌丝、女汉子等。
二、近十一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原因
网络流行语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等密切相关。表二将网络流行语分为9大类,下面具体分析网络流行语集中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表二 近十一年来年度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统计
(一)追求娱乐
近年来,微信、微博、贴吧迅速发展,其用户大多是年轻人,网民利用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对语言、文化、社会现象进行调侃(骆昌日,2015)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由于网络空间的隐秘性、交际性、传播性,网友利用网络媒介跟风娱乐使得网络流行语通过各大网络媒体迅速传播。
(二)表达诉求
人们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青年一代,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主人,承担着监督社会,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通过网络能即时了解国家、社会的大事小情,一旦有不公不道德的事件被曝光于网络,立马会有无数网民通过各大网站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见解,影响社会舆论。如“范跑跑”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受到了来自网友的指责。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对于网络流行语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其缺点或优点,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其影响。
(一)正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又因其带有娱乐色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使更多的人对社会时事有所了解,增大监督和舆论的力度,引发人们的思考,也间接地促进了事件本身得到解决。
(二)负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有:一是网络流行语破坏了汉语文化的纯洁性。很多网络流行语是根据中国古诗词改编而来,不利于保护中国文化的纯洁性。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被改编成了“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二是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传播了不好的思想,或其本身是不文明用语,如“很黄很暴力”,“2B青年”,由于其传播范围广,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近十一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演变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进而分析其对社会文化生活造成的影响。希望网民能够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发挥其监督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J].现代传播2011,(12):77-80.
[2]振超,黄洁.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及引导[J].青年记者,20l5,(5):5-6.
[3]骆昌日,何婷婷.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及传播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5,(3):108-115.
[4]姚必鲜.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J].语言研究,2011,(5):110-111.
[5]谢之君,杨月华.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J].上海翻译,2015,(3):23-27.
[6]张蕾.近三十年中国流行语的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2011,(12):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