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剧生存现状及其在源生地的传承思考

2016-06-18吴冬炫

戏剧之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潮剧传承思考

吴冬炫

【摘 要】潮剧是广东粤东的地方戏曲,作为粤东地方文化的代表,其经历过辉煌也正在经历考验,它能否找到符合时代潮流的准确定位,实现自我蜕变,关于潮剧在其发源地的传承,我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努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潮剧;现状;传承;思考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42-02

广东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种之一,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在其主要流传地——广东潮汕地区,潮剧不仅是一种地方艺术,更是侨乡连接海外侨胞血缘亲情的重要桥梁。这样一种象征侨乡同胞心系家乡的精神纽带,在科技信息现代化和高度发达的今天,并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反而发出其熠熠光辉。

一、辉煌的历史

潮剧有过辉煌的历史和艺术高峰期,对广东乃至全国戏剧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打造了一批优秀剧目和演员,带动了戏剧市场的发展。比如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的《辩本》《扫窗会》《闹钗》;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的《葫芦庙》;以及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表演艺术家,如姚璇秋(曾获1989年首届“中国金唱片奖”),方展荣(第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郑健英等;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散落在潮汕地区的潮剧团体,大大小小有上百多个,其中以广东潮剧院(一团、二团、三团)最为观众熟知,还有许多诸如汕头经济特区潮剧团、潮阳潮剧团,潮州潮剧团等以行政市命名的团体,一些县区所属的剧团和一些职业剧团,加上许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潮剧团体,潮剧一度发展鼎盛。

二、体现的人文价值

(一)潮剧与潮州歌册的关系

潮汕地处粤东沿海地段,地少人多。勤劳务实、胆大心细是潮汕人的性格特点,精细是潮汕文化的精髓。潮剧融合了当地人的特点和艺术审美,潮剧中的唱词大多经过精工雕琢,最能体现精细的特点,例如潮剧《苏六娘》中“儿比莲子心更苦,母比青梅泪更酸。”“纸未沾墨先沾泪,佳期未到到死期。”“桃花一去无消息,数尽更筹断尽肠。”用词精准,语言押韵,描写情感之细腻,令听者动容。

研究表明,潮剧唱词与另一传统艺术——潮州歌册有同胞文化的特征。潮州歌册又名府城歌,是潮汕人最熟知、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曲艺文娱形式,虽称歌,却无旋律,只有押韵的词句,内容多为教化人心、宣扬为人处世道理的内容。潮州歌册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家务农的妇女,由于旧时潮汕妇女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故歌册是教化妇女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的行为依据。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两者的艺术形式、风格十分相似。潮剧《苏六娘》中的唱词“吕浦返来月弄影,四边寂静无人行。桃花先报春消息,一半欢喜一半惊。”与歌册中的“月色微微照金星,忽听城楼返二更。凄风冷冷透入骨,注定今夜丧阴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除了唱词,潮剧的大多数选材也与潮州歌册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潮剧剧目多是些颂扬忠义正直、人间正道的内容,如《包公铡侄》《汉文皇后》等,这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潮汕人民传统、正直的价值观。

(二)潮剧是南戏乃至中国地方戏研究的一个活体

潮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戏种之一,属袁明南戏的一支,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后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潮州音乐等而成。关于潮剧和南戏的关系,比较有名的著作有:萧遥天先生的《潮剧戏剧音乐志》(1957年),日本田仲一成的《潮剧在南戏中的地位》等,多有关两者关系的论述可供查证,在此不做赘述。

潮汕地区民风古朴,当地民俗保存得十分完好,潮剧是为数不多保护得较为完整的地方戏种之一。研究南戏和地方戏曲艺术,潮剧无疑是绝佳的对象,无论是戏剧语言研究、社会历史学价值,还是音乐价值,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生存现状

随着人们娱乐生活的多样化,电视、互联网文化的普及,流行音乐文化和KTV文化的影响,潮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的中青年们,有了多样性的娱乐选择空间,潮剧这一传统文化正日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年戏”和“广场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场地不固定,优质观众流失,沦为“广场戏”

城市剧场的消亡,是众多地方戏剧最致命的打击,群众娱乐的多元化逐渐导致城市剧场的落没。潮剧经营团体只好另觅它路。在潮汕地区,潮剧还有一个别称,曰“广场戏”,这个称谓来源于潮汕地区常年有祭神活动,以村和寨为单位开展。游神赛会的活动一年中不间断,当地人爱以戏酬神,各种潮剧团体就在各村寨的酬神祭祀活动中巡演,农村一般没有固定戏院,演出场地多为露天广场或田埕搭建的临时戏台,故有“广场戏”的叫法。

“广场戏”的存在和盛传具有必然性,既是刚需,也是剧团自身恶劣的生存状态决定的。“广场戏”的盛行,造就了一小批忠实观众(尤以农村中的老人妇孺为主),但其对潮剧艺术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主要原因有:演出设施简陋;由于场地的临时性、演出成本的制约,灯光舞美差强人意,艺术性和观赏性大大降低;观众审美情趣不高,长此以往导致创作团队和演员缺乏创作热情;广场戏的主要观众群体既不是市场的主要消费主力,又不具备良好的艺术欣赏水平,喜好多为题材单一、惩奸除恶、大快人心的宫廷戏,以曾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的《葫芦庙》为例,在基层演出时,远不如其他一些通俗陈旧的剧目受欢迎。为配合长时间的祭拜活动,将同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加至需要的时长,这种临时加戏的情况并不少见,致使其艺术性大打折扣。剧团为了演员的生计和自身的生存,只能牺牲必要的艺术性来迎合观众的口味。这些因素都明显地给潮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带来难以冲破的阻力。

(二)财力不济,无法进行有效改革

依靠政府微薄的拨给款项,剧团难有竞争空间,引入市场化经济管理模式后,效益决定了生存力。道具、服装、场地和灯光的配备都需要依靠财力支持,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这些本该配备齐全的条件,被粗糙地对付着。陈旧的道具、毫无新意的剧情、落后的服装和舞美,无不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相悖,长此以往,观众对潮剧的兴趣日益减淡,遂形成恶性循环。

(三)没有名角担纲,缺乏市场号召力

优秀演员可以吸引观众,提高剧种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救活一个市场。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他们都提升了所在剧种的影响力。潮剧目前正面临着没有名角担纲舞台市场的尴尬境地,继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之后,缺乏对市场具有号召力的新秀。

(四)人才培养环节的缺失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是目前唯一一所培养潮剧演员的专业院校,为潮剧艺术的发展输送过大量人才,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张怡凰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该校是全日制艺术中专学校,在高考扩招、潮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下,生源的质量难以得到基本保障;教学上的投入以及科研上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培养环节的缺失和不到位,让本已日渐衰落的潮剧艺术雪上加霜,后继无人。

综合以上,潮剧艺术发展面临的种种难题不言而喻。但我们也看到了各方对于潮剧改革和提高潮剧地位所做出的努力,比如开展关于潮剧继承和发展的研讨会、潮剧节等。在各方有识人士推动下,潮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非遗项目等,这些都是潮剧研究与保护继承所取得的成绩。

四、普及潮剧文化的必要性及对应方案

潮剧是扎根于南粤大地的艺术,其发展要依靠这块土地的天然条件,加以人工的成倍努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潮剧的影响力:

(一)学校造才。潮剧演员的培养重担,单靠文化艺术学校的一己之力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整合粤东乃至省内符合条件的高校资源,建立人才共同培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以打造专业潮剧人才为目的,才能真正把学术和技术同时运用于人才培养中。可在这些高校中开设潮剧表演的欣赏课程或专业课程,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假设有一天,潮剧表演也有如艺考一样的标准和热度,潮剧人才就有了一定的质量保证。

有人才还要“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广大的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开设潮剧等传统艺术的音乐鉴赏课或选修课,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它,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否则,潮剧就永远只是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的艺术,而且这与现在大多数学校所提倡的“解当地文化风俗的教学活动”也是相呼应的。

(二)借力潮汕侨乡旅游资源,建立固定的潮剧院打响文化牌;到四川看川剧,到苏州听评弹,到天津听快板。潮汕地区做为闻名遐迩的著名侨乡旅游胜地,潮州刺绣、功夫茶、潮州菜,无不为当地旅游的传统名片。而说到传统文艺,潮州歌谣、潮剧和潮州“木偶戏”却鲜为人知,不能只在祭祀拜神之际,到农村去才可以欣赏到潮剧。建设固定的演出剧院是当务之急,有了固定的场所,还要有固定的演出。这不仅可以为潮剧创作提供更高端的平台、培养欣赏水平更高的观众,还可以让更多来潮汕的人能一睹潮剧的风采,有利于潮剧艺术的传播。

(三)鼓励潮语歌曲创作,定期开展潮剧、潮语歌曲比赛,吸引海外潮人共同参与,提高潮文化的凝聚力;地方艺术要发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地域和语言的限制,以潮汕话为母语的范围小、人数少,要提高这一语言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大众接受度,可以通过举办大型的有影响力的原创潮语潮剧比赛,扩大影响力。

潮剧爱好者认为:有潮水的地方一定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必定有潮剧。这既说明了潮剧的影响力,同时也指出潮剧止于潮人的客观事实。潮剧的发展未来,既依托于潮汕文化的影响力、潮剧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更要依靠潮剧艺术的创新改革、演员的培养和市场的投入,利用一系列现有条件,在符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赖于当地政府及学者的努力以及世界范围内潮人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文茹.潮剧渊源及其艺术特点初探[J].黄河之声,2013(10).

[2]张国培.潮剧在泰国[J].海外潮综,2000(4).

[3]张长虹.从地方戏曲到国家艺术——潮剧在泰国的身份研究[J].华文文学,2010(1).

[4]林瑜.口述历史:旧日的潮剧与潮州歌册——采访祖母、外祖母与婶婆[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1(1).

[5]陈韩星.广场戏与潮汕民俗[J].韩山师专学报,1990(1).

猜你喜欢

潮剧传承思考
姚璇秋:潮水不尽 潮声不息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