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谊地久天长》和它的“变奏曲”

2016-06-17杨杰民

音乐爱好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变奏曲尔德克斯

杨杰民

1997年6月30日,也就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一天,香港总督府内原香港皇家警察部队的管乐队列队,为即将永远离开港督府的第二十八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Chris Patten)送行,演奏的送行曲就是根据苏格兰民歌改编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苏格兰文,意思是“逝去已久的日子”)。人们很难知道彭定康在聆听这首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曲时的确切心情,不过用“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来形容肯定是不为过的。

对于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来说,《友谊地久天长》也是不陌生的,被誉为电影史上三大不朽的爱情影片之一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由梅尔文·勒罗伊(Mervyn LeRoy)执导、费雯丽和泰勒(Robert Taylor)主演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就是以这首名曲作为主题曲的。这首苏格兰民歌两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表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相互间真诚友谊的美好期待。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曲通常会在除夕夜新年来临那一刻演唱,象征着辞旧迎新。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毕业典礼上,师生们常用这首歌曲抒发告别时的情感。每年夏季在英国举办的BBC逍遥音乐节的最后一晚音乐会结束时,听众们也有自发地合唱这首歌曲的习惯。

长期以来,关于《友谊地久天长》的来源,几乎所有的音乐文献资料都说,这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88年根据苏格兰民谣传录下的一首民歌,并且说,彭斯在将这首民歌的副本交给苏格兰音乐博物馆时写过一段附注:“这是一首古老的歌曲,在我从一位老人那里记下这首歌曲时,它从未被印刷过,也没有手稿。”

然而,到了1998年,情况有了变化。那一年,英国盖茨黑德市(Gateshead)学校音乐教育服务中心一位叫约翰·特雷艾尔纳(John Treherne)的负责人,在市立图书馆内为当地青年管弦乐团寻找新的演出曲目时,发现了出生在斯瓦韦尔村(Swalwell)的英国作曲家威廉·谢尔德(William Shield)在1781年创作的歌剧《罗西娜》(Rosina)的原稿。当他抄写着这部歌剧序曲的乐谱并默默哼唱到结尾时,突然发现那正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也就是说早在1781年,谢尔德就在他的歌剧《罗西娜》序曲中用了《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比彭斯要早七年。

至于是否是彭斯“借用”了谢尔德歌剧中的旋律,现在尚未有定论。不过现在乐界比较多的看法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可能来自一种古老的、名为“斯特拉斯佩舞”(Strathspey)的苏格兰民族舞蹈。它具有典型的苏格兰民歌五声音阶的旋律,原来应当有比较活泼的舞蹈节奏,而谢尔德和彭斯很有可能各自独立地“借用”了这个民族舞蹈的旋律。

当然,上述这些争论和质疑并不会影响到这首《友谊地久天长》的传播。如今它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演唱版本,而且也被改编为许多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1947年弗朗茨·沃克斯曼(Franz Waxman)创作的一首由小提琴和室内乐队演奏的非常有名的《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Variations on“Auld Lang Syne”)。

首先介绍一下许多爱乐者还不太熟悉的二十世纪美籍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电影配乐作曲家和指挥家弗朗茨·沃克斯曼。1906年,沃克斯曼生于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的霍茹夫(Chorzów),少年时代曾学习过六年钢琴,后来不得不尊重父亲的意愿,到一家银行做了两年的出纳员。之后离开银行,先后到德累斯顿和柏林继续学习作曲,晚间则在一家爵士音乐俱乐部弹奏钢琴。1930年,他为德国导演约瑟夫·冯·史坦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的电影《兰色天使》(Der blaue Engel)写了配乐,从此小有名气。

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为躲避对犹太人的迫害,他先迁居法国。在巴黎,他曾为弗里茨·朗(Fritz Lang)导演的法语版电影《利力姆》(Liliom)配乐。1935年,他又迁居美国。导演詹姆斯·韦尔(James Whale)邀请他为电影《化身博士》(Bride of Frankenstein)配乐,这是他在美国的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此后一系列为好莱坞电影如《蝴蝶梦》(Rebbcca)、《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后窗》(Rear Window)、《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写的配乐,使其名声大震。

沃克斯曼一生曾为两百多部电影写过配乐,十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提名,其中《日落大道》(1950)和《郎心如铁》(1951)分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2005年,《日落大道》配乐被列入《AFI百年百大电影配乐》。由于沃克斯曼是一位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天才作曲家,他和其他好莱坞的同辈作曲家如科恩戈尔德、策姆林斯基等一样,很受音乐界的尊敬。

除了电影配乐外,沃克斯曼其它知名的作品还有:根据比才歌剧《卡门》改编的小提琴与乐队演奏的《卡门幻想曲》,根据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改编的小提琴、钢琴与乐队演奏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幻想曲》,以及这里要介绍的小提琴与室内乐队演奏的《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住在美国洛衫矶的小提琴大师海菲茨每年除夕都会邀请一些好友参加在自己家里举办的迎新聚会,这个聚会通常包括一场室内乐音乐会,当时已有相当知名度的沃克斯曼自然也在被邀请之列。1947年,沃克斯曼为当年的聚会写了一首钢琴四重奏:《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就在这一年的除夕聚会上,由海菲茨(小提琴)、弗吉尼亚·马耶夫斯基(Virginia Majewski,中提琴)、拜依(Emanuel Bay,钢琴)以及一位大提琴家一起演奏了这首作品。这首变奏曲将传统的新年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作为主题,用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等各个时期作曲大师的风格作变奏,将整首乐曲处理得既活泼又抒情,既生动又诙谐。不久,沃克斯曼又将这首钢琴四重奏改编成了一个短小的由小提琴、钢琴和弦乐队演奏的《变奏曲》。

这首《变奏曲》由四段组成。

第一段的标题是“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它用典型的十八世纪古典时期莫扎特小夜曲的风格呈示主题,由钢琴主奏,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节日氛围。

第二段的标题是“月光协奏曲”(Moonlight Concerto)。乐曲一开始,在弦乐缓缓奏出的主题衬托下,钢琴奏出了模仿贝多芬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引子,经过一段徐缓的钢琴和弦乐的主题变奏,出现了让人心醉神迷的贝多芬另一首著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它与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极具十九世纪初浪漫时期风格的优美而又抒情的浪漫曲。

第三段的标题是“恰空舞曲”(Chaconne a son gout)。这一段是专供独奏小提琴炫技的,《变奏曲》主题用巴赫著名的《第二小提琴组曲》中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恰空舞曲”形式进行变奏。

第四段的标题很独特“向肖斯塔科菲耶夫致敬”(Homage to Shostakofiev)。所谓的“肖斯塔科菲耶夫”是将二十世纪苏联两位作曲大师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两人的名字“合二为一”。顾名思义,在这段完全是二十世纪现代风格的音乐中,既含有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中那种既活泼又阳光的元素,同时也打下了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特有的既诡谲又诙谐的印记。

1967年2月24日,沃克斯曼因患癌症逝世于美国洛衫矶。

猜你喜欢

变奏曲尔德克斯
民歌主题变奏曲
第六章 珀克斯的生日
充分满足K歌电影两大需求 Linx(林克斯)CRMS-SERIES 5.1音响系统
COMPLEX INTERPOLATION OF NONCOMMUTATIVE HARDY SPACES ASSOCIATED WITH SEMIFINITE VON NEUMANN ALGEBRAS∗
心情变奏曲
罗尔德·达尔的《吹梦巨人》
Glaucus/格劳克斯 GL609(DLCS01A)
春日条纹变奏曲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老棉裤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