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说他“有生之年不可能成功”

2016-06-17徐家祯

音乐爱好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重奏协奏曲大调

徐家祯

至今为止,我谈到的所谓“冷门”音乐家,基本上都属于如下三种:

第一种,生前是很有名望的音乐家,有些当时的名气甚至比我们现在人人皆知的贝多芬、莫扎特都响;但是,一去世之后,就变成了今天的所谓“冷门”音乐家,比如安东·埃布尔(Anton Eberl)和法郎兹·霍夫梅斯特(Franz Hoffmeister)等。

第二种,生前既是作曲家,又是学者和教授,所以他们主要在学术界有名望,死后人们也就逐渐遗忘了他们,比如古斯达夫·杰纳(Gustav Jenner)和弗莱德立克·基尔(Friedrich Kiel)等。

第三种,寿命很短的作曲家,生前刚开始有名就寿终正寝了。因为作品还不够多,死后也就很快被人冷落了,比如诺伯特·布格缪勒(Norbert Burgüller)和阿里阿伽(Juan Arriaga)。

那么有没有生前就一直很不得志的作曲家,身后顺理成章地被打入“冷门”、被人遗忘,但近年来反倒死灰复燃,被人重新“发现”,录了不少作品的作曲家呢?

有!我最近发现了这样一位瑞典作曲家,名叫弗郎兹·贝尔华德(Franz Berwald)。我一查,自己竟然已有十张他的CD,而到Amazon上查了一下,他的作品至少已经出了七八十张CD了,其中还包括他的好几个版本的“交响曲全集”呢!

法郎兹·贝尔华德,1796年7月23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四代都是音乐家的家庭,比舒伯特早出生一年。他的父亲是德国人——小提琴家,捷克音乐家法郎兹·班达(Franz Benda)的学生,在瑞典皇家歌剧院演奏小提琴。法郎兹童年时就是他父亲给他小提琴启蒙教育的,很快,他就能在音乐会上作公开表演了。1811年,瑞典国王卡尔三世接位,重新建立了皇家教堂。次年,十六岁的贝尔华德开始在教堂乐队演奏小提琴,同时还参加了国王的宫廷乐队和皇家 歌剧院乐队。当时的乐队指挥是法国人爱德华·杜佩(Edouard du Puy),贝尔华德向他学习音乐理论,或许也学作曲。贝尔华德十四岁时就演奏过杜佩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给后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就请他到乐队来拉琴,还收他做学生,贝尔华德就是在这一阶段开始作曲的。他早年的作品中,至少有一部七重奏和一部小夜曲。

1818年,贝尔华德办了一本音乐杂志,主要刊登钢琴小品和歌曲,包括他自己的作品。这本杂志延续了两年之久。1821年,贝尔华德写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由他弟弟奥古斯特演出,但听众反应不佳,有些听众甚至在演奏慢板乐章时发出笑声。

1825年,贝尔华德的父亲去世,家里发生了经济问题。贝尔华德申请了几个奖学金,都没有成功。直到1829年,他才终于得到瑞典王子的一些资助,能够去德国柏林深造。

在柏林,贝尔华德写了几部歌剧,但都没有上演的机会。就这样在柏林生活了六年,音乐方面的发展还是一筹莫展。最后,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于1835年开始经营起骨科和物理治疗的业务来了。其实,贝尔华德既没有学习过医学,也没有学习过仪器制造,但是他的医疗事业倒生意兴隆,顾客不少,名声也很好。他发明的一些骨科器械直到现在还在被医生们使用,难怪他的传记作家把他比作“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达·芬奇”——中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就是一位科学技术、数学物理、绘画艺术样样精通的全才。

赚了一些钱后,大概贝尔华德还是想回到他更感兴趣的音乐事业上去吧,于是,1841年,他结束了自己在柏林主持了六年的颇为成功的骨科和物理治疗业务,去维也纳试试他的音乐运气了。

在维也纳,他的运气比在德国时好了一点:他结了婚;他写的一部交响诗获得了在霍夫堡皇宫演出的机会,而且得到相当不错的评价。次年,1842年,贝尔华德一口气写了四首交响曲,可是在他生前,只有《第一交响曲“严肃”》(Sérieuse)有过公演的机会。那是1843年,贝尔华德回到瑞典以后,在斯德哥尔摩由他表兄弟约翰·弗莱德立克指挥皇家歌剧院乐队演出了一场。在同一场音乐会上,还演了他的一部轻歌剧,但反应很冷淡。1846年,贝尔华德在瑞典上演了另一部轻歌剧,然而观众和评论界的反应更加冷漠了。

从1846年到1849年,贝尔华德在欧洲旅行过不少地方,还在巴黎住了一段时间,想寻找演出他歌剧或者作品的机会,但没有成功。

1855年,贝尔华德写了一部钢琴协奏曲,原本是打算让他后来跟李斯特学钢琴的一位学生首演的,但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首演被取消了,这部协奏曲一直到作曲家去世三十六年后,于1904年才由作曲家的孙女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场学生音乐会上首演。

在贝尔华德生前,瑞典音乐界从来没有对他有过任何好评。在报纸上,音乐评论家有时甚至对他的音乐恶言讥讽。相对而言,他的音乐在德语世界反倒能得到较好的评价,1847年,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艺术大学(The Mozarteum Salzburg)还得到了一个荣誉职称。但是回到瑞典后,他的音乐创作依然得不到音乐界的承认,于是他只能再次改行。这次,他去帮人经管一个玻璃工厂,自己还办过一个制砖厂。不过,他业余还是演奏小提琴,并作曲。这一时期,他创作的重点是室内乐。

贝尔华德一生写过好几部歌剧,但只有一部《索利亚的埃斯特里拉》(Estrella de Soria)在他生前上演过五次。他的第二部歌剧《格孔达的女皇》(Drottningen av Golconda)本来安排好在1864年上演的,但临时因为皇家歌剧院换了院长,首演就取消了。在作曲家去世后整整一百年,这部歌剧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首演。贝尔华德还有几部歌剧,但现在连手稿都找不到了。

虽然贝尔华德于1866年得到了瑞典国王的嘉奖,但是他申请一个乐队的指挥之职却未能得到。他申请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的教授职位,一开始也被音乐学院拒绝。最后,由于皇室的干涉,贝尔华德才最终得到了这个职位,但是他只教过五个学生,因为只过了两年 ——1868年4月3日,他就因肺炎去世了。

有一位瑞典评论家这样评价贝尔华德:“他就是这么一种典型的作曲家——不断得到别人的鼓励,也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什么目标都没有达到,而且也不可能预见会有达到目标的那一天。”

现在,有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贝尔华德作为一位作曲家之所以如此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音乐太“新颖”、太“前卫”、太“大胆”,当时的人们无法接受。但是,我倒是觉得他的音乐并没有真正跳出“贝多芬-布拉姆斯”这一时代的框框。我个人认为,贝尔华德生前如此不得志,他的音乐那么不受瑞典音乐界的欢迎,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

其一,在十九世纪中期,瑞典整体的音乐水平还无法跟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听众的爱好比较保守,欣赏力不高,乐队和歌剧院的演出水平也远远低于德、奥、法、英等国。贝尔华德的作品在瑞典的几次演出都不成功,这跟乐手的演奏水平和听众的欣赏水平都有关系。

其二,贝尔华德1829年离开瑞典去德国深造,那时他三十三岁。他在德国和维也纳住了十多年,等他重回祖国瑞典时,已经1842年,他四十六岁了。也就是说,贝尔华德最主要的创作生涯是在国外度过的,难怪比较保守的瑞典音乐界和听众对他不熟悉了。再说,他一辈子有两次离开音乐界去从事别的职业:一次是开骨科诊所,长达六年之久;还有一次是去经管工厂,也有好几年。这也导致了音乐界和听众对他的疏远和陌生。

其三,贝尔华德性格上的缺点也导致了他的失败。据说,他在柏林时见了门德尔松以后,门德尔松对他的印象就不好,说他“很傲慢”。

我共有十张CD录有贝尔华德的作品。其中三张是他与其他作曲家的合辑,都是协奏曲。其余七张都是贝尔华德的室内乐作品。总的来说,我更喜欢他的协奏曲。先说那三张合辑,共收贝尔华德的两首协奏曲:

第一张是德国Philips公司1995年出版的大管作品集,收了六位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有一首贝尔华德为大管与乐队而作的《F大调音乐会曲》(Concert Piece in F,Op.2),由克劳斯·图纳曼(Klaus Thunemann)演奏大管,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协奏,内维尔·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指挥。

第二张是英国Chandos公司2008年出版的大管作品集,也收了贝尔华德同一首大管作品,由凯伦·吉奥吉根(Karen Geoghegan)演奏大管,英国北方歌剧院乐队(Orchestra of Opera North)协奏,沃尔菲什(Benjamin Wallfisch)指挥。

这部《F大调音乐会曲》是贝尔华德的早期作品,有三个乐章,是一部相当好听的音乐作品,有点胡梅尔或 施波尔(Louis Spohr)作品的风格。但奇怪的是,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听起来有点像歌剧音乐,非常戏剧化,而中间那个慢板乐章的主题,却用了英国民歌《家,甜蜜的家》(Home, Sweet Home)的旋律。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贝尔华德的音乐总体结构有点杂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觉得这两个版本的演奏和录音都相当不错。

第三张唱片是Naxos公司1997年出版的《瑞典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收了三位瑞典作曲家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贝尔华德的一首《升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列为第一首,由林格堡(Tobias Ringborg)担任小提琴独奏,瑞典室内乐团协奏,尼克拉斯·维纶(Niklas Willén)指挥。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一首相当好听、旋律性很强的曲子。在这张CD所收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尔华德的这首是最好听的,其风格有点像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尔华德写这首作品时只有二十四岁,那时他还在皇家歌剧院乐队中拉小提琴,尚未去柏林深造。

再说说我的七张贝尔华德室内乐作品的CD:

第一张是1986年奥地利koch schwann公司出版的三首钢琴和弦乐器或管乐器合奏的重奏曲:

1)降E大调钢琴、单簧管、圆号和大管四重奏(1819)

2)C小调钢琴五重奏(1853)

3)降B大调单簧管、大管、圆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七重奏(1828)

在这三首曲子中,除了第二首钢琴五重奏以外,其余两首都是贝尔华德未去德国深造前的早期作品。那部七重奏很可能是受贝多芬作品的启发而写的,因为贝多芬也有一首同样组合的七重奏(Op.20)。

贝尔华德写过两首钢琴五重奏,都与李斯特有关,这张CD只收了第一首。我有另一张Explore公司的CD两首都收了,所以关于这首五重奏,我下面再谈。

至于第一首作品——钢琴和管乐四重奏——则有点奇怪,因为我发现其第三乐章的主题竟然跟卡尔·鲁维《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主题如此相像。那么,是谁抄袭了谁呢?

我查了一下,发现鲁维和贝尔华德竟然出生于同一年,鲁维只比贝尔华德多活了一年而已。1831年3月10日,鲁维的这部钢琴协奏曲在柏林首演,由作曲家自己担任钢琴独奏。而贝尔华德的这部四重奏写于1819年,比鲁维的协奏曲早了十二年。1831年,贝尔华德已经在柏林两年了,很可能,他认识了德国作曲家鲁维,把自己早年的作品拿给他看,于是鲁维就借用了这个旋律。那时,作曲家之间互相借用音乐元素可能并不算抄袭吧,否则,鲁维的这首钢琴协奏曲首演时,贝尔华德也在柏林,他会不控告鲁维吗?

我的第二张和第三张 CD都是贝尔华德的钢琴三重奏作品,分别由Marco Polo和Naxos出版。其实这两个牌子都属于同一家公司,不知为什么1989年用Marco Polo的品牌出了第一张,到1991年出第二张时却用 Naxos牌子了。

Marco Polo那张CD的三首曲子由普鲁尼(Ilona Prunyi)演奏钢琴,吉斯(András Kiss)演奏小提琴,昂茨采(Csaba Onczay)演奏大提琴。

1)降E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 (1849)

2)F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 (1851)

3)D小调第三钢琴三重奏 (1851)

Naxos那张CD的四首曲子由德拉菲(Kálmán Dráfi)演奏钢琴,穆德里安(Jozsef Modrian)演奏小提琴,克尔坦兹(Gy?rgy Kertész)演奏大提琴:

1)C大调钢琴三重奏 (1845)

2)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 (片断)

3)C大调钢琴三重奏 (片断)

4)C大调第四钢琴三重奏

这两张CD中五首完整的钢琴三重奏和两个片断都写于贝尔华德从德国和奥地利回瑞典以后的岁月中。第一首三重奏从未出版过,中间三首都是在德国汉堡出版的,最后一首钢琴三重奏完成于1853年,但一直等到他去世二十八年后才在1896年出版。

第四张CD是瑞典Bis公司1996年出版的贝尔华德《弦乐四重奏全集》,由Yggdrasil弦乐四重奏团演奏,共收三首作品:

1)G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1818)

2)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 (1849)

3)降E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 (1849)

其中,第一首是贝尔华德的早期作品,写作时他年仅二十二岁。其实,那年他写了两部弦乐四重奏,可惜一部已经遗失。第二、三首则是他从德国回瑞典后写的。

第五张CD是英国Explore公司2006年出版的两首钢琴五重奏,由维也纳爱乐五重奏团和钢琴家莫拉塞克(Eduard Mrazek)联合演奏:

1) C小调第一钢琴五重奏(Op.5)

2) A小调第二钢琴五重奏(Op.6)

贝尔华德一生一共写过两部钢琴五重奏,都完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857年4月,贝尔华德因公务出差德国,他趁此机会拜访了李斯特,并把他的《第一钢琴五重奏》拿给李斯特看。李斯特把乐谱拿到手就在钢琴上弹奏了出来。事后,贝尔华德在给李斯特的信里说:“我听到我的《C小调五重奏》被一位让人震惊的钢琴诗人弹奏出来——见谱即奏!——这才是真正的音乐!突然间,这部作品不再是钢琴曲了,它似乎变成了一部交响音乐。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钢琴家的名字。”后来,贝尔华德把他的《第二钢琴五重奏》献给了李斯特。

第六和第七张CD是一套,英国hyperion公司2006年出版的贝尔华德六首室内乐曲,由苏珊·汤麦斯(Susan Tomes)演奏钢琴,高迪亚合奏团(The Gaudier Ensemble)演奏弦乐器和管乐器:

1)降E大调钢琴、单簧管、圆号和大管四重奏(1819)

2)F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 (1851)

3)降B大调七重奏(单簧管、大管、圆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1828)

4)C小调第一钢琴五重奏(1853)

5)D大调钢琴和小提琴二重奏(约1858)

6)C大调第四钢琴三重奏 (1853)

这两张CD中所收的室内乐作品与上面几张CD的曲目,除了第五首《D大调钢琴与小提琴二重奏》以外,其余都是重复的。

从一位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评论贝尔华德的音乐,我觉得他的音乐作品不能说不好听,尤其是他的两首协奏曲,可听性相当强。我没有听过他的钢琴协奏曲和交响曲,但既然他的交响乐普遍被人称为是他最成功也流传最广的作品,那么我想一定不会很差。即使是贝尔华德的室内乐,我也觉得几乎每部作品都有精彩的片段,只是我常常觉得有点散乱,摸不清作曲家的思路和头绪罢了。我只能猜想,贝尔华德作曲时,大概头脑中常常只有自己而没有听众,就像有些作者写文章时只有自己而没有读者一样,于是他的作品总让人觉得是在“自说自话”吧。

还是李斯特最能看穿贝尔华德的优缺点,从而能对他作出最为公允的评价。这是李斯特1858年给贝尔华德信中的一段话:“你掌握了真正的独创性,但是你在有生之年不可能成功。不过,这并无关系,你无论如何还是应该继续创作下去。”

回头看一下贝尔华德的一生以及他死后一百四十多年中世人对他评价的变化,我真惊讶李斯特的预言竟然会如此之准确!

猜你喜欢

三重奏协奏曲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三重奏
三重奏
G大调随想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幸福三重奏
粮的三重奏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