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互补、资源互补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2016-06-17吴永林万春阳
吴永林 万春阳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协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互补、资源互补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吴永林万春阳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100144)
〔摘要〕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协同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生产过程的提升作用。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技术互补和资源互补对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协同技术创新技术互补资源互补技术创新能力
协同技术创新是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通过共享资源和要素,共同协作以达到创新目标的行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或者案例分析法对协同创新进行研究,如解学梅等(2014)研究了协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1],朱雪春等(2014)利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了企业协同创新伙伴的选择问题[2],这些学者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分析协同创新模式、合作伙伴和创新绩效等因素,但对于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这两类企业协同技术创新行为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模型,以分析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这两个创新主体的协同技术创新行为。
1模型基本设定及假设
假定企业1是一家高技术企业,企业2则是一家传统企业,并且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企业的产出可以表示为:
q=F(K,L)=AKαLβ,0<α<1,0<β<1
(1)
其中,(K)和(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α和β为常数,A表示企业生产技术或生产率的变化。技术创新活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产出,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但是,技术创新有着高风险和高失败率的特点,此处可以用风险型决策法来计算企业技术创新获得的收益。把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记为θ(0<θ<1),θ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科技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科研人员的素质等因素,根据风险型决策模型可知,企业最终产出的数学期望服从(0-1)分布。同时假定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则企业的产出加倍,如果失败,产出保持不变,而无论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成功,都会消耗研发资金。
2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选择分析
结合以上假设和条件,可以计算企业产出的数学期望如下:
E(F)=θ[2F(K,L)]+(1-θ)F(K,L)=(1+θ)F(K,L)=(1+θ)AKαLβ
(2)
根据公式(1)和(2),在选择技术创新后,企业1和企业2的产出的数学期望为:
(3)
仅从数学期望上来看,与没有进行技术创新时相比,企业1和企业2在创新后各自的利润增加值分别为:
Δπ1=θF1-I,Δπ2=θF2-I
(4)
根据公式(4)可知,只有当Δπ1>0、Δπ2>0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才会得到正的利润,并且随着技术创新成功率的不断降低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成本逐渐上升,利润会不断减小,如果企业能够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来与自己共同承担风险,并且共享创新收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也将更加顺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企业选择企业联盟、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原因。对于传统企业来讲,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生产经验,但是传统企业面临升级转型的巨大压力,如果能够与高技术企业进行合作,吸收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管理经验。双方在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取所需,相互弥补,在相关知识、技术上实现互补,对于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1企业合资研发的情况分析
假定企业1和企业2达成共识,开展了协同技术创新活动,并且约定双方共同分摊研发成本,共享技术专利、创新收益等创新成果。此时,每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变成原来的一半。由于创新的成果一般都是一种新的技术,而新技术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是很显著的,所以在技术创新成功之后,两个企业的生产效率都会提高。假定单位产品的价格为p,则在通过协同技术创新后,两个企业各自的利润期望值可以表示为:
E(π1)=(1+θ)p1q1-C1-I/2,E(π2)=(1+θ)p2q2-C2-I/2
(5)
与两个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创新时相比,两个企业的利润增加值为:
(6)
根据公式(6)可知,与单独创新相比,在合资研发时,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都能够降低各自的研发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卢少华和陶志祥(2004)认为协同创新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更为有效的利用稀缺资源[3]。如今全国各地政府制定了许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用以扶持、鼓励当地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也为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协同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技术互补、资源互补时的情况分析
企业选择协同技术创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互补性的资源或者技术,Beers等(2004)指出为了防止市场冲突,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其他行业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4]。这里用ξ(ξ>0)来表示企业之间的技术协同效应,ξ的值越大,说明两个企业技术互补的效果越好,Tesoriere(2008)认为互补效应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知识异质性、技术不对称性等因素[5]。在此条件下,假定企业1和企业2原来的技术能力各自为A1、A2,则在协同创新之后,两个企业的技术均变为ξ(A1+A2),并且两个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和要素投入保持不变,则在协同技术创新后,两个企业产出的期望值分别为:
(7)
(8)
与企业单独技术创新相比,两个企业利润的增加值分别为:
(9)
(10)
由于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使得两类企业的技术互补性强于同行业的企业,要想使两个企业在协同技术创新中都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则需要使Δπ1>0且Δπ2>0,根据公式(9)和公式(10),ξ的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ξ(A1+A2)-A1>0,ξ(A1+A2)-A2>0
(11)
在现实中,由于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差异,A1和A2的差距可能较大。为了使公式(11)成立,需要使ξ的值尽可能的增大,而由于协同创新本身能够使整体的效用大于部分效用的总和,即:
ξ(A1+A2)>A1+A2
(12)
结合公式(12),有:
ξ(A1+A2)-A1>(A1+A2)-A1>0,ξ(A1+A2)-A2>(A1+A2)-A2>0
(13)
由公式(13)可以推导出公式(11)能够成立,即企业通过协同创新能够实现“1+1>2”的效应,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验证上述推论,现利用实证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验证,同时做出研究假设:
假设H1:在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技术互补有助于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假设H2:在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技术互补有助于提高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假设H3:在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资源互补有助于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假设H4:在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资源互补有助于提高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研究设计
3.1调查对象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文需要测量的变量共计有3个,企业之间的技术互补、资源互补为自变量,每个变量设计两个问题来测量,技术互补根据双方在具体技术领域的互补性和基础知识的关联度进行测量,资源互补根据企业对该资源的需求及重要性进行衡量,参照了徐二明和徐凯(2012)的研究量表[6]。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企业的专利数量、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及推出的新工艺流程的数量来衡量,设计4个问题进行衡量,每个指标用Likert 5级量表来衡量受访者对该问题的认同度,具体指标及内容描述见表1。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技术互补、资源互补和技术创新能力这3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67、0.732和0.830,由于量表中各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可以认为量表的信度较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利用回归方程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验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调查方法上,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选取北京、成都等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工作人员。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实地发放、邮寄、网络发放等形式发放问卷,一共发放了415份问卷,收回385份问卷,去除了空白、漏填的70份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15份(N=315),有效问卷比例为81.8%。其中,以高技术企业为对象的有144份,主要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企业,以传统企业为对象的有171份,主要涉及建筑、化工、传统制造业等传统行业。
3.2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本文中的各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的结果可知,技术互补、资源互补与技术创新能力这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1 变量测量及问卷内容
表2 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此处分别以技术互补和资源互补为自变量,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因变量,同时将样本分为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两组,利用SPSS软件做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技术互补、资源互补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359和0.338,且Sig值均小于0.05,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技术互补和资源互补有助于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故假设H1和假设H3通过检验。同理,技术互补和资源互补这两个变量对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382和0.298,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技术互补和资源互补有助于提高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即假设H2、H4通过检验。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技术互补、资源互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正向的积极影响。因此,在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合作方的资源、技术,同时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提高合作伙伴的创新积极性,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4结论及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增加企业的产出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在面临技术创新风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协同技术创新可以分摊成本,并且通过增强协同效应来提高产出,以达到单独创新难以实现的效果。在实践中,由于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在具体的技术领域和技术资源上存在一些差异,使企业在协同技术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有所不同。对单个企业来讲,为了尽可能的利用互补性的技术和资源,企业需要寻求更广阔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并且打破行业领域和地域的限制,同更多的优秀企业一起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虽然在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两个企业之间产品的性能、品质的相似性会逐渐提高,从而影响各自的市场销售情况,但是通过双方互补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尽可能的抵消这种负面影响。同时,凭借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各自的管理经验及市场营销渠道,能够有力的降低产品的市场冲突,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解学梅,左蕾蕾,刘丝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效应的影响——协同机制和协同环境的双调节效应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72~81
[2]朱雪春,陈万明,殷红幸.企业协同创新伙伴选择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91~102
[3]卢少华,陶志祥.动态联盟企业的利益分配博弈[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3):65~68
[4]Beers C.V.,Berghallb E,Pootc T.R&D Internationalization,R&D Collaboration and Public Knowledge Institutions in Small Economies:Evidence from Finland and the Netherlands[J].Research Policy,2008,37(2):294~308
[5]Tesoriere A.Endogenous R&D Symmetry in Linear Duopoly with One-way Spillover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8,66(2):213~225
[6]徐二明,徐凯.资源互补对机会主义和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12,(1):93~103
(责任编辑:王平)
Complementarity of Technology,Complementarity of Resour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Collabo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u YonglinWan Chuny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4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and combines the related theory of micro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between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Key words〕collabo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mplementarity of technology;complementarity of resourc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吴永林,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成长、产业组织及产业发展等。万春阳,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与战略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6.008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