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
2016-06-17戴志敏
戴志敏 罗 燕
1(南昌大学,南昌 330031) 2(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
戴志敏1,2罗燕1
1(南昌大学,南昌330031)2(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部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存在阻碍作用;工业化对中部地区城镇化作用不显著,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人口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最后,基于已有研究结论提出深化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中部地区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对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取得了较大幅度提升。积极推进城镇化是实现中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途径。但可以看到,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但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制约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瓶颈。因此,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对于明确中部各省深化城镇化发展的具体途径,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Lampard[1]认为,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程度与城镇化阶段之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Northam[2]进一步揭示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线性经验关系。Bruckner[3]研究发现,非洲地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就国内而言,朱孔来[4]研究表明,中国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郭松[5]实证得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经济的增长,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吴斌[6]研究得出浙江省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刘建华、周晓[7]研究表明吉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从而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诸多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Chenery和Syrquin[8]研究发现,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产业结构的变迁,从而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Gilbert和Gugle[9]实证得出,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三产业发展高度正相关,与第一产业发展负相关。师来应[10]分析发现,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显著正相关,与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相关程度不高。王云昊[11]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张恒、郭雅[13]通过VAR模型证实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相互影响效应。林秋玲[14]研究表明,福建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上升的均衡关系,城镇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因。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国家宏观层面或某个特定省份对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两两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缺乏从特定区域视角同时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城镇化水平、各产业结构关系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可能呈现不同特点。因此,本文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掌握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1模型设定、数据及变量说明
中部地区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各省的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关系以及城镇化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为本文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提供了现实背景。因此,本文运用中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
1.1模型设定
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变迁,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也随之转变。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化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又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相应的带动作用。本文重点考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率的作用,因此我们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
LnUri,t=β0+β1LnGDPi,t+β2LnSTRi,t+γControli,t+εi,t
(1)
其中,LnUri,t表示城镇化率,LnGDPi,t表示经济发展水平,LnSTRi,t表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Controli,t为控制变量,β0为方程的截距项,β1,β2,γ为对应的系数,εi,t为误差扰动项,i代表地区,t代表时期。
由于考虑到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关系和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省份可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可能呈现不同特征。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规模相匹配,为了捕捉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本文引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STRi,t*GDPi,t”来分析各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程度对城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将模型(1)进一步扩展为:
LnUri,t=β0+β1LnGDPi,t+β2LnSTRi,t+β3LnSTRi,t*LnGDPi,t+γControli,t+εi,t
(2)
模型(1)、(2)为本文进行回归分析的基本模型。实证结果中,若交互项的系数β3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与经济发展的适度匹配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反之,则会阻碍城镇化发展。
1.2数据选取
本文研究的区域为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样本期间选择2000~2014年,主要是由于国家统计局于1999年对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做了新的规定,以往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衡量的城镇化率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城镇人口比率更能准确地描述城镇化的发展潜力。所有数据均来自中部地区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及同花顺金融数据库。分析软件采用Stata12.0。
1.3变量说明
本文研究的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1)被解释变量:选取城镇化率(Ur)为被解释变量,根据最新统计口径,采用城镇人口与当地常住人口的比率来衡量地区城镇化水平。(2)解释变量: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为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GDP)通常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指标(STR)采用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GDP的比值来反映;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STR*GDP)以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乘积来表示。(3)控制变量:由于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因此选取工业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对外开放程度为控制变量。工业化率(IND)采用工业生产总值与GDP之比来衡量;人口自然增长率(NPG)用各省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来表示;对外开放程度(OPE)用各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具体有关变量的定义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2实证结果及分析
2.1统计性描述
2.1.1区域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描述性统计
从2000~2014年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来看,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后,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中部地区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但工业化率却出现一定幅度波动,2011年以后工业化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整体来看,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且自2011年以后这种滞后效应越来越大。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安徽、河南、湖南及江西4省在2000~2014年的平均城镇化水平要低于同一时期的中部地区总体平均水平(43.76%),说明这些省份的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平均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为黑龙江省,达到54.54%;其次为吉林省达到52.60%,两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最低的为河南省34.10%,其次为江西省39.76%。在工业化方面,除了山西、河南两省,其余各省的工业化率都低于城镇化率,这与时间变化趋势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从以上统计性描述可以总结出,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
2.1.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各变量的统计数据来看,其中均值和中值的结果基本一致。中部地区所有观测点城镇化率(Ur)取对数后均值为3.7572,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1442和4.0610;经济发展水平(GDP)取对数后的均值为8.9361,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7.5206和10.4614。从这两个变量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STR)的各特征值相对平稳,说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关系相对处于同一层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项(STR*GDP)却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从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工业化率(IND)、人口自然增长率(NPG)与对外开放程度(OPE)的差异性也较大,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取对数后的最小值为0.3212,最大值为9.5324,说明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因素存在地区差异。以上主要变量特征进一步印证了本文提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存在影响的模型假设。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2实证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前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出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Hausman检验拒绝随机效应,故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中部地区所有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全样本回归结果见表3,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2.2.1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的影响
表3中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均显示,在控制了工业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对外开放程度3个变量后,LnGDP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城镇化水平也越高。这一结果说明,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
2.2.2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
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LnSTR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企业不断聚集,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使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建设加快,从而大力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2.2.3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
模型(2)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LnSTR*GDP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正向促进作用,反而较为严重地阻碍了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本文认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未能有效协调,各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力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速度等的不匹配对城镇化产生了迟滞作用。此外,中部地区近几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大程度上受第三产业的推动,且中部地区并没有大规模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工业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不利于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2.2.4工业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的影响
模型(1)、(2)的回归结果均显示:工业化率(IND)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进一步表明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质量不高、工业结构趋同导致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从而使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中部地区近年来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兴起,工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有限,不能有力地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人口自然增长率(NPG)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与近年来中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不断上升有关,说明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除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口城镇化”的动因。对外开放程度(OP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表3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的
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该变量估计系数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3稳健性检验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的带动,工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为此,本文直接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征产业结构变量,并运用于模型(2)进行回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剔除第二产业的影响,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进行回归后,上述结论基本保持不变。即,第三产业的系数仍显著为正,且绝对值较大,这进一步验证了中部地区属于第三产业带动的城镇化发展类型,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滞后。但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仍是阻碍中部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可以得出,本文的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4 变量替代性的检验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该变量估计系数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部地区8省的样本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并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最终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优化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匹配程度是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若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能协调发展,则会促进城镇化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城镇化发展。(3)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4)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人口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重要动因之一。(5)对外开放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4.2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发展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加快转变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城镇化深入发展,为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带动城镇化发展。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促进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而有效吸纳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
(3)提高工业化发展质量,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使工业化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技术升级,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工业发展结构,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甚至使工业化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4)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格局。结合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关系,选择适当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配程度,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经济发展重点相契合,从而发挥更大的结构效应。
(5)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构建城镇化制度保障机制。“人口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因此要继续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各种行政限制和壁垒,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合理向城镇流动,构建城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从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Gunnar Alexdersson.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merican Cities[M].Beijing:Routledge,2015
[2]Northam R M.Urban Geography[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5
[3]Bruckner M.Economic Growth,Siz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and Urbanization in Afric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2,71(1):26~36
[4]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80~87
[5]郭松.我国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8):66~67
[6]吴斌.浙江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7]刘建华,周晓.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吉林省经验数据的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76~80
[8]Chenery H B,Robinson S,Syrquin M,et al.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M].Published for the World Ban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Gilbert A G,Gugler J.Cities,Poverty and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J].Population & Development Review,1983,(4):575~577
[10]师应来.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0):90~92
[11]王云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商界论坛,2014,(8):227~227
[12]张静萍,张洪潮.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资源型城市战略性工业产业优选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2):40~48
[13]张恒,郭雅.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2):12~14
[14]林秋玲.福建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协调性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15
(责任编辑:王平)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Central Region
Dai Zhimin1,2Luo Yan1
(1.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2.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2000-2014 data from central region as research sample,using static panel data model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entral region urban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entral region urbanization;the interaction ter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urbanization;the effect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urbanization is not significant,industrialization lags behind urbanization;“Population Urbanization”is an important reason of central regi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Finally,some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deep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based on research.
〔Key words〕urb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central region
收稿日期:2015—12—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3611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M580276),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ZBZD01),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生态效率视角下区域产业结构协调能力分析”(项目编号:YC2015-S107)成果。
作者简介:戴志敏,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罗燕,南昌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6.001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