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调发展研究
2016-06-17马卫刚
马卫刚
(石河子大学,石河子 832002)
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调发展研究
马卫刚
(石河子大学,石河子832002)
〔摘要〕文章以2005~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区)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灰关联和熵权法对我国区域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积极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测评,研究显示我国三系统的协调度10年期间增长了1.3%,仅有5个地区属于中度及以上协调发展型,各地区在实现类型升级后再度突破较难,三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发展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而高新技术产业是应用当代最新科技成就,通过高强度的科技创新与科技研发活动建立与发展起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快速促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均已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谋求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杠杆。2014年我国科技进步环境稳步提升科技人力资源保持增长态势,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由上年的1059.2人/万人提高到1121.6人/万人;科研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1566.3亿元,比上年增长47.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均工资达到69254元,比上年增长了7.8%;有R&D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了12.6%,比上年增长1.4%。随着我国科技环境的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到12.7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8%;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6605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8.2%;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明显,总量达到1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科技进步环境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的进步带动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社会的全年劳动生产率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能源利用效率也有所改善,综合能耗产出率为12元/千克标准煤,比上年提高0.49元/千克标准煤。通过科技进步环境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舒尔茨研究表明:美国在二战后农业生产增长的80%是由科学技术贡献的,仅有20%为物质资本积累贡献的。王稳(2003)认为经济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载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劳动产出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增长,并且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知识外溢与研究发展活动和国际技术的扩散实现完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陈冬生,魏建国等(2003)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武汉市1991~2000年的科技相关数据的分析结论认为,武汉R&D经费投入与科技创新人员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作用[2],刘思峰(2004),吴慈生(2010)等在后续的研究中也证明了此观点[3,4]。杨建慧(2010)认为科技创新体系由新知识、新技术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科技管理创新所构成,是经济发展转变的主要动力[5]。方丰,唐龙(2014)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科技进步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3条途径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陈刚、赵志耘(2014)等从科技创新驱动的要素重组、产业结构升级和需求结构优化的3个视角,分析科技创新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7]。
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发展,发展高新技术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顾穗珊(2004)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995~2001年科技投入的相关情况,认为科技资本投入与科技人员投入中,科技人员投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8]。柴盈(2011)对深圳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方式及转变历程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深圳依靠发展自主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得深圳由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9]。黎春燕(2012)分析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欠发达地区由于科技基础薄弱、资金匮乏、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而造成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建设难度大[10]。王江(2015)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市、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1]。
通过文献回顾可发现,学者对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针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未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选取2005~2014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区,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的相关数据,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度三系统间的协调度,以期为我国科技进步环境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2构建模型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度计算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系统的水平,并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所占权重。
2.1.1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的核心是计算关联度,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若干个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数值关系,反映了曲线间的关联程度,计算部分如下[13]:
(1)确定分析数列,yk表示为参考数列,xik表示为比较数列。
(2)将各系统中的指数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各系统之间的关联系数。
其中,i=1,2,…,m;j=1,2,…,n;ρ为分辨系数,将ρ取值为0.5。
(4)关联度μi为各系统的综合得分。
2.1.2协调度模型
本文采用杨士弘提出的协调度模型[14],计算公式为:
2.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者协调发展关系,其中科技进步环境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三方面进行指标设置,高新技术产业化从产业化水平和产业化效益进行指标设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力进行指标设置,部分指标参考《中国科学技术指标》公布的相关科技指标,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三系统协调发展构建指标
相关数据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6~2015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14年)里的数据整理所获得,地区涵盖我国30个省(市、区,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
3协调度实证与分析
3.1我国各省(市、区)协调度值
根据协调公式计算出在2005~2014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长方式转变的协调发展度(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在2005~2014年10年期间,我国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呈现向上增长随后负向下降趋势,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2005年三系统的综合协调度为0.652,2006年增长到了0.665,增长了1.3%,2006~2008年期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2008~2012年期间增长到了0.671,但是在2013年期间下降到了0.664,2014年保持在0.664的水平上,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10年期间三系统的协调度仅小幅上升了1.2%。
图1 2005~2014年我国三系统协调发展值
从我国30个省(市、区)协调度发展关系可以看出,2005~2014年期间,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等20个省(市、区)的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其中北京三者之间的协调度上升幅度最大,达到了7.3%;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青海10省(市、区)均出现负增长,各省(市、区)的三者之间的协调度下降程度不大,下降幅度最大的福建也仅降低了2.2%。
表2 我国30个省(市、区)三系统协调发展度
续 表
2.2我国各省(市、区)协调度发展时空分布
2.2.1地域维度
根据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调发展度的大小划分三系统协调发展的情况,本文将我国30个省(市、区)三系统协调度划分为五种类型,如表3所示。
表3 协调发展度的分类
(1)高度协调发展型
处于该区域发展的有北京、上海,这些地区的三系统协调度值达到0.8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的科技进步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度协调发展的,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地区,具有政策、人才、信息、科技的先天性优势,区域内聚集着国内外大型的科技创新企业与机构,并且在本土也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独特、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研发型企业群,无论从科技进步环境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转型驱动力强。
(2)良好协调发展型
处于该类型的有天津和广东,协调度值在0.75和0.799之前,表示这些地区的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较好的协调发展。这些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强区和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的地区,有着较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优质人才和企业,承接大量国外企业入驻,区域内聚集着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中度协调发展型
中度协调发展型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值在0.7和0.749之间,该类型的地区仅有江苏,属于三系统中度协调发展型地区。江苏属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技术创新、科研开发能力强,智力优势比较明显,计算机、电子元件、航空航天工程等已有比较好的基础。电子工业是全国最强的,也是中国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提升。近几年来,江苏着力打造“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优越科技进步环境使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迅速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勉强协调发展型
处于该类型的有福建、浙江、山东、海南、四川、重庆、湖北、辽宁和吉林,这些地区的三系统协调度值在0.65和0.69之间。主要分布在沿海、东北、长江中上游地区,属于我国较为发达地区,但是由于区域开放程度受限,市场发育不够充分,虽然聚集着大量的科技人才,但是由于体制原因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企业未发展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亟须政策引导推动科技创新。
(5)低度协调发展型
处于该类型的有内蒙古、陕西、安徽、黑龙江、江西、湖南、广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新疆和宁夏。这些地区大部分为我国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但是科技创新环境与投资环境亟待完善,政府引导性投资不足,投融资市场和技术产权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不完善,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尚未形成,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借助外力、引进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2005~2014年区域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系统进行协调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研究十年期间,我国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呈现向上增长随后负向下降趋势,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10年期间增长了1.3%;(2)我国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系统的协调度在中度协调发展型及以上的地区仅有5个,各地区在实现类型升级后再度突破较难,部分地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乏力;(3)各地区三系统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各地区间差距较大,5个高度、良好、中度协调发展型地区均为东部沿海地区,9个勉强协调发展型地区均为东部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较好地区,16个低度协调发展型地区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三系统协调度呈现出与经济发展匹配的梯形阶队。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1)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科技创新资本投入是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进步环境各创新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资源也会日趋强大,应创新政府科技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完善的财政科技投入与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2)不断扩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与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跨区域的人才流动以及合作平台,加强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科研合作,全面激发科技人力资源为推动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管理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落实并全面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机制,设立财政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渠道多方式的资金支持。(4)加快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心,促进跨区域的科技创新信息交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发展中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稳.科技进步对经济效率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2):96~102
[2]陈冬生,魏建国,严琼芳,等.武汉市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48~50
[3]米传民,刘思峰,杨菊.江苏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34~36
[4]吴慈生,宋良雨.安徽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
[6]杨建慧.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以山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2):104~15,125
[7]方丰,唐龙.科技创新的内涵、新动态及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J].生态经济,2014,(6):103~105,113
[8]陈刚,赵志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4,(6):5~8,16
[9]顾穗珊.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及产业发展灰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6):74~76
[10]柴盈.自主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与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性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7):50~53
[11]黎春燕,李伟铭,刘骋.后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建设研究——以海南省投融资、财税、人才和产学研政策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108~113
[12]李鸿雁,等.高新技术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6):98~105
[13]王江.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32~37
[14]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28~30
[15]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责任编辑:王平)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Hi-tech Industry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Ma Weigang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a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city,area)during 2005-2014 in China.This study used integrated grey correlation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Hi-tech industry and positive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Studies showed that coordination degree of our system increased 1.3% during the ten years period,only five area belonged to moderate or above development type,the area was difficult in breaking again after the upgrade type system,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bov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nvironment;Hi-tech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grey correlation degree
收稿日期:2016—03—31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中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RWSK15-Y01);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新疆干旱沙区农田林网可持续经营研究”(项目编号:RCSX201503)。
作者简介:马卫刚,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农村金融。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6.002
〔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