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冰峰:死磕出来的生命文献

2016-06-17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冰峰当代艺术沈阳



董冰峰:死磕出来的生命文献

DONG BINGFENG

董冰峰在展览现场讲述曾经的历时

一条在沈阳建立起来的脉络,通向了十多年后的泰康空间新展。

在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董冰峰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

那时候学校是导师制,一个教授只带两个学生,学生的空间极大,一周几乎一半时间都是自己的,随便安排。谈到自己的古典油画的专业,董冰峰还补充了一句,非常古典的那种。但课程归课程,他对于影像艺术、独立电影更感兴趣。而且,董冰峰觉得当时尘土飞扬、生活凋敝的沈阳,会让人不自觉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到底该落在哪里,是落在社会,还是落在美院。董冰峰明显选择了前者。

泰康空间大展厅展出的名为《排演》的影像作品,即是节选自董冰峰在沈阳所拍摄的未完成的纪录片。全片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记录萧寒和他的末日毒瘤乐队成员日常的排演,以及筹备演出之前借音响、印宣传单的艰辛;一部分记录了要做出人生重大选择的13个修女们,她们一但发了终生愿,就不能“还俗”了,就必须终生贫穷、侍奉天主;还有一部分记录了董冰峰一块参与的沈阳曾经规模最大的独立影像展的准备工作,那时大家都没钱,到处联系场地,最后找到了太原街的电器商城中兴大厦做开幕。

这三段影像,分别描述了三个人群坚定的信仰。董冰峰说,那时候的音乐人、艺术家、独立电影导演等文化人,很多都在死磕。“如果你一旦认为艺术问题跟自己的生存经验,跟当下社会是紧密相关的,一旦你认为你不能搞那种媚俗的、通俗的、流行的艺术形式,你的想法就必须要坚持。”

01泰康空间“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展览入口

02董冰峰曾经寄予陈寰中讨论摇滚乐的信件的信封

03曾经沈阳独立电影群体放映的影片,以及各种讨论会的录音

他提到当时北京很多“盲流”艺术家,除了严肃的学术思考和创作,因为没有正式工作,就连日常的生活饮食都非常困难。与之相比,沈阳的环境可能更不容乐观,文化土壤几乎寸草不生。那时候,突然你在城市里看到一个带着霓虹灯的门脸,走进去发现这是个小酒吧(或者其他小场所),发现里面每个人都带着和你一样的情绪,艺术家在交流想法,摇滚乐手在抨击社会的现实,你的心境会变得很不一样。

因为活动场地紧张,造就了沈阳乐手、艺术家等文化人士频繁共处一室展览、频繁接触、频繁跨界的情景。董冰峰说沈阳当时地下音乐的群体,对于学艺术的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他们的创作太活跃了,每个人都写几十首歌,那都是非常准确的社会观察,非常了不起。比你画一张画重要多了,你画一张画还讲究构图色彩、空间处理。一首歌就把一年的事给你讲出来了,还给你带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而因为要死磕,大家在看不到商业机会的情况下,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小阵地,促进同仁们的交流往来,比如末日毒瘤乐队的萧寒自掏腰包成立的嬉皮士酒吧,搅水男孩乐队的阿白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剧场软性泥陶吧,类似这样可以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沈阳在90年代末涌现了五六家。因为当时沈阳的商业氛围没起来,这些地下文化据点还多位于城市繁华地带。

董冰峰毕业后也在鲁美旁边开设了一家唱片店,以聚拢独立电影的相关人士,为后来的“自由电影”群体奠定了基础。这间十几平米的唱片店不打算卖唱片,它主要号召大家搞创作,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导演带着作品来到沈阳交流,像滚雪球一样一点点做起。可想而知,这家店一点都不赚钱。

展览中的录像视频资料,小屏幕中播放的是死药丸乐队主唱付多在“有别于:痛苦的信仰”演唱会上的行为表演

2004年,厚积薄发的董冰峰离开了沈阳,去广东美术馆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策展生涯。而曾经在沈阳的死磕的激昂经历,一直在他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留下烙印。

董冰峰在广州工作两年后参与策划的“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大展”,即是一次对曾经自己所参与的现场的梳理。该展览隶属于“’85以来的现象与状态系列展”,既要关注’85美术运动时期与当时中国整体文化发展状况及特点的关系,也要考虑中国当代艺术在经济急速嬗变时期以及“全球化”影响下的发展现实。展览中的“铁西区:图像与废墟”单元,直指董冰峰所经历过的沈阳的现实处境,他鲁美摄影系的同学,曾耗时18个月拍摄纪录片《铁西区》的王兵(他实地走访了工厂、工人居住区,以及附近的火车班组),也在参展艺术家之中。

董冰峰在沈阳时期未完成的纪录片《排演》,以3组人物的经历,表达出一种对于信念的坚守

后来董冰峰在尤伦斯所参与的“’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展览,和广东美术馆“’85以来的现象与状态系列展”在时间段和关注点上,又有一定相关联的内容。董冰峰开始了更为细致的梳理工作,他花了好几年去研究了上一代艺术家在80年代现场所留下来的大量书信、手稿、日记、海报、杂志等文献(并推出了好几大本“’85新潮”档案白皮书),深入挖掘出上一代艺术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弄清他们的所思所想。

而最近的“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既延续了董冰峰细致的工作方式,也补充了十多年前东北当代艺术大展上所忽略的微观生态的呈现。董冰峰在泰康空间的展厅里,详细梳理了沈阳摇滚乐与沈阳独立导演、艺术家在那段时间里的平行发展历程,也分门别类提供了大量不同媒介的文献,意在还原曾经混杂在一起的艺术文化现场。

展览名字中的“生命”,是针对于当下艺术展览中的“尸体”而言。“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展览,我们看到的都是钱,这张画300万,那个人多有名。我们能看到这种身份、标签、阶级、制度。生命去哪儿了?最个体的经验,在这些展览里没有出现。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尸体’,‘尸体’是什么?‘尸体’就是一种静止的标签、权力,比如博物馆里的名作。”

而曾经沈阳乐队演出酒吧的内饰、演唱会的T恤、唱片的封面、交流的信件、表演的记录、合影的留念等物件、资料,却共同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文献,阅读这种文献,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个体经验,你可以看到生命。这些生命,与这些全球化之前的90年代沈阳或者中国其他城市艺术环境的个体性、特殊性紧密相连,而在当今的美术史固化的逻辑里,他们又很容易被埋没。

这次展览,也好像是一次董冰峰对于自己,对于共同奋斗过的年轻人,在沈阳死磕经历的回顾。

再回望,满眼尽是鲜活的生命。

猜你喜欢

冰峰当代艺术沈阳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冰峰饮料“冲顶”之路不平坦
“如果活过来,兵马俑也会喝一瓶”的饮料, 为什么让人念念不忘?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冰峰(七绝)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