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2016-06-16鲁向阳

化学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水资源

鲁向阳

摘要:以“爱护水资源”一课为例,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互交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指向明确的问题引领,正向有效的学生活动和恰到好处的媒体辅助立体渗透、自然达成。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水资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5–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5年江苏省教研室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我校陈捷老师参赛课题为“爱护水资源”。本次评比要求为: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等的联系,发展科学思维与决策能力。评比主题为:基于学科观念的中学化学教学。备赛过程为全组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不仅使我们对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更领悟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1 “爱护水资源”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均提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其对应的二级主题分别是:水与常见的溶液;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保护我们的环境。课标中提及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如表1所示。

2 “爱护水资源”教材解读

江苏省内九年级学生主要使用上教版、人教版、鲁教版教材,各版本教材对“爱护水资源”主题在章节和内容编排上有不同的特点,如表2所示。

3 “爱护水资源”教学现状

我校使用上教版教材,第3章第3节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为水的组成并拓展氢气相关知识,简单介绍硬水和软水;第2课时为水的净化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为水的净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教学流程通常为:结合教材图表介绍水在工、农业和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用水量比较,通过调查反馈使学生了解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缺乏,分析水污染来源,介绍海水淡化。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5~8分钟,课后通过校本作业的反馈将相关考点进行补充完善。到第9章保护水资源教学时则通过污水净化实验等对上述相关知识复习并适当拓展。

反思教学现状,这部分考点应不会失分,但是身处鱼米之乡的扬州,学生平时并没有缺水的体验,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是否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是否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和“爱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是否强化了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呢?通过学生访谈,情况不尽人意,很多学生表示课前和课后在爱水和节水方面并无大的情感共鸣,行动上也几乎没有改变。

4 “爱护水资源”备赛实录

4.1 个人上课

陈老师在校内首先试上,课前布置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调查世界、中国、扬州水资源状况,南水北调工程,水在工、农业等方面的综合利用。课堂主要教学流程为:戈兰高地战役引入,小组汇报世界、中国、扬州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教师介绍以色列出色的水资源管理并迁移到水在工、农业和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围绕水污染图片交流讨论水污染原因及防治。教师讲解海水淡化工程,最后以节水标志、世界水日、防治水污染的公益广告结束。耗时约35分钟。

组内评课: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课堂翻转,先学后教使学生对水资源状况和应用印象较深。但整节课更像是关于水的科普介绍,缺乏化学味。大量资料的堆积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缺乏思维的碰撞,观念的辩论,更无学科观念的支撑,师生互动显得单一而苍白。

4.2 组内备课

全组成员一致认为“爱护水资源”一课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涉及不多,学科观念还需要调动教学智慧去挖掘,突破点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以体验性目标为主。经过热烈讨论形成了以下赛课方案。

(1)学科观念:物质的循环思想和物质的转化观。

(2)教学设计要素:以学生活动、问题引导和媒体辅助(实验、视频)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3)教学设计主要结构:以上教版内容为主线索,本节课可以设计为水的拓展性复习课,水的组成和净化知识可以提炼渗透于本课中,本课核心应是水的综合利用,设计可分为四个版块。

版块一:水的现状——水资源的匮乏和人类的不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先学后教——课前反转。准备4个小话题请四人学习小组准备,上课每小组各展示1分钟,其他小组评价,教师以一组有趣的图片加以小结。4个话题分别是①全球水资源调查;②我国水资源调查;③盐城和扬州水资源调查;④市民的水资源意识调查(呈现市民对身边水质问题的看法的采访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

版块二:水的综合利用。教学手段:先学后教——课中翻转,学生观看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的资料并进行思考分析(扬州所有市直初中均设置ipad教室,本节化学课人手1个ipad,相关资料预先拷在ipad)。教师搜集资料并剪辑,对国际先进的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和愚昧的、低效的水资源利用的反例进行对比,在介绍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视频中渗透水的循环观、转化观、守恒观,同时也是对已学水的知识的总结和为以后涉及的有水参加的化学反应埋下伏笔。具体资料:以色列滴灌技术;韩国海水淡化技术;中国新疆坎儿井;中国上海中水使用等。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版块三:聚焦水循环。该版块与版块二内容密切相关。教学手段:话题引领下的自主生成。话题①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海水等地表水—水蒸气-雨水-海水等;话题②人体中的水循环,如水-血液-尿液,呼吸作用中的水循环等;话题③水在化学变化中的循环,如氢氧燃料电池,C6H12O6-H2O-C6H12O6等。本版块需要准备的教学道具有小白板、水笔,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版块四:节水小达人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创作节水简笔画或节水宣传标语,全班展示并相互评价。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备课时,我们认为还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提升趣味性,如利用贝尔荒野求生的一组视频剪辑,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用生命吸管、自制水净化装置的展示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等。

4.3 区域磨课

预设与生成常会有出入,经过校内试讲,我们不断调整课堂内容和细节,如取消ipad的使用,增加南水北调的展板等。区域教研活动时陈老师面向扬州市直学校和广陵区开设研究课,教学主线如下:

贝尔荒野求生净水视频引入复习水净化知识,一组缺水图片引发水资源概况的师生互动,得出世界特别是中国水资源缺乏的结论。由水污染图片和自拍的市民对水质感受的采访视频引出水污染话题,教师介绍水在工、农业及生活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水污染源。通过海水淡化、坎儿井、云南储水一组视频介绍水的综合利用亮点。让学生分组画出自然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中的水循环,学生展示并相互评价。由生活中浪费水的一组图片激发学生爱水节水情感,组织全班设计节水宣传标语,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全班的节水宣言。

评课教师提出了如下质疑:本节课核心主题究竟是爱护水资源还是水的综合利用?课堂主线还不够明晰。开头视频的目的是什么?水循环是否与授课主题有逻辑关系?本节课后学生爱水节水的意识和情感是否更强?

4.4 专家诊课

根据同行的意见我们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确定为“爱护水资源”,将版块二主题改为节水的主要措施,开头视频改成了电视连续剧《水问》的片段,强调水对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搜集了我校学生优秀的爱水节水宣传画插入PPT中;对若干细节又进行了修改。再次试讲时请扬州市化学核心备课组专家来诊课。专家组认为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指向不够明确,特别是逻辑结构在观念上有自相矛盾之处,质疑如下:①地球实际并不缺水,水和水资源是一个概念吗?②水既然是循环和守恒的,为何还要保护?水循环与污染之间有联系吗?③海水淡化与废水处理是同类方法吗?④生活中节水仅仅是低层次的淘米水来浇花类行动吗?⑤植树造林、保护绿化与水资源有关吗?

专家组的质疑让我们重新审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形成水资源十分宝贵的观念,是否强化了节水的意识进而逐渐形成节水习惯,是否有利于学生为更好地“爱护水资源”而树立学好科学的志向,通过水循环版块是否能渗透循环思想和物质转化观和守恒观,本节课是否弘扬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正能量。

带着质疑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修改,删繁就简舍弃了华丽而少直指人心的视频,弘扬正气增加了反映人类进步的科技节水案例。特别是就版块间的逻辑结构展开研讨和辩论,最终确定这节课的逻辑主线为:地球到底缺不缺水?教学流程为:一是图片对比,引发是否缺水的争论。二是围绕缺水,分析原因(淡水缺乏、地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污染性缺水-采访视频);围绕不缺,解读水的总量不缺(过渡句:人类很聪明,正巧妙地解决缺水问题)。三是解决缺水的方案。转化法~反渗透、中水;节约~滴灌、坎儿井;调度~南水北调;收集~水窖(过渡句:看来,水在自然界一直在循环着)。四是水循环。学生讨论、分组绘制不同类型的水循环,展示和点评。五是再次引发争论,既然有水循环那总水量应该不变,为什么还要强调爱护水资源呢?首先人类解决缺水的方案大多需要消耗能源和资源,其次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会导致一些水资源不可逆转(工业重金属,农业农药化肥),还导致次生污染(土壤不可修复、大气污染等)。绘制节水宣传图或口号。展示,点评(结束句:水,孕育了生命;水,滋润着万物。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爱水者必有大智慧)。

5 “爱护水资源”赛课后记

分析“爱护水资源”一课,主要知识点有: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过程与方法是:通过对水资源状况及污染事例的讨论、交流等逐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本节课最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强化爱水节水的意识,渗透循环思想和守恒观,通过科技节水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的欲望,弘扬人类进步的正能量。

纵观磨课过程,经历了三部曲。最初的课属于资料堆积型:将水资源相关知识通过调查反馈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积累一定的科普知识,也有信息搜集和筛选的过程,但是并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烙印;随后的课属于版块叠加型:四大版块的设计使课堂内容和深度有所改进,特别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教学目标有了落脚点,但主题不够突出,特别是版块间缺乏合理逻辑,课显得生硬而做作,因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属于创新体验型:以是否缺水为逻辑主线,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学习相关知识,在思维碰撞中领悟学科观念,在情感共鸣中升华个人素养,在活动体验中感悟社会进步。本课最成功之处是在深度融合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5.1 三维目标的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互交融。“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可在相对较短的课时内实现,“过程与方法”则需要较长时间的体验、较多课时的积累而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可能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熏陶以及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达到,三者不是割裂而是浑然一体的关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有所侧重的设计。本节课正是在学习水资源概况、水体污染知识及工农业和生活节水措施中激发了学生爱水节水的情感和学习科学的热情。

5.2 融合于学生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应触碰学生心灵深处,最好借助问题引发思维冲突,继而产生情感或观念的碰撞或共鸣,由此修正并逐渐形成。资料的堆积和展示,生硬的说教和宣传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学生在地球究竟缺不缺水的思维冲突中,在水循环中水量不变为何还要强调爱护水资源的深入思考中明确了爱水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值得一提的是,每节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和课堂结构的逻辑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3 融合于学生活动

学习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有效的学生活动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心理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互动中领悟。学生活动的形式应生动多样,特别要重视发挥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以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本课中对于地球是否缺水的讨论、水循环图的绘制和展示、节水宣传画的设计和评价等都让学生产生了质疑和共鸣等情感体验,无形中引领了他们的价值观。

值得重视的是部分教师虽然在理念上认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但在操作层面往往存在着两大误区。其一是忽视,即口头上认同,教案上有痕,但由于地域性应试的压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隐形和反馈局限,不少教师在理念与行动上选择了分裂。其二是割裂,表现在操作层面有不少教师将教学的三维目标割裂开来,甚至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特别设计学生活动或教学板块来达成。两大误区的存在易造成学生过分重视知识建构,缺乏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观引领,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和正向的价值观形成。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学科知识是成为学生精神成长与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无论是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将三维目标深度融合,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王祖浩,王磊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毕华林,卢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教学水资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水资源经济学发展研究——评《水资源经济学》
长春市开展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
试析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例谈巧用数学方法速解化学问题
对教学中几个疑问的探讨与思考
例谈低热固相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