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1》实验教学安全隐患浅析及规避方法
2016-06-16吴晓红黑晓霞姜正毅
吴晓红 黑晓霞 姜正毅
摘要: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安全是实验教学的关键。从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条件控制和人为因素四个方面总结了《化学1》中实验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规避方法,以期实验教学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化学1;实验教学;安全隐患;规避方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5–001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和规律,锻炼学生观察、动手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标。但由于高一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仪器、药品、条件和设备等方面操作不规范时,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会比较严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中必修教材中的实验安全隐患及规避方法进行讨论。
2 《化学1》实验内容分析
人教版《化学1》中化学实验数量较多,共有36个实验。实验内容呈现形式全面多样,27个化学实验,6个科学探究,3个思考与交流。内容选择倾向于学术化,和生活联系较少。具体实验如表1所示。
由表1实验内容总结可得,教材的第一章突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起点,从粗盐提纯、离子检验开始,并且选择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如萃取、蒸馏和配制溶液,在设备、条件和课时等方面适应于绝大多数学校。教材的第二章强调科学的方法,利用简单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反应规律。教材的第三、四章集中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以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通过典型物质让学生具体感知其发生的反应以及产生的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目的。由此可见,必修教材中的实验的开展对化学教学至关重要。
3 《化学1》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及规避方法
《化学1》中具有隐患的实验比较多,占了60%。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条件控制和人为因素。教材中实验仪器多为易碎品,仪器易碎的性质对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安全隐患。实验药品带来的不安全问题包括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药品量、装置和反应条件也给实验带来一些安全隐患。但是由仪器、药品和实验条件控制引起的隐患都是客观影响因素,都可以通过正确引导和主观努力避免事故发生。人为因素往往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常表现为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缺乏、粗心大意、违章操作等。
3.1 仪器方面
实验的进行离不开实验仪器。在实验前,教师一定要详细说明仪器如何使用,使用中注意哪些事项,讲解过程中可以运用实物以及视频教学。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操作要规范,而且要了解仪器在使用时都存在哪些隐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隐患,该怎样规避这一隐患等问题。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仪器使用进行总结,加深认识,力求减少仪器给实验带来的不安全问题,使学生始终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探究。
3.2 药品方面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强氧化性的药品,都会增加实验的不安全性。准备实验药品时,应该在试剂瓶上贴上相应隐患类型的标签,避免学生忘记或者忽视导致出现不安全现象。在讲解实验时,教师要直接指出其存在的具体的不安全性,提前警示学生要注意。在进行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养成穿实验服、戴手套和戴护目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3 实验条件控制方面
任何化学实验的开展都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实现的,实验条件控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技巧性。药品的量和酒精灯的使用可以通过教师直接引导规范学生的操作。而高中实验涉及的三大有毒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改进制备气体的装置,使之不漏气、反应不剧烈和可控制。教师要从药品量、装置和反应条件三个方面提高学生实验条件控制意识和控制实验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4 人为因素方面
人为因素主要是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缺乏、违章操作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始终把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在实验前、实验时和班会课上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实验前对实验守则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实验时着重强调对药品、仪器的使用;尝试在班会上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案例和小品表演等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 化学实验安全隐患分析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实验安全问题,为了能够顺利地做好实验,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认识到实验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规避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安全教育具体化、全程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实验教学的必要途径。
通过安全隐患分析,掌握规避方法,预防实验事故。化学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小则损坏实验仪器,大则烧伤、中毒、腐蚀等。对于教师和学校而言,学生的安全最重要,很多教师为了避免事故发生选择理论教学。若是教师对教材中实验仪器、药品和实验控制条件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挖掘和分析,总结规避的方法,通过反复呈现和强调,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的安全性,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的安全。
通过安全隐患分析,强调操作规范,增强实验的安全性。首先教师在进行每一个演示实验时都要操作规范,做好示范,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过程,注重实验操作规范化。那么学生在初次进行实验时,会模仿教师的方法完成实验,继续通过多次的实验,熟练实验操作步骤和技能,规范自己的操作,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通过安全隐患分析、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实验素养。在对安全隐患分析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关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安全隐患和安全知识,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实验中,长时间的坚持,会潜移默化地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师生主动养成关注实验安全的好习惯。安全的实验环境,也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和学生都有信心去开展实验教学,摆脱纸上谈兵之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熊言林,魏魏. 三版本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统计分析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5,(3):27~31.
[3]刘冰,毕华林.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编排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2,(9):50~54.
[4]王钦忠.树立实验条件控制意识提升化学实验教学品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