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6-06-16张林

经营者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动因转型发展

张林

摘 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这类院校正面临一场生存抉择。为顺利推动院校的转型发展,就要不遗余力地加强财政投入、创新转型发展模式、联合企业与学校共促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和遇到的障碍,据此提出有效的转型发展策略。

关键词 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 障碍 动因 人才培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协同推进,要在科学、民主、务实的精神引领下,破除阻碍院校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病,从多方面利益角度出发,探索一条适合本科院校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即通过政策层面的扶持、财政支援以及企业和学校的全面参与,成功完成转型的艰巨任务,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

经济体制的转型升级是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纵观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其转型发展均是在本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完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经济正经历全面调整、转型和升级,知识与创新成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驱动力,这就对一线的广大劳动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就当前而言,我国企业员工的结构呈现 “哑铃型”的基本态势,一端连着销售服务员工,中间一线是一线生产作业人员,另一端则是技术研发人员。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衔接不力,是技能型人才数量偏少的直接原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迎合了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一种国家战略。要清理落后产能,活跃新兴产业,就要引领以知识创新为骨干的新兴产业的崛起,熟练掌握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应用技巧,形成应用型的人才储备库。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所以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产学研联动创新同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有赖于高校人才的支撑,高校研发项目也要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二)适应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趋势

从1999年高校扩招到2015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由<10%猛增到37.5%,一些发达区域毛入学率甚至高达70%以上,年招生人数也由1999年的约100万猛增到2015年的逾700万。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变为社会大众化教育,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

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必然推动教育类型由单一化的研究型转变为复合型,这也是由于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决定的。当一个国家整体落后时,高校教育往往倾向于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以精英型为主;当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时,则高校教育结构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大众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高品质日益多元化。我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使得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渴望度愈发增强,应用型人才的造就和培养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本科院校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老牌本科院校有不少是“985”和“211”名校,此外,还有高度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高职高专学校。处在“夹缝”之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有竞争实力较强的老牌名校,后有迅速崛起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处境可想而知。为摆脱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跟上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

(一)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跟不上转型发展的节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脱胎于以往的师范专科院校,本科专业基本依托以往的师范专科专业建成。一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主要原因在于院校的领导理念滞后,教学主管部门的思维僵化。还有的院校未按常规流程设置新专业,新增专业完全依据教师的水平而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晰,未能结合当地高校教育的现状制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且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未能深入且全面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精神,对学生的学业评估较为单一,仍停留于以往的考试方式。

(二)政府法律保障乏力,财力投入不足

尽管当前国家大力号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但在具体实践中依然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由于高校的教育改革问题涉及经济、民生、文化等方方面面,并非只有院校本身才能解决,仅依靠政府、教育部门制定一系列法规远远不够。

另外,国务院未能投入用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尽管已设立配套资金,但投入远远不够,导致院校无法开辟出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新路子。

(三)企业积极参与的热情明显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不见企业的影子。即便一些院校已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但部分企业热衷经济利益而疏于教研合作,对待“校企合作”并不深感兴趣,导致实际收益不明显;其次,由于专项资金的投入不够,企业参与院校转型无法得到有效的经济补偿,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参与度;再次,为数不少的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全局意识,在企业内部未能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对人才创新的认识不全面,直接降低了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的主动性。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政策扶持与指导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发动人力资源、财政及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可实施试点先行以逐步推广的策略。其次,积极破除陈旧的观念,使全社会优先推崇知识分子的能力和应用水平,而不是学历文凭。再次,要制定有效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在课程传授和专业设置方面着力渗透应用技能,摒弃纯粹的理论灌输。此外,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在应用型人才建设、就业准入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

(二)加强转型期的财政扶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注重实践教育,这就要求有一流的、完备的硬件配套设施。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要加强财政扶持,安排院校转型发展的专项资金,弥补院校融资难的缺陷。另外,改变现行的财政划拨形式,依照院校的重点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拨款的标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要依据自身的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需要,与地方本科院校协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将产业的发展及时融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中。通过设立专门项目,鼓励院校学生尽快投入到生产实践之中,反复训练其实践技能。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各国都在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同时,随着我国就业市场日益偏向技术应用型人才,致使地方本科院校更倾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基于高校教育改革和高校教育大众化的现状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尽管院校的转型发展顺应了高校体制改革的客观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理念滞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衔接不得力、法律和财力保障乏力以及企业参与度低等诸多障碍。为此,要从政策、财政、社会参与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消除新建本科院校转型道路上的障碍。

(作者单位为阿坝师范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15 (04):53-59.

[2] 李亚东.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动因转型发展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