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2016-06-16张玉丽宋雪娇白梅安玉香
张玉丽++宋雪娇++白梅++安玉香
【摘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优化重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一门课程,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教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7-0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近年颁布了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体系目录,其中在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中,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被调整为一门新的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也是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医学教育体系接轨的重要举措[1]。我校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适应学科重组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加强医学生对疾病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有机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优化重组为一门学科,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都是基础医学的重要主干课程,都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体在患病过程中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从而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和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但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临床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护理学专业本科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将形态与机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并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是关键
打破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确定教学大纲,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围绕护理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按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将原有两门课程的章节重新交叉编排,在一个具体章节内,以器官、系统为单元,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相互穿插融为一体,既有病理形态学的内容,又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同时减少各学科的重复内容,合理利用学时[2]。
2.教材建设是核心
本着实用性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人才质量的原则编写“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新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材。在教材结构上,每章设章节概要,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本章知识结构。章后附有病例分析,使学生将理论和临床知识相结合,更适合教学需要。
3.改革教学方法是推动力
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必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启发、设问、PBL、案例、易位、情景模拟、讨论等多种交互式方法进行教学;大力推广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绘图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3]。同时着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有利于创新型医疗人才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我们还组织编写了《病理学同步练习题集》,有利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对理论内容的复习。
4.教学效果是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启发、PBL、案例等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思考,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其次,增加了学生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学生对临床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4]。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期末成绩的提高,提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整合后的课程比较满意,提示我们对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进行改革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友生,柳君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49-50.
[2]王舰,史俊岩等.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6):110-112.
[3]乔远东,穆敬雯,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9-80.
[4]陈季强,夏强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作者简介:
张玉丽(197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病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安玉香(196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博士,教授,现任辽宁何氏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