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是为了更好地“放”
——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方法探索
2016-06-16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中心小学
□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中心小学 方 萍
“扶”是为了更好地“放”
——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方法探索
□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中心小学方萍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文本,获取信息,分析思考,完成意义知识的建构,获得应用拓展的能力,这是理想化的自主学习状态。在小学阶段,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有为”——即“扶”和“导”。
一、导学搭“桥”
数学教材的编排蕴含着知识的内在联系。所学知识既是前学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也是后续所学知识的铺垫和基础。作为学生,教材的这种编排意图,往往不能参透,因而在自主学习时,有时并不能立即从头脑的知识库中选择、检索与当下所学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快速地迁移、分析、思考,作为新学知识的一个突破点或是启发点。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导学设计,搭建思维之桥。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9册第三单元的“分数的大小”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楼占校园面积的,操场占校园面积的”,提出问题:操场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通分的意义,会通分。在导学设计上,我设计了“知识链接”环节:(1)比较的大小。让学生回忆起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填一填:。让学生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学生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那么,在比较和的大小时,会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能不能将转化成分母相同或是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呢?从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获得思维的发展。在此,导学设计的“知识链接”环节,就好比是新旧知识的桥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主动学习。
二、交流促学
谈到自主学习,往往被认为是学生个体“单打独斗”型的自我学习。其实,这只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独学。自主学习,还有对学、群学的方式。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同伴有着更为接近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容易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掘知识的深度,接近问题的本质。我记得学生在学习“确定位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7册第4单元)这节课时,一个小组交流讨论时的对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当时,课堂进入到小组交流阶段,我在巡视各个小组的学习活动时,听到了一个小组学生的交流。生1:这个数对(3,4)怎么读呢?确实,课本上并没有写出数对的读法。生2:我觉得应该按顺序读:括号,三,逗号,四,反括号。生3:这样肯定不对,既啰嗦又不能读出它的含义。生4:应该读三点四吧。噢,不对,这样读成小数了。生5:我觉得应该从数对的意义上去思考,读作第三列第四行。生5的想法,得到了其他几个同学的一致认同。关于数对的读法,课前我曾查阅过资料,一般认为,(3,4)读作:数对三四或第三列第四行。这个小组以上的交流,分明就是互相启发、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引发了学习成员之间思维的碰撞、交锋,更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髓。
三、质疑促思
有教育专家呼吁,要把学生当“人”看。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少年的花季只开一次,我们没有权力剥夺孩子成长的自由,幸福不在彼岸,而在路上。”作为教师,就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推手”,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享受自主学习的思维乐趣。以上所述的导学搭桥、创设学生对学群学的时空、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教师的“扶”和“导”,“或扶其肩,或携其腕”。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这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体的建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扶”是为了更好地“放”,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向有效、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