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研究, 让未来更有序

2016-06-16张嘉伟

至爱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业者影响力公益

■文|张嘉伟



公益研究, 让未来更有序

■文|张嘉伟

中国的公益正在处于关键的节点上:大环境上,一方面国家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鼓励私人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另一方面,《慈善法》显然会奠定法规性的基础。具体到公益创业者上,许多人面对经济下滑压力,筹款难度提升,同时担忧公益人才的匮乏,难以建立起强有力的团队。

简单地说:大家都在寻找出路。

出路在哪里?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往往都有局限性。但是若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公益实践中寻找线索和规律,则会带来更为理性的、全面的视角。公益研究就是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和责任,去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相,将碎片拼成完整的图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我们更需要有前瞻性、切实甚至具有一些风险性的公益研究,来解答许多人心中的疑惑。

我所在的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也在2008年开始,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切入到公益研究的领域。我们关注的就是“社会企业”这种新的模式,虽然名称上与公益似乎挂不上边,在我们看来社会企业就是中国公益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当时我们是这样预测的,所以坚定了开始努力的决心。

8年前,许多人尚未听闻“社会企业”四个字,社会企业是什么?公益人、企业家、政府官员一头雾水,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怀着浓厚的兴趣。2008年夏天,我在复旦大学的教室里面,组织了一场讲座,吸引了200多位学生和老师,讲座的主题就是“社会企业的兴起”,邀请的嘉宾是一位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官应廉先生。主讲人就简单地提到了一句“社会企业就是用商业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让许多听众热血沸腾,好像找到了一个自己职业生涯所向往的方向。

当时受鼓舞的听众里面,也有我中心的创始人朱小斌博士,他刚从法国做完访问学者回国,继续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创业和战略课程。朱博士觉得还需要发现更多的社会企业家故事,才能启发大家,所以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我们开始访谈了逾百位潜在及正在实践中的社会企业家,完成了许多的案例,开启了很早期的社会企业研究。

2009年开始,许多年轻人和公益同仁开始搜索到我中心撰写的案例,对社会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在我们的社会企业研究的案例里面往往提供了一个组织的多方面信息,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创业动机、商业模式、组织挑战以及应对的策略等,让读者对一个组织可以进行深入地解读,同时可与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比对,思考“若是我处在那个位置,我会怎么应对”。几年后,我们收到不少公益创业者的来信,感谢我们提供了这么早期的案例,同时也希望我们跟踪这些案例,甚至整体地来介绍一下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

2013年,我们与其他伙伴,包括袁瑞军、邱天雪、陈静雅、周维彦等同仁开展了首个中国社会企业白皮书的撰写,试图解读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为中国以及国际的读者了解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现状提供一份切实有用的读本。有幸,我们获得了瑞银集团(UBS)非常有前瞻性的资助,从而促使这本报告,不但顺利完成中英文的出版,同时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晚宴上得以发布,并且赠送给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工商业领袖。

在这本白皮书中,最重要的就是厘清了许多令人疑惑、看似相似的概念,我们提出社会企业在当下中国,不是一种法人类型,而是一种模式。它具有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以社会问题的解决为首要使命,以商业市场化手段为运营模式,以将大多数利润用于社会目标为利润分配的原则。这样就可从中发现,社会企业与民非、福利企业等许多概念的相同又不同的方面。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发现大量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有用信息,包括整个社会企业生态圈中,不同机构发挥的不同作用。找到自己可以去联系、寻求合作支持的线索。同时,我们也完善了许多新的案例,包括介绍现在已经登陆新三版的社会企业“残友集团”等。

虽然撰写比较仓促,报告还有不少的纰漏,读者的反馈却是非常积极的。毕竟在许多新兴的公益研究领域,成型的报告依然非常匮乏,那个时候,也只是我们以及一家香港的基金会有发布中国社会企业的报告,而大多数大学学者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念以及单个案例上。

朱小斌

2014年,许多公益创业者开始接触到“影响力投资”这个新兴的词汇。公益组织也可以接受投资?这无疑成为一个非常热闹的话题。但无论创业者抑或投资者,影响力投资该怎么做?很多人还是在看国外的案例,从而只能观望等待。当时深圳正在开展公益星火计划,培训投资者以社会创新的手段来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我们有幸与其交流,并且发现影响力投资应该是星火学员使用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随即与深圳市慈善会开展了《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报告撰写。

这是第二本有关社会企业的报告,但主题是投资,而读者群体从创业者变为企业、基金会、投资公司、政府等出资人。在报告中,我们首次对影响力投资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债权、股权等多种模式,解读了其具体流程,并且辅助国内外的案例,许多大家听闻的比如“社会影响力债权”“影响力投资基金”等新词汇都在其中有详细的介绍,报告最终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发布,也是目前国内了解影响力投资的重要读本。

可以说,我们在2013、2014年所做的公益研究,都是当时环境下公益领域所需要的内容,报告中的许多预测目前已经在实现中,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也从婴儿期进入到市场建构期:行业性的联盟,比如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联盟)也已经成立,并且在发展壮大中。今天的中国公益圈,甚至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开始关注社会企业对其作用是什么,许多地方正在研究社会企业的课题,并且出台相关的政策。我们有幸可以提供研究的支持。

当下,社会企业的理念不再是一个令人费解或者疑惑的舶来品。具体怎么做社会企业,做好一个社会企业,才是许多人士关心的话题。这些都需要数据来说话,我们的数据却是匮乏的。为了弥补第一本白皮书中没有提供的量化数据,我们中心与星展基金会合作, 启动了大中华地区社会企业生态调查报告,就是要通过问卷,反映大陆各地以及台湾、香港社会企业的运营现状,这个报告计划在2016年下半年完成,也是首个跨地区的定量研究,其中的研究元数据对于未来的其他中国社会企业研究者有重大帮助。

我们中心过去几年的工作,从单个的案例研究,到行业报告,到行业调查数据的挖掘,也是与整个社会企业行业的发展同步的过程,在发展中发现新的需求,解决新的问题。公益研究其目的是服务公益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公益的发展会面临新的情况,公益的研究也不应该有止境。而在政府提出的“双创”的大背景下,我们也更应该支持、资助、鼓励那些有挑战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社会公益研究,像支持创业者一样,支持那些有活力和激情的研究团队为行业指引方向,探索出真正的出路。

(本文作者系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秘书长)

猜你喜欢

创业者影响力公益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公益
公益
公益
天才影响力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互联网创业者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