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售视角的城乡消费价格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6-06-15王超
王超
内容摘要:缩小城乡消费价格差异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手段。本文从零售视角出发,分析近年来城乡各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数据存在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城乡消费价格具有类别性且城市价格涨幅大于农村。基于此,深入探究了城乡消费价格水平差异存在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包括交通、市场规模、商品流通链等方面。最后,文章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零售 城乡 消费价格 差异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它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支出和国家财政收入、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以及消费积累的比例。目前我国城乡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性除了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物质生活条件等方面不同,城乡价格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别。
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零售商品消费价格差距不断缩小
近年来,我国城乡零售商品消费价格差距正逐步减弱,价格体系趋于完善。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大于城市,呈不断缩小趋势,城乡商品价格差距逐步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4年,酒类、菜类、交通、通信用品类等21种商品,其城乡零售价格指数的差距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其中,2013-2014年,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类商品的城乡零售价格相同,差距为0。另外,2011-2014年,总体趋势来看,有11类商品各类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差距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76.2%的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差距不断缩小。其余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肉禽及其制品类、中药材及中成药类、纺织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鞋袜帽类和油脂类等10种商品零售价格仍逐年波动,零售商品消费价格差距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近几年,我国城乡零售商品价格差距逐步减小,零售消费价格差距也不断缩小。
(二)城市零售商品消费价格涨幅大于农村
我国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波动较大,不同年份与类型的商品零售价格差距变化较大,但总体而言,城市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差距大于农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城市CPI为101.5,同比增长1.5%,农村为101.3,同比增长1.3%。2011-2014年,在城乡42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中,大部分商品城市零售消费价格波动幅度大于农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值在0-3之间。例如,2011-2014年第1类(酒类)商品的城市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平均值为0.7,而农村同类商品波动平均值为0.47。此外,个别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值较大,如城市蛋类波动平均值为10.47,农村则为9.9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52.4%的商品城市历年零售消费价格波动幅度大于农村。如图1、图2所示,包括酒类、其他食品类、菜类和液体乳及乳制品类在内,有22类商品的零售消费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且城乡商品零售波动差在0-1之间。其中液体乳及乳制品类城乡价格波动差距最大,城市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值为2.63,农村为1.37。
(三)城乡商品零售消费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我国城乡消费价格差距明显,商品零售消费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7月-2015年11月,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商品零售消费价格也不断下滑。2011-2014年,由42类商品在城乡零售价格指数可知,大部分商品在农村和城市的零售价格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从2013年始,下降趋势更为显著。如图1、图2所示,2011-2014年,农村共有30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平均下降率在0.3%-7.5%之间,其中2012-2014年,有23类商品下降趋势明显,逐年递减;城市共有28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且在2012年后有20类商品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率在0.5%-9%之间,其中2013年和2014年第36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相同,均为100.7,但总体仍呈下降趋势。此外,在大多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趋势中,第21类(化妆品类)商品城市和农村的年平均下降总趋势均最为明显,分别为9%和7.5%。
(四)城乡商品零售消费价格差距存在类别性
商品类别性特征是我国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距主要表现。农村零售价格指数小于城市的商品类别主要集中在生活周期性用品类。如图3所示,2014年12月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小于城市的主要有以下5种:金银珠宝类、饮料、烟酒类、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肉禽及其制品类、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类。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大于城市的商品类别主要集中在生活日用品类,类别共11种: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交通、通信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日用品类、家具类、衣着类、服装、鞋帽类、食品类、鲜果类、纺织品类与体育娱乐用品类。其中,作为工业制造品类的燃料类、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类、化妆品类三类商品城乡零售价格指数相同。由此,我国商品城乡零售价格存在类别性,非每日使用的生活用品类农村价格指数小于城市,而每日所需生活用品类商品城市零售价格小于农村,并且工业制造品类农村生活用品价格指数与城市相等。
城乡零售价格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居民收入水平不均是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关键,也是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异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长期存在且不断扩大,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整个社会消费差距拉大。目前,“富人低消费”和“穷人消费无力”双向错位现状导致整个社会正向需求不足。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效能,使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零售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然而随着城市改革全面推进和农村改革停滞不前,城市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又拉大了城乡差距。此外,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促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幅度加大,但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如2015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699元、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率分别为8.1%和9.5%,除去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实际增长率为6.7%,农村居民实际增长率达8.3%。2015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2.83∶1,高于第一季度的2.61∶1。由此,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零售消费产生价格有明显正向作用。
(二)政府消费性支出是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全国居民消费具有积极影响,可增加社会文教和行政管理支出,增强消费需求,进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指出,政府支出收入效应对城乡消费有主要作用。政府支出分为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二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区别在于作用环节和手段等方面。购买性支出主要作用于生产环节,可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同时通过间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来带动消费,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放宽消费约束。然而,转移性支出的主要作用在收入分配环节,通过财政手段,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从而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以此促进居民消费。并且,转移性支出还可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来改变居民消费支出预期,提高其消费意愿和边际消费倾向。可见,政府消费性支出是城乡消费价格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居民消费理念不同是影响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异的主观因素
一般来讲,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随着人们手中货币持有量不断增加,零售消费逐步向大型化、多样化方向转变。首先,城市居民信息快捷,更新速度快,消费理念易受潮流和西方国家观念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正逐渐放弃传统的节俭生活习惯,追求西方国家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倾向于与时俱进、及时行乐。其次,文化程度高低与消费支出存在相关关系,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消费观念也存在巨大差异。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家庭困难造成的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进而影响其消费观念和行为。另外,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消费理念不同步,其消费结构仍存在差距。由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勤俭节约思想严重,不能接受跨期消费,且大部分新型消费理念和模式均由城市居民带动养成,再逐步传播至农村,这使城乡居民在消费理念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具有时间差别,进而造成城乡消费价格指数频繁波动,是导致城乡零售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农村居民应提高受教育水平,转变消费观念,刺激农村商品零售消费。
(四)城乡物流业发展不对称是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异的直接影响因素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随着经济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也更加需要物流产业。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经济和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物流信息化平台和技术缺乏,存在着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地形分布差异与运输距离远近是城乡物流业不对称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集中分布于平原和半丘陵地带,而广大农村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复杂的地形为农村物流作业增加了极大难度。其次,消费能力的差距拉大了城乡物流成本差距。在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化与集约化程度低,物流市场不完善,致使农村零售商品价格高于城市,并且农村经济较落后,市场容量较小,消费能力较弱。由此,农村物流成本高于城市。最后,商品流通链不畅,制约了城乡物流业同步发展。我国零售商品流通模式为:生产商、厂商-省级代理、批发市场-市级代理、批发市场-县级代理模式、批发市场。城市物流运输便捷,商品市场趋于完善,网点与商品数量均多于农村,规模效应和顺畅的流通环节对城市消费价格上升起到抑制作用,使城市物价总水平较低。而农村商品流通环节较多,商品流通费用较大,导致农村商品零售价格较高。
缩小城乡零售消费价格差异的对策
(一)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关联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消费差异的重要措施。目前,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差距的首要措施和根本途径。第一,创造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稳定农民收入。我国应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农业科技改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投资收益率。同时,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此外,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大力支持农业,拓宽农村补贴范围。第二,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重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快调整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减小城乡CPI差异。第三,构建工农同劳同酬的公平分配制度,积极采取税收调节等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社会财富更多的注入农村。同时,在继续实行惠农政策的基础上,为农业边际产出增长输入正能量。
(二)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完善商品流通渠道管理
农村和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显著,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所组成的消费环境,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我国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消费需求,为农村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城乡商品流通管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政府应通过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大规模建设水、电、路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将农民潜在消费意愿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消费力。第二,我国应加大监督控制力度,保持居民消费物价稳定。维护产品质量与保证食品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尤其应加强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力度。杜绝农村消费市场有毒有害与“假冒伪劣”产品。第三,加强农村信息环境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制订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不断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通过组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涉农信息平台,降低农村通信服务成本,推进农村市场环境创新。第四,建立严格农村商品准入制度,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实施适应城乡消费市场的经济管理体制,废止限制消费政策,鼓励城乡居民消费,缩小城乡差距。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应高度重视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严厉打击不法商贩,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培育优良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积极性。因此,我国应加快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制度等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即期消费。第一,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保障制度。建立公平教育收费制度,将教育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加快高等教育收费改革步伐。同时,向农村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发放更多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切实减轻农村贫困家庭教育压力。第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事业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第三,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落实个人、集体和政府相结合筹资模式,继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简化业务流程,确保业务质量,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基于此,我国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正、合理、有效与国情相适应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四)加大消费引导,转变消费观念
我国应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培养健康消费观念与习惯,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及文化生活需要,缩小城乡消费价格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首先,政府应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并加强科学引导,将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与建立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消费习惯,树立新型消费观念。其次,拓宽城乡居民消费领域,提升消费档次,扩大消费市场。在经济快速变换下,更新农村居民消费意识,引导健康消费观念,使农村居民思想逐渐开放,养成新型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消费观念。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创造条件,引导居民适度消费。例如,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 “汽车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等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适度超前消费。并且,政府应有效促进互联网和4G网等产品技术创新和升级,并开发旅游、保健、文化与服务项目,创新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1.张诺然.我国城乡价格指数差异性研究[J].时代金融,2013(29)
2.刘东皇,孟范昆.价格因素对城乡居民谨慎消费行为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 2012(11)
3.潘丽丽.我国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月刊,2014(9)
4.胡日东,钱明辉,郑永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LA_AIDS拓展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4(5)
5.伍德宝.零售业买方势力对商品零售价格的动态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