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区域比较
2016-06-15王梦楠
王梦楠
内容摘要: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流通业外资对流通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并就其区域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流通业发展表现为技术进步,但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同时,总体上流通业外资的投入对流通业技术进步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但就区域来说,中部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最为理想,而西部地区技术溢出效应却较难发挥。
关键词:流通业 外资 技术溢出效应 区域比较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流通业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
在关于流通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模型选取方面,本文参考Borensztein,Gregorio&Lee(1998)的做法,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设计了一个较新颖的流通业外资影响流通业技术提升的计量模型:
其中,下标i表示地区横截面,t表示时期。Tech表示各地区相应时期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关于该指数的测量,主要根据目前学术界惯用的方法,采用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进行计算。FR表示流通业外资的活动程度,主要用于衡量外资在流通产业内的参与程度,该变量指标则用各地区流通业外商投资额与本行业实收资本总额的比值来衡量。SALA表示流通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用于衡量流通企业员工报酬的提高对流通业技术提升的影响,该变量指标采用流通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来衡量。KI表示流通业的资本密集程度,采用流通业资本存量与劳动人数的比值来衡量。资本密集程度也可能是影响我国流通业技术进步的因素,因为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产业,其技术含量也往往较高,从而加快技术进步。SC表示流通业内部的企业规模,采用流通业法人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衡量。一般而言,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形成规模收益的可能性也越高,而规模收益有利于加速生产效率提高。变量定义与说明如表1所示。
(二)技术进步指数计算模型
采用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对我国各地区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进行计算。采用DEA方法,计算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根据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Eff表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时流通业的相对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主要用于测算从t时期到t+1时期相应决策单元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追及度。若Eff>1,则说明流通主体的效率不断改善,反之则表明效率不断弱化。Tech表示规模报酬不变时流通业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用于测算从t时期到t+1时期相应决策单元的生产水平是否提升。若Tech>1,则说明流通主体是技术进步的,反之则表明技术退步。
(三)数据来源
流通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其行业内部包含较多业态。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对流通产业界定时选择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大门类。本文选取2007-2013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关于流通业资本存量的核算,参考学术界惯用方法,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到。
实证检验
(一)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测算
根据式(2),采用DEA方法进行计算,得到2007-2013年全国及30个省区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图1则给出了全国及各省区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的年度平均值。
从全国整体来看,2007-2013年我国流通业的技术进步指数为1.047>1,说明整体上我国流通业发展表现为技术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通业发展规模已扩大到一定水平,但从规模上谋求效益或已不可取,因此国家大力实施创新改革战略,直到近年来大力提倡创新驱动,加速了流通业技术创新。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普遍靠前,其中上海市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为1.243,居全国首位;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等省市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且排名都较为靠前。中部地区像黑龙江、河北、河南、吉林、湖南等省份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也均高于1,说明中部地区总体上表现为流通业技术不断进步。相对而言,西部地区流通业的技术进步指数普遍较低,且区域波动程度较高,像重庆、内蒙古、四川三个地区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都排名靠前,但是像广西、宁夏、贵州、青海、新疆、云南、陕西等地的流通业技术进步指数都较低,且都小于1,即表现为流通技术退步。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东部地区流通业的创新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的流通业创新程度较低,且区域流通创新发展较不均衡。
(二)流通业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1.我国流通业整体的检验。根据式(1),采用Eviews进行数据拟合,通过比较发现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最为契合,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结果可以看出,流通业外资的投入对流通业技术进步具有较为明显的溢出效应。从回归系数来看,流通业外资的系数为0.857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了流通业外资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对流通业的技术进步带来0.8572个百分点的溢出。客观来说,外资的引入加大了国内流通业市场的竞争,但与此同时,外资引入的过程中也随之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对本土市场的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外资的引入可以促进本土流通业技术进步。可见,外资在流通行业领域也是一把“双刃剑”。
2.区域层面的比较。为了系统地对区域流通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比较,将全国30个省区按照行政区划,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根据式(1),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东中西部流通业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外资在东部地区流通业领域每增加投入1个百分点,就能显著地产生1.2818个百分点的溢出;外资在中部地区流通业领域每增加投入1个百分点,就能显著地产生1.9035个百分点的溢出;外资对西部地区流通业的溢出效应相对比较薄弱,外资每增加投入1个百分点,能产生0.4425个百分点的溢出,但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之所以外资在我国区域流通业技术进步方面的溢出效应表现出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区域经济、科技水平以及制度差异。东部地区外资对流通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1992年我国正式进入开放时期,东部地区是外资最早进入的地区,这对东部地区本土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压力,同时也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有助于东部地区流通企业不断学习和借鉴。但是外资对流通业技术进步并非完全溢出,目前东部地区外资流通市场相对趋于饱和,外资的溢出效应开始降低,内外流通企业竞争不断加剧,因此东部地区流通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三个地区中并非最高。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国家近年来大力实施中部后发崛起战略,东部地区产业逐渐向中部转移,越来越多的外资不断进入中部流通业市场,这对原本具有较大流通业发展空间的中部地区而言无疑提供了新的动力。从回归结果来看,中部地区流通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最高。流通业外资在西部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是非常明显,其主要还是受制于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流通体系,本土流通企业较为落后,尤其在技术方面与外资流通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技术溢出效应。
结论及对策
本文采用Malmquist方法测算我国及各地区流通业技术进步情况,实证检验了流通业外资引入是否对流通业技术进步产生溢出效应。流通业技术进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流通业发展表现为技术进步,但区域间技术进步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流通业技术进步程度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则有较多省份流通业较难实现技术进步。流通业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流通业外资的投入对流通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较显著。同时,这种溢出效应在我国不同区域表现出较大差异,中部地区流通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最高,而在西部地区这种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我国各地区应继续通过合理的招商政策和良好的招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本土流通业市场,通过外资助推本土流通企业技术升级。二是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区域的均衡性,不可过分向东部倾斜。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了西部地区流通业技术进步情况不够乐观,外资对流通业技术的溢出效应也没有充分显现,因此为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未来西部地区应逐步进入流通业转型升级大行列,通过实施合理的战略,逐步引导东部地区流通业外资向西部地区转移。三是加快本土流通企业改造提升,不仅要积极扩大流通企业规模,同时要加快建立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此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Borensztein E.,Gregorio J.D.&Lee J-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1)
2.汪旭晖,杨东星.我国流通服务业FDI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1(6)
3.魏修建,张丽淑.零售产业FDI行业内效应研究:溢出还是挤出?—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9)
4.Haddad,M. and Harrison,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1)
5.陈扬.外资零售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