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商业信用的供应链金融研究进展

2016-06-15梁永福张展生林雄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商业信用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

梁永福 张展生 林雄

内容摘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不断深入实践,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与供应链竞争特征越来越明显,基于商业信用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研究逐渐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日渐涌现。本文从商业信用融资入手,对国内外近年来供应链的商业信用融资动因、生产运营与信用决策、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融资的比较优势、商业信用与金融环境的关系、物流金融、在线供应链金融等最新文献展开评述,力图全面展示供应链金融研究中的核心议题,总结当前供应链金融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以期促进实务界、理论界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和政策研究,给予更多关注。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商业信用 银行信贷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商业银行不断收缩信贷规模,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不断攀升,致使企业经营环境及业绩日渐恶化,供应链中众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而相继破产。作为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以及全球性业务外包而衍生出来的供应链管理创新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逆势发展,在改善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以及降低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2009年第一季报数据,工行、交行、招行、兴业、浦发和民生六家上市银行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贴现4558.25亿元,较2008年年底增长66.4%。隨着我国各行业产能过剩与企业周转资金紧张问题越来越严重,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推动我国银行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工具。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被国内外商业银行广泛关注的金融创新业务,自诞生以来就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中资金流梗阻以及资金流的优化问题,通过金融工具和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运营资金和供应链资金流动性,其核心概念是利用供应链实时数据加速支付并帮助厂商提前取得资金融通,同时将融资风险转移给供应链中实力较强的成员,从而实现产业链与资金链的密切融合。商业信用融资作为供应链短期融资的重要来源,在商业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加速资本周转、润滑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对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进行短期融资意义重大。随着供应链运作国际化和服务外包化,供应链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用融资的融合发展,并吸引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机构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其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物流金融、在线供应链金融等相关概念。这些新生事物尽管存在不同理解,但其本质含义仍然是定位于产业经济学、供应链管理和公司金融交叉领域资金流的组织和管理。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身处供应链核心环节的大型企业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其供应链的国际化管理难度也逐步加大,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金融也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因此,无论是供应链中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企业,抑或是在供应链中处于融资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无论是金融改革背景下寻求新业务的银行,或者是希望拓展增值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电商,供应链金融都是其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有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力图从供应链内部的商业信用融资到供应链内外部融资融合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等各个层面展示供应链金融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以期促进实务界、理论界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和政策研究,进一步给予关注。这些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商业信用融资;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商业信用与金融环境;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发展。

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商业信用融资

(一)商业信用融资的动因

商业信用融资作为供应链短期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能通过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而使各方获益,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效率。商业授信就是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一项客户关系管理工具,或者是一种向市场发送企业、产品及其未来前景或承诺的方法。由于商业信用融资带来诸多好处,企业的使用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纵观学术界最近的研究成果,可按研究角度的不同将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动因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供给方动因,主要包括产品市场势力、抵押品价值清算优势、信用信息和沉没投资等。第二种是需求方动因,主要包括交易池、信用配给和风险控制与保护。近年来,部分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供应链的商业信用融资动因进行检验,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Fabbri和Menichini(2010)在研究商业信用的决定因素,及其与借贷约束、投入组合和债权人保护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商业信用使用的清算和激励动机。Nam Sang和Pike(2003)利用296家英国大型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对称、运营效率、融资与投资、市场竞争等20个商业信用使用动机假设,分析了商业信用动机与信用策略之间的关系。

(二)商业信用融资的条款设计

为推动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供应链上下游交易双方在交换货物或者服务时需要达成一致的交易条款,这些条款包括交易的价格、运输和支付方式等,当允许延迟支付时,双方将根据自身合作的需要,最终形成某些特定的信用合约机制,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1.信用合约设计。Cheng和Chang等(2012)认为零售商会根据自身不同的财务状况,选择在允许延迟支付期或订货周期末一次性付清全部款项给厂商,若发生延迟支付,零售商需要为未付和逾期余额支付利息。相似地,Zhou等(2013)站在零售商的角度考虑了一个柔性两部商业信用合约,即零售商可以按任意比例在短延迟支付期内支付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并享受一定折扣,其余部分在延迟支付期内按全额支付,研究结果表明柔性两部商业信用合约的支付计划比传统商业信用合约更优,在最小化零售商年度成本方面做得更好。

2.信用合约机制的选择。有少量研究表明,信用条款行业间差异较大,而业内差异较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稳定,与此同时,供应商会在考虑信息对称情况、自身专用性投资、信用规模效应、价格歧视策略以及市场需求等基础上,在净价条款、两部条款和现金支付等信用合约机制上做出选择(Ng等,1999)。

3.信用合约机制应用效果。Hwan Lee和Rhee(2010)考虑了数量折扣、回购、两部收费和收益共享四种信用合作契约机制,他们认为当供应链成员存在财务约束和存货融资成本时,如果厂商和零售商依赖于金融机构的直接融资,以上所有契约机制均无法达到联合利润最大化。Du和Banerjee等(2013)则研究了信用支付方式和批发零售价折扣在协调供应链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信用支付方式在协调促进整条供应链运作效率方面更为有效,相对于运用单一的折扣机制或信用策略,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将对供应链及各方成员更加有利。

(三)基于商业信用融资的生产决策

供应链中商业信用的存在影响着库存持有成本及经济订货量,学者们从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层面深入探讨了允许延迟支付条件下最优订货决策等问题,力求获得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最优生产运营与信用融资决策。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供应链层级。研究文献中以一级和二级供应链模型居多,其中一级供应链模型主要包括厂商与零售商两个供应链环节,二级供应链模型主要指“厂商-零售商-消费者”两级信用模型,此时厂商为零售商和零售商为消费者分别提供一个信用期,且两个不一定都是完全信用期。第二,行业产品特征。部分学者着重考察了不同产品特征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融资问题,如产品具有易腐性问题,零售商销售复合产品或存在次品。第三,模型假设条件。在经典或扩展的报童模型框架下,学者们考察了市场需求率、预算约束、瞬时进货等因素对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如在市场需求率方面就存在价格敏感、受信用期影响、非减线性函数或依赖于库存水平等多种考虑。第四,研究方法。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EOQ)建模,并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隶属度平均积分代表法、斯塔克伯格博弈均衡理论或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法则等开展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厂商-零售商”两级供应链模型中加入了商业银行作为行为主体,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研究框架的供应链融资系统,为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提供更为现实的模拟场景。如Kouvelis和Zhao(2011)考虑了存在预算约束的零售商向银行借款以执行订单,并且会因无法偿还贷款而面临破产的风险情况。Yan和Dai(2014)通过建立多层斯塔克伯格博弈模型,研究了资金约束条件对运营与融资决策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影响。Moussawi-Haidar和Dbouk等(2014)研究了一个三级供应链系统运作机制:当零售商通过厂商的关联行管理现金,并从厂商处获得允许延迟支付,银行由于零售商的现金存款而受益,并提供给厂商一个借贷优惠利率。结果表明,比起无协作的松散供应链,上述机制能显著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26.2%。

(四)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及其最优水平

一直以来,关于商业信用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研究,着眼于数理模型和数值模拟分析,然而也有部分金融研究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及其最优策略展开研究。

1.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尽管商业信用并不是影响零售商选择供应商的全部,但Summers和Wilson(2002)认为商业信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短期融资选择。他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655家英国企业的商业信用使用程度和应付款占总资产比例等数据,认为商业信用的应用需求受交易成本、供应商营销活动、公司在商业债务人身上投入和公司规模等因素影响。Wilson和Summers(2002)持相同见解,认为商业信用是小公司的重要短期融资来源之一,也同时指出小公司也是商业信用的提供者。Howorth和Reber(2003)采用定性和定量数据进一步研究了英国小型企业商业信用的习惯性延迟支付问题,发现小企业习惯性延迟支付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并且与获得银行信贷的难易程度、自身债务人使用延迟支付的程度正相关,与使用长期融资来源的程度负相关。Shi和Zhang(2010)则利用委托代理双层规划模型求解激励相容的最优商业信用条款,他们认为获取激励相容信用条款的一阶条件和获取违约风险标志阀值可以用于筛选适宜发放信用的零售商,供应商的资金成本是决定信用条款的最重要因素。Klapper和Laeven等(2012)利用来自世界五百强公司的30000多份商业信用合约买卖双边数据,分析了供应链成员特征和信用合约关键条款。研究结论显示,规模最大和信誉最好的买方会从较小供应商身上获取最长期限的信用条款,而提前支付折扣更倾向于被提供给高风险买家。

2.商业信用最优水平。较早开始商业信用最优水平研究的是Pike和Cheng(2001),他们利用154家英国公司的商业信用管理政策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变量与公司规模、销售季节性、客户集中度、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García-Teruel和Martínez-Solano(2010)则基于2922个西班牙中小企业样本,采用动态截面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法,动态分析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与Pike和Cheng(2001)不謀而合,认为中小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优商业信用水平,并且当销售增长越慢、企业规模越小、短期融资渠道越多以及经济增长越快时,企业愿意提供给客户的商业信用就越多。2013年Martínez-Solano等(2013)再次以西班牙2001-2007年34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比分析了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收益和成本,认为公司价值与应收款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应收款水平较低时两者存在正相关,反之负相关,并且其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应收款背离最优目标水平时会降低公司的价值。

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

在商业信用融资的基础上,将银行信贷融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中,可增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商业信用,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当供应链中的中小零售商企业存在预算约束且为有限责任性质时尤其如此。回顾以往研究成果,众多学者对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融资的相对优势及其出发条件展开研究。

(一)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的互补性

以往文献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融资进行对比时一般认为商业信用融资有别于银行信贷,其存在依赖于企业间的信任和声誉,对正式担保的需求较少,并且在合约执行方面更具灵活性。Bougheas和Mateut(2009)利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英国公司的应付/应收账款与库存成本、盈利能力,风险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即使银行信贷为企业提供了更大产能的可能性,库存和销售最终还是部分地通过商业信用融资。Engemann和Eck等(2014)认为,因为卖方商业信贷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流动性,还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质量信号而存在,所以尽管卖方商业信贷比银行信贷更为昂贵,但依然受到存在资金约束的出口商欢迎,且企业的间接投入不确定性越高,卖方信贷融资的吸引力就越大。

(二)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的替代性

Atanasova和Wilson(2003)对英国639家公司面板数据进行非均衡分析后认为,在商业周期中货币政策与信贷市场条件对企业融资影响较大,在银根收缩期间银行信贷受限的企业会削减与资金成本变化无关的开支,并转向使用更没吸引力和比银行信贷更昂贵的商业信用。Danielson和Scott(2004)同样认为,被拒绝了最后一单银行贷款申请的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商业信用融资,即当银行信用不可用时,企业将增加自身对潜在昂贵融资资源的依赖。Jing和Seidmann(2014)通过一个包含厂商和存在资金约束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型理论分析后认为,当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时商业信用更能减轻供应链的双重加价效应,反之银行信用更有效。Huyghebaert(2006)利用比利时制造业初创型企业1992-2002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务约束与价格歧视、供应商融资优势、企业家控制权的私人利益和交易成本等四组因素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发现当财务约束压力越大时,高风险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融资更具优势,且当企业家更看重控制权所带来的私人收益以及交易成本时,初创型企业将更多使用商业信用。

此外,部分学者还对比分析了单一信用和双重信用两种情况。Jing等(2012)认为当只能选择一种信用融资类型时,银行信用融资比商业信用融资更具吸引力。当两种信用融资类型都可用时,如果厂商的生产成本低于某一临界值,商业信用将是最优融资均衡解。Cai和 Chen等(2014)利用2001-2007年中国674家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单一信用与双重信用两种情况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和信贷提供者的最优信用期限与利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信用情况下,如果商业信用市场比银行信贷市场竞争程度更高,零售商将优先选择商业信用。在双重信用情况下,如果银行信贷市场竞争程度更高,零售商将首先使用银行信贷,但当零售商内部资金水平降低时会转而使用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与金融环境

(一)商业信用与金融危机

学术界普遍认为,商业信用融资与金融危机关系密切,金融危机期间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虽然商业信用融资比银行信贷更没吸引力且价格昂贵,但在信贷危机期间企业会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融资来替代银行信贷。Bastos和Pindado(2013)在调查了阿根廷、巴西和土耳其等三个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国家147个公司后指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高、破产几率越大的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Tsuruta(2013)则利用1996-2000年日本小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信用传染效应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同样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持有较高应收款或较低现金,但与此同时高财务杠杆的小企业会减少提供商业应付款。然而,部分学者对此持不同的意见。如Love和Zaidi(2010)在研究泰国、菲律宾、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四国在199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商业信用行为后指出,银行信用融资与商业信用融资在金融危机期间不存在替代效应,也就是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并不能用来帮助饱受融资约束的中小企业维持运营。Kestens等(2012)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对商业信用存在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与公司在危机发生之前对短期债务融资的依赖程度,以及危机期间获得短期债务融资的容易程度密切相关。

(二)商业信用与金融市场

商业信用融资不仅受金融危机影响,还与金融市场的制度环境有关,部分学者对此作出了初步探讨。如Wu和Rui等(2012)在研究中国金融深化政策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库存现金之间关系的影响时发现,应付/应收账款与现金持有的替代效应存在非对称性。他们进一步指出,在金融深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企业为应付款持有更少现金,并用更多应收款作为现金替代,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管理部门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使用商业信用进行短期融资。与Wu和 Rui等(2012)的观点略微不同,Ferrando和Mulier(2013)认为商业信用的应付款与应收款对企业的成长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者能减轻企业受金融市场不完全性的影响,后者则在企业的产品市场上发挥积极作用。他们利用1993-2009年欧洲8个国家60万家企业超过250万份数据实证检验了应付和应收款求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融资能有效管理自身的成长,易受金融市场不完全性影響的企业尤其如此,但在商业信用更为流行的国家中其边际效用偏小。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发展

纵观以往关于商业信用融资的供应链模型,绝大部分均由基于厂商、零售商、消费、商业银行等行为主体构成,但随着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客户需求的涌现,以及供应链全球化与服务外包化不断扩张,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开始融合发展,银行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3PL,Third Party Logistics)、电商等机构联合实施供应链融资计划,物流金融与在线供应链金融等新生事物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一)物流金融

国外以往研究成果更多是从物流金融的商业运作模式进行描述性分析,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中,Hofmann(2009)建立了一个经营范围包括融资活动和传统物流业务的物流公司的成本收益模型,理论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融资货物价值对利润影响较大,融资周期影响则不明显。与Hofmann(2009)相類似,Chen和Cai(2011)以物流供应商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包含厂商、零售商和银行等主体的传统供应链模型里加入了3PL,建立了3PL的传统角色模型(零售商从银行借款)与控制角色模型(零售商从3PL借款或获得信用融资),对比分析3PL的融资服务给供应链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角色模型使得3PL、厂商、零售商乃至整个供应链都获得了更高收益。与厂商商业信贷模型(厂商向零售商提供商业信用)相比,只要3PL获得边际收益高过厂商,控制角色模型将使整个供应链获得更好成绩。国内学者也在物流金融领域作出一些探讨,尹元元和赵中平(2009)梳理近期物流金融相关重要文献和前沿研究动态,分析了存货融资、第三方物流及其风险与管理等研究问题。盛鑫和陈功玉(2015)在研究物流集群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后指出,业务创新投资成本的下降、业务创新收益的增加与跟随策略收益的下降,会提升集群企业选择“创新”策略的可能性。

(二)在线供应链金融

随着B2B 电子商务市场高速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已开始不局限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平台、供应链专业化服务公司均纷纷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并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和行业优势,在不同业务场景下为各行业提供线上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随之诞生出电商供应链融资、P2P+供应链融资、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模式,甚至少数行业龙头企业也开始主动打造在线供应链融资平台。针对在线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出现,如史金召、郭菊娥和晏文隽(2015)以基于B2B平台的电子订单融资为研究对象,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理论研究了融资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激励契约设计问题,提出了在线供应链金融新模式中道德风险的防范策略。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与应用

供应链金融实际上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杨绍辉(2005)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角度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和存货融资服务两种业务模式。陈祥锋与石代伦等(2006)作了一系列关于仓储与物流中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融通仓”的介绍,包括融通仓的概念特征、结构、运作模式及其应用等。闫俊宏和许祥秦(2007)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等三种基本融资模式。刁叶光和任建标(2010)则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及其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结合模式,他们共同指出供应链金融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新思路。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尝试或已经建成供应链融资管理系统,但应用效果却差别很大,许多研究学者和一线企业高管对此作了较多探讨。Reiff(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适用于制造、物流和零售等行业,企业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SCF提供商,并推动财务和采购等内部相关部门与其合作。Wuttke等(2013)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六个欧洲公司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情况,提出了一个拓展形态的SCF创新应用阶段模型,包括了日程安排、匹配、重新定义/重构、澄清以及常规化等部分。Stitt(2013)则根据自身20年从事供应商融资和SCF规划的经历指出,成功推广SCF的五个关键要素主要包括SCF目标的清晰认识、缔约各方之间的社交活动、非正规建议征求程序的采用、各方对细节的共享,以及对银行时间要求的理解。

现有研究相关评价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评论

过去十多年,西方学者沿着“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路径,研究了商业信用融资决策、商业信用与传统银行信用融资比较、商业信用与金融环境关系和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等诸多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随着产业链与资金链融合不断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生产、财务、金融等交织在一起,并共同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效率和速度,上述研究成果无论是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营管理,还是国家层面的金融政策调控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纵观国内外商业信用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文献可知,已有研究虽已取得部分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第一,从理论研究基础看,对商业信用的动因、影响因素及其与银行信贷之间关系等相关内容研究较为系统,但是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却滞后于实践创新,未能与实践发展同步,尚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的进程。第二,从研究方法看,商业信用相关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方法体系较为成熟。但供应链金融方面尤其是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定量与案例研究较少,理论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供应链金融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案例研究尤其是探索性案例研究在认识新事物、构建新理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像Wuttke等(2013)等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提出供应链应用阶段模型的做法,更适合于当前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然而,对供应链金融理论的发展来说,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其中Chen和Cai(2011)将3PL和银行机构纳入“产-供-销”供应链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供应链金融理论的发展需要更多这类成果产生。第三,从研究角度看,商业信用融资相关研究多从供应链成员企业出发,既有厂商,也有供应商和零售商,总体来看较为均衡。但在供应链金融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主要还是沿用商业信用的研究模式,绝大多数是基于供应链成员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来展开研究,缺乏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参与主体乃至整个供应链切入研究。第四,从研究内容看,供应链金融是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机构联合开展的供应链管理创新工具,是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基础上融合发展起来的,但现有供应链金融研究成果对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之间的互补性与替代性关系、外部金融与经济环境等问题考虑却有所欠缺。

(二)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综述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有关供应链金融的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供应链整体绩效研究。一个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牵涉主体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商业银行、物流公司、电商平台等,在当今市场竞争逐步由企业竞争转向供应链竞争的背景下,研究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供应链整体绩效及其影響因素,以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盟组建形式和服务标准,对于指导行业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间的博弈研究。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且各自目标不一,各方之间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关系,如具备融资功能的物流供应商与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框架下取得各个参与主体的最优业务结构和信贷水平的均衡值,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基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理论研究。未来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赖于更多企业和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和有力的计量分析来进一步改善和得出确定性的结论,且基于经典报童模型和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的理论研究需加入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作进一步的扩展,从而为物流金融等供应链金融新业态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Halsey(2010)等学者提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比如由于许多买家使用延迟支付作为一种现金流控制策略,信用条款的约定更多来自于恐惧而非信任,商业信用的泛滥局面将迫使卖家破产并破坏商业信用原有的好处,最终使得银行在未来供应链融资中的作用逐步减弱。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要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来构筑一张安全网,商业伙伴间良好信用的建立需要一套明智的信用管理策略和稳健的商业策略。

第五,金融政策对供应链金融行业绩效影响研究。商业信用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金融市场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息息相关,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样受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影响。研究金融政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金融危机期间或经济下行周期尤其如此。

参考文献:

1.Fabbri D, Menichini A M C. Trade credit, collateral liquidation, 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96(3)

2.Cai G, et al. The Roles of Bank and Trade Credit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4,23(4)

3.Wu W, et al. Trade credit, cash holdings,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Evidence from a transitional economy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2,36(11)

4.Chen X F, Cai G S. Joint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by a 3PL firm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214)

5.尹元元,赵中平.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8)

6.盛鑫,陈功玉.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策略选择研究—基于物流企业集群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

7.史金召,郭菊娥,晏文隽.在线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与b2b平台的激励契约研究[J].管理科学,2015(5)

8.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0)

9.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仓储与物流中的金融服务创新系列讲座之五—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3)

10.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11.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0,32(1)

12.Wuttke D A, et al. Managing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ix European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3,34(2)

13. Nam Sang C, Pike R. The Trade Credit Decision: Evidence of UK Firms[J]. Managerial & Decision Economics,2003,24(6-7)

14.Cheng M C, et al. The retailers optimal ordering policy with trade credit in different financial environments [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12,218(19)

15.Zhou Y W, et al. How to make the replenishment and payment strategy under flexible two-part trade credit [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13,40(5)

16.Ng C K, et al. Eviden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 Terms Used in Interfirm Trade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9,54(3)

17.Hwan Lee C, Rhee B D. 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inventory financing cos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4(2)

18.Du R, et al. Coordination of two-echelon supply chains using wholesale price discount and credit op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3,143(2)

19.Kouvelis P, Zhao W. The Newsvendor Problem and Price-Only Contract When Bankruptcy Costs Exist [J]. Production &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20(6)

20.Yan N, et al. Optimal bi-level Stackelberg strategies for supply chain financing with both capital-constrained buyers and sellers [J]. 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2014,30(6)

21.Moussawi Haidar L, et al. Coordinating a three-level supply chain with delay in payments and a discounted interest rate [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4(69)

22.Summers B, Wilson N. Trade Credit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J]. Managerial & Decision Economics,2003,24(6-7)

23..Howorth C, Reber B. Habitual late payment of trade credi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uk small firms [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3,24(6-7)

作者簡介:

梁永福(1982-),男,汉族,广东台山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经理,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

张展生(1980-),男,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党办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产业研究与工业工程。

林雄(1969-),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部长,研究员,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商业信用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
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战略引资和网点规模对银行信贷竞争的影响
当前我国钢铁业的困境与银行信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