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流通、知识溢出与区域协同创新

2016-06-15郭宏伏虎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9期

郭宏 伏虎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了区域贸易流通和知识溢出变动对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相对效率及其作用强度的影响,以川渝为例验证了区域间由贸易依存引致的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具有强关联性。文章通过对2008-2014年四川省21个市(州)与重庆市之间区域贸易和知识溢出趋势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贸易依存将有效促进川渝间知识溢出,区域间贸易的类别及方向对知识创新的方向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体现为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的流出地知识增量较低,服务性贸易流入地创新活动明显增多等特征,在贸易相关政策设计时要更加重视结构性、方向性变化,以贸易互动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演化效果。

关键词:贸易流通 知识溢出 区域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川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成渝高速公路軸线的北翼、中轴和南翼,已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间等级和空间格局体系。但川渝区域创新能力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区域融合和川渝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探查区域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本研究考察了区域贸易和知识溢出变动对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相对效率及其作用强度的影响,以川渝为例验证了区域间由贸易依存引致的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具有强关联性。文章对2008-2014年四川省21个市(州)与重庆区域贸易和知识溢出趋势性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贸易依存将有效促进川渝间知识溢出,区域间贸易的类别及方向对知识创新的方向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体现为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的流出地知识增量较低,服务性贸易流入地创新活动明显增多,制造加工业贸易流出地创新等级及创新绩效较低等具体结论。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以贸易依存的结构改善和政策调整促进川渝间有效知识溢出,进而推动川渝两地协同创新和知识经济发展。

贸易流通、知识溢出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机理

贸易流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存)对知识溢出及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有三:其一,是将商品贸易视为各区域之间知识扩散的载体,通过区际贸易使相关区域的静态知识存量不断扩大,从而有效提高R&D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并形成区域之间水平分工的协同创新(Porter,2003);其二,贸易开放将作用于人力资本变量,形成高技能、高知识人才的在不同区域的培育方向和速率差异,进而引发知识存量的积累与升级,形成依赖性的区域非均衡创新协同(Gomes-Casseres,2009);其三,区域间贸易条件改善将有效达成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Romer,2011),激励厂商行动偏好更倾向于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实现价值链跃迁和创新要素集聚(伏虎,2014)。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尝试考察在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过程中,贸易依存和知识溢出等两类要素的各自作用条件及范围,通过考察两类因素在空间层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因果关系,解释川渝范围内协同创新的演化影响因素,并寻找适合区域协同创新和知识分工的有效路径。对于本研究界定的贸易依存、知识溢出内涵如表1所示。

研究方法设计与指标选取

在区际贸易依存的衡量尺度上,本研究将川渝经济带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高速路网、城镇格局体系及通达铁路的运输优势,因此在区际层面有可能形成良性分工。选取川渝地区作为共同研究对象,也是出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格局带来的更为紧密、单一的贸易联系,有助于剥离其它变量影响。在双边贸易的同时,由于区际贸易的成本下降、贸易量上升,有助于经济区内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可能引发知识溢出并提升贸易的科技附加值。

按照表1中提及的区际贸易依存度的测度方法,本研究选取地区调入、调出数据、客货运密度等来测度川渝之间的区际贸易和服务流动规模。“调入”是指本地区常驻单位从非常驻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外贸进口;“调出”则指常驻单位向非常驻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外贸出口。这些指标反映了某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贸易和服务方面联系的紧密程度。按照川渝经济带范围内各区域的历年数据,本文将四川21个市(州)与重庆市相互之间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测算,即按照四川21个市(州)与重庆市之间历年的调入依存度、调出依存度、商品市场活跃度、货客运密度等指标,以主成分法赋予权重后,对上述指标标准化后形成测度数据,如表2所示。

知识溢出的测度包括技术流量法、成本函数法、生产函数法三类。但上述指标往往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静态视角,本研究认为知识溢出是在区域之间体现为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的过程,在外部体现为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的过程。马珩(2012)按照该思路从制造业结构优度和价值链高度两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级化指数并对长三角地区2008-2010年进行了测度,本研究将其扩展到川渝各地的产值附加值层面,以投入产出表中历年数据形成四川各市(州)的知识经济附加比例,并在纳入人力资本存量、知识扩散效果、知识资本集聚、内部知识利用等要素的专家评价后进行汇总。形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上述测度出的知识溢出指数,可发现川渝地区自2008年以来知识聚集和知识经济深化程度呈现极化加剧态势,从四川21个市(州)与重庆的知识溢出加速度及其方向来看,体现着相对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区域协同创新效果的测度方面,本研究参考了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已有研究成果(楼高翔,2013)。建立了包括川渝地区技术创新协同成员评价指标、技术流动能力评价指标、技术的市场实现能力评价指标等在内的评价方法。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部分定量指标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文献直接或间接推算得到,其余指标则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估分的方式取值,形成了可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形式的评价在不同环境下比较分析的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与初步结论

在对川渝范围内各区域贸易依存、知识溢出与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后,按照上述已有的数据,本研究采用DEA分析等方法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对效率。CCR模型假设了规模报酬不变计算所得的效率称为综合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现有的投入对应于产出是否冗余。本研究旨在考察对于川渝范围内协同创新水平影响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采用投入-产出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求解。以区域贸易依存度和知识溢出水平为投入量,以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指数为产出量,利用CCR模型求解结果(见表4)。

表4中的影子价格是对系统中贸易依存度和知识溢出强度等两类资源输入的反馈,若某资源的影子价格小于0,表明该资源在系统内冗余。从上述结果中可以发现,川渝范围内由于空间相邻带来的产业扩散功能,使知识溢出和区际市场依存度在不同区域内呈现着差异化的作用效果,在临近重庆的川东地区,在较高的区际市场依存前提下,知识溢出对于协同创新能力的驱动强度更高,同时知识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更高;而对于川西三州而言,建立在相对隔离的空间区域内,其知识溢出的驱动效应难于发挥,此时体现为贸易依存不能够带来有效的知识溢出,协同创新能力也与对外贸易水平关联较小等特点。

本研究按照表4中初级商品在贸易中占比不同,将四川21市(州)及重庆市共22个地理单元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分组考察贸易结构性变化对于知识溢出及其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在表5中可发现,初级商品在贸易占比越高的地区,其知识溢出对于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越不显著。这是对贸易依存影响知识溢出绩效的重要结论,从业者在重视贸易量的同时更要关注贸易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影响。

促进川渝创新发展和协同互动的建议

本研究结论表明较高的贸易依存将有效促进川渝间知识溢出,区域间贸易的类别及方向对知识创新的方向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体现为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的流出地知识增量较低,服务性贸易流入地创新活动明显增多等特征,据此提出促进川渝创新发展和协同互动的三点建议。

其一,在川渝贸易依存度提升的趋势下要更加注重贸易结构调整,变大宗商品、初级商品的“物流”为技术、人力等创新要素的“知识流”。研究发现,以初级资源为主的贸易流动对区域之间协同创新能力影响较小,主要体现在初级资源的流出地。内贸政策在提升区域一体化、加速商品流通的同时,更多的将重点放在贸易引致的创新要素集聚方面,包括在资源流出地通过就地加工等方式提升贸易中知识含量,形成资源流出-流入地一体化配套贸易体系等做法。

其二,对于重庆-成绵乐等知识溢出较为明显的区域要加速形成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区际知识生产的有效分工。川东地区与重庆的贸易互动能够有效转化为知识溢出,并已初步形成了区际协同创新能力安排。在研究中发现的主要制约瓶颈是同质化知识生产严重,溢出效果有待提升。建议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抓手,按照各地产业优势和人才储备错位发展服务贸易,比如成都互联网产业与重庆笔电硬件的贸易分工协作,川东广安、泸州等地的初级农产品与重庆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的协作。

其三,破除川渝贸易的各类壁垒,加速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在区域间一体化流动。本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川渝间整体来看贸易依存度较高,但与其它区域相比仍存在抑制性因素,表现为区域间贸易依存度提升速率趋缓,贸易总量接近瓶颈等。建議区域内部开展工商、质检、税务等执法部门试点联合检验、异地免检的管理创新,降低贸易交易成本和隐形壁垒,以更紧密的贸易依存实现区域自发的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严先锋,伏虎.知识存量、治理水平与城市创新—基于我国京沪鲁五个城市的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

2.伏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际市场依存与制造业升级—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3.伏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PPP模式: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J].财会研究,2014(11)

4.伏虎.“一带一路”战略重塑重庆投资格局[N].重庆日报,2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