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

2016-06-15黄晓楠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读者微时代网络

黄晓楠,陈 雯

(1.华侨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泉州362021;2.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福州350117)



“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

黄晓楠1,陈雯2

(1.华侨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泉州362021;2.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福州350117)

摘要: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微信发展高校科技期刊的新思路。从发布期刊信息、发挥数字化发行优势、建立专题群组稿、推广期刊内容、远程审稿、在线校对稿件、深入互动等几方面内容,探讨利用微信的特色功能应用于高校科技期刊中的优势。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微信;编辑;网络;读者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当前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高校科技期刊传统的运作模式正受到数字化技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生存的考验,同时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最佳机遇。如何尽快运用数字化手段改善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是高校科技期刊所面临的新课题。[1]要实现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关键是要建立个性化的数字出版平台。除了建立符合期刊自身特点、功能灵活又强大的网站外,近三年来新兴起的微信又是一个很好的依托媒介,将对期刊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逐渐占据移动互联网制高点的背景下,作为一名编辑,首先想到的是该媒介能否应用于高校科技期刊中,会对期刊的发展带来哪些变革?本文从微信平台的特色功能入手,从发布期刊信息、发挥数字化发行优势、建立专题群组稿、推广期刊内容、远程审稿、在线校对稿件、深入互动等方面,探讨如何利用微信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期刊发展。

一、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一)以综合性为主,办刊特色不鲜明

高校科技期刊基本依托学校力量办刊,主要的宗旨是为本校师生服务,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因此它需要有宽广的学术胸怀海纳百川,每期出版的内容和栏目多与所在学校的院系、专业划分紧密相关,成为多学科的“大杂烩”。据相关统计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明显地以综合性自然科学为主,达474种,占总数的31.73%。[2]然而,这样的期刊专业性不够强,定位不够明确,特色不够鲜明,对于只关注某一专业领域的读者而言,有价值的文章甚少,可读性不强。读者少了,作者自然也就少了。

(二)审稿发稿周期长

稿件的质量是办好期刊的关键,目前大多高校期刊为了严把质量关,都采用双盲双审制,将稿件送予两位以上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审阅。由于审稿专家基本上是各高校中该领域的教授博导,他们除了授课带学生做科研还有不少学术交流,空闲时间少,能按时将稿件审回来的审者不多,且两位专家能同时在规定时间内审回稿件的并不容易,这就使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的周期过长。作者投稿总是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尽快公诸于众,一方面是著作首发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科交流。而目前有些高校科技期刊发表周期过长(6个月甚至一年以上[3]),使作者不愿意选择这样的期刊投稿。

(三)发行渠道单一,发行量少

高校科技期刊的发行主要是通过公费订阅馆藏和私人订阅。其发行量一般在1000份以内,大多数只有几百份甚至几十份,有的甚至完全依赖于内部交换。[4-5]而这些用于内部交换的刊物,大多到了其他编辑部,连信封都没有拆开就直接作为废品卖掉了。且发行渠道上一直依靠邮局征订,其他营销渠道、模式匮乏。

二、微信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发展思路

高校科技期刊的综合性和内向型严重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尽管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在功能上距离用户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介取长补短,是促进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思路。微信是近三年来新兴的一款网络交流平台,它能够更多更快地分享信息,用户可以随时点评和转发文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科技期刊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微信目前拥有用户大约6个亿,其中包括海外用户1个亿。由于微信用户众多及病毒式传播的特点,利用微信的力量增加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沟通,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术期刊的选择。

笔者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应用人群广、传播速度快、使用免费便利等有利条件,提供自己的特色服务,推动信息的传播吸引关心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读者,同时为作者提供即时信息查询和校对服务,更让远程在线审稿成为可能。

(一)发布期刊信息,为作者提供便利

大多作者在初次投稿时不知道如何投稿,没有写作经验的作者则不知道撰写怎样的稿件才符合投稿要求或者发表在什么样的刊物上才是自己需要的。如图1所示,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公众号为例,针对这类作者群体,微信平台发布的期刊简介、投稿须知、栏目设置、过刊浏览等信息,可以让作者在撰写稿件和投稿前先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要求,不明白的还可以联系编辑部咨询,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已投稿的作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动回复功能获取论文检索、稿件查询等需要的信息[6],还可以通过留言的形式与编辑部人员进行沟通查询。

图1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微信公众平台界面

(二)发挥数字化发行优势,提升期刊知名度

微信上新式的发行方式,既具备了手机报的精准推送功能,又具备了电子杂志的图文并茂的优点,还具备了微博式的病毒传播优势。采用微信对期刊进行数字化发行,摒弃了纸质版期刊印刷邮寄费用大、邮寄时间长等缺点,让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查询阅读到他们需要的内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推送和阅读的功能,期刊可以通过平台对用户进行分组和地域控制,进而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达到加大宣传力度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用户转载的力量,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提升了,不仅期刊发行量会增加,而且稿源也会源源不断,好的稿件将不约而至。

(三)推出专题特色服务,建立专题群组稿

高校科技期刊可以适当调整每一期不同领域稿件的数量,通过组稿的形式提出专题,在综合的基础上又有所突出,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层次的研究报道转化为每期的特色服务,吸引不同领域更多的读者。对于需要组稿的栏目,编辑可以以预告的形式提出一个甚至多个专题,向广大作者征集稿件,并建立以专题为群名的微信群,邀请相关约稿专家和作者加入。以专题专栏名为主题,可以建立多个微信群进行多个专题的平行组稿,及时沟通了解稿件完成的情况,帮助作者解决稿件撰写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7]这样既提高了组稿的效率和质量,又拉进了期刊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四)推广期刊内容,吸引读者眼球

高校科技期刊的读者大多是从事某个专业领域研究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或研究生,他们阅读期刊多是为了科学研究或撰写文章,检索资料的目的性很强。因此,能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自己需要的科研信息尤为重要。在期刊正式出版之前,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布目录摘要、下期预告和专题栏目等特色服务,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轻松检索和查询到自己需要的关键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阅读到本期刊近期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引起读者对期刊的关注和期待。

(五)实现远程审稿,缩短审稿周期

编辑可以通过微信将稿件以图片的形式发送给审稿人,审稿人通过手机便可实现远程在线审稿。审稿人可以通过即时语音功能、图片标识或文字说明的形式,将审稿意见第一时间反馈给编辑,编辑再进行整理。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审稿效率,补充了单纯文字审稿意见单的不详实之处,使审稿人的意见可以准确详尽的反馈至编辑手中,而且通过语音模式大大地节省了审稿人文字表述的劳动力,加强了即时审稿的可行性和可用性,缩短了审稿时程和周期。[7]

(六)在线校对稿件,提高编辑效率

编辑在与作者校对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电话校对经常产生歧义或者容易忘记;email发送校对稿可能丢件或者作者没空没条件上网查看;纸质版稿件校对需要作者来回跑编辑部,费时费力。编辑可以将标注需要修改处的论文以图片形式发送给作者,通过文字、图片和语音功能相结合,让作者最直观的了解稿件需要修改的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作者可以随时轻松查询并修改稿件;在条件不允许时,作者也可以通过微信与编辑沟通,让编辑协助修改稿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远程校对。这种校对方式有效地增进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过程。

(七)深入互动,了解读者作者所需

用户可以通过留言板或者评论的方式与编辑部人员沟通,提出问题或建议。通过微信平台与读者作者互动,不仅可以使编辑了解读者的真正所需和兴趣点,而且可以通过与读者作者沟通交流,为今后期刊的选题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8]

三、结论

微信平台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宣传模式,而且给科技期刊的传统编辑加工流程带来了新的变革思路和举措,强化了读者、编者、作者间的沟通效率和互动交流效果。基于微信这一新媒介的低成本和高互动性,高校科技期刊在抢占网络、微博等平台之后,应当把微信公众平台视为品牌宣传和推广的又一新手段,产生更有效的宣传效应与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宪民,吴卫红.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探析[J].中国出版,2011(11):53-55.

[2]姚远,汤晰,赵军平,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J].编辑学报,2008,20(1):15-17.

[3]刘畅,陈峰,王亚秋,等.高校学报审稿周期长的弊端及解决办法[C]//2007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杭州:中国科协,2007:470-474.

[4]郭毅.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260-262.

[5]李忠富,黄冬华,曹兵,等.论网络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读者定位[J].编辑学报,2009,21(3):195-197.

[6]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4-666.

[7]吴彬,丁敏娇,贾建敏,等.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1-663.

[8]韩军艳.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18-119.

(责任编辑:冯起国)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Under “Micro-Era”

HUANG Xiaonan1,CHEN Wen2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21;
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Fujian 350118)

Key words:sci-tech periodical in universities;wechat;editing;internet;reader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ci-tech periodicals in universities,put forward new ideas of using wechat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periodicals in Universities.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issuing the periodical information,playing advantage of digital distribution,setting up special group to contribution soliciting,promotion of periodical contents,remote peer review,online checking manuscripts,in-depth interaction,we explore the advantage of wechat,which can apply its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to the sci-tech periodicals in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4-0107-03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项目:201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辅导员骨干研究专项)A类课题(JA13650S)。

作者简介:黄晓楠(1982-),女,汉族,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读者微时代网络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读者》光明行动”(26)